萎缩性胃炎有可能癌变吗?别怕,听听专家怎么防治。
编辑保健君
说到萎缩性胃炎,很多人会因为听说可能会癌变而变脸。萎缩性胃炎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患癌的概率有多大?怎样才能治疗和预防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其病理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导致固有腺体减少,可有或无肠化生。该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见于中老年人。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一般体检常用的胃蛋白酶原检测和X线钡餐也有一定的适应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
自身免疫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或内源性因子抗体,与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环境因素
其他环境因素,如亚硝酸盐摄入过多、微量元素失衡、吸烟、饮酒、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经常食用发霉、腌制、烟熏、油炸食品等,均可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遗传因素、辐射、重金属也与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
目前认为微量元素硒对胃癌的预防有一定作用,但过量应用有肝肾毒性,其适宜剂量和疗程还有待研究,不建议盲目补硒。
绝大多数萎缩性胃炎预后良好,只有少数会癌变。统计表明,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约为0.5% ~ 1.0%。欧洲(如荷兰)的数据显示,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患者的胃癌年发病率分别为0.10%和0.25%。
萎缩性胃炎的癌变是一个慢性过程,不必害怕患萎缩性胃炎。定期检查一下,万一有癌变迹象就处理一下。
根除Hp有助于减少与Hp感染相关的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作息规律,注意饮食。食用不新鲜、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和不规律的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物理和化学损伤;高脂、高糖、高盐、高油的食物,油炸、盐熏、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补充叶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黏膜萎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适量饮酒,避免尼古丁和酒精对胃黏膜的伤害;避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刺激性药物。
定期检查。即使没有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45岁以上的人也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对于有Hp感染史和胃癌家族史的人,建议提前筛查。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标是延缓或阻断病变进展,降低癌变风险,改善不适症状。主要有以下处理内容:
一般疗法
改善生活习惯,饮食规律,清淡低盐饮食,少吃咸、熏、炸食物。建议萎缩性胃炎患者多吃新鲜清淡的食物,少吃硬的或煮熟煮透的食物,少吃生冷、过热、过期、油炸和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同时要戒烟戒酒,少喝浓茶和咖啡,一些酸度较高的水果,如菠萝、橙子等,建议尽量在饭后食用。特别是肠胃不好的人,要避免空腹吃山楂、柿子、黑枣,因为这些水果中的鞣酸遇到胃酸,有胃结石的风险。
加强监控
正确认识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提高监测和随访的依从性。建议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 ~ 2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和活检。活检中有中重度萎缩或肠化生的患者需要每年随访一次,有异型增生的患者需要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进行更严密的随访和治疗。中度患者,建议半年随访一次。严重发育不良的患者可根据病变范围和大小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
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
根除Hp,消除或改善胃黏膜炎症,防止萎缩和肠道进展,目前一般采用抑酸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方案。
对症治疗
上腹胀满、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口服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马来酸曲美布汀、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但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应警惕其副作用,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胃黏膜损伤明显。胃黏膜糜烂出血患者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伊卡贝特等,可改善胃黏膜屏障,减少胆汁反流的损害。
有胃黏膜糜烂、反酸、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酸抑制剂,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胃窦局部萎缩的患者,胃酸分泌的可能性还是太大。即使是胃酸分泌少的患者,由于黏膜损伤,少量的胃酸刺激也会引起明显的不适。这时候就需要使用抑酸剂或药物来中和胃酸,并且要很好的衡量疗程和剂量。建议遵医嘱。
如胃黏膜腺体萎缩,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减弱,出现胃排空延迟和腹胀,可使用消化酶药物改善消化不良。
对于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同时需要患者教育和心理治疗。
自身免疫性胃炎伴恶性贫血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
中医辨证论治
近年来,中医结合内镜及病理表现,加深了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辨证施治,对局部萎缩及轻度肠化生患者有一定疗效。
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国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综合肿瘤学分会委员,北京市胃肠镜学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会员,中日友好医院首届辛生育年龄奖获得者。常年在消化内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危重症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精通消化内镜的各种诊疗技术,尤其擅长胰胆管疾病和危重消化道出血的内镜微创治疗。参与组建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胆石症综合微创专业治疗组和消化内科急诊内镜治疗组,致力于消化系统危重疾病包括胆石症和消化道出血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7篇。
欢迎关注中老年养生官方微信(ID: zlnbjzz)。
点击网站订阅2018纸质杂志:/item.html?itemID=2172346660
国家邮政局订阅中老年健康杂志:邮政编码82-221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010-6421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