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师教学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接触过论文。论文是在各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推理性文章。相信写论文是很多人头疼的事情。以下是我收集的新课改理念和教师教学的简要分析。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自主性;课堂教学
摘要:
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体现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教材开发等诸多方面。教学需要变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是指以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起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接受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并致力于在从课程和教学课堂到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贯彻教育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原有课程和教学领域的落后观念。具体体现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
针对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开设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平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针对课程实施(教学)中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主动、个性地学习;
针对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提出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课程目标上,反对过分注重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教学生学”和“学-学会如何学”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在师生关系上:倡导相互主体性,教师是主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挥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教育的目的。这种双主体观倡导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
从价值取向看:新课程改革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学科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从注重认知水平到注重综合素质;从统一僵化的规章到开放灵活的管理。
从课程理念来看:一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核心理念;二是强调融合,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知识教学到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强调教师的“教”到强调学生的“学”;从注重结果到注重教学过程;从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
这是因为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既是师生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也是师生生命价值观的过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观的意义。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育中的主人和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种“引导”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示范和引导应该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中心化的,而是基于问题和情境。在师生的反复对话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教——教学生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教师遵循“教学的价值在于归纳”的原则课堂教学要以“转化是关键,启迪是关键”为宗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基础知识是发展的基础)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因此,教育改革首先要去问题的根源,明确教育目标和课程意义,找准教育的真正问题,抓住核心问题,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向着正确的目标探索。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将讨论教学有效性和质量的标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
1.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和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课程标准。它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标准是特定教育阶段国民教育素质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是实施各学科教学的指南。
2.在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即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相关教材内容,确定课堂目标,设计一节课的教案。下面谈谈教材的处理。新课程中课本的使用价值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我的理解是,要依靠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前者是因为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课程的思想和目标通过教材传递和表达,是培养化学素养、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佳教学资源;后者的理解是,教材虽然是教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途径。教学的基础是课程标准。通过教和学教科书,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中的文字和图像所表达的内容,还有教科书所承载的知识、思想和全新的理念。我们的备课就是在备课主题之前,准备好主题下的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不被教材束缚,才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创新,才能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能会接受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的顺序是可变的;教学实例可选;课本上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的,也不一定是必须掌握的。在实施新课改的学校中,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理解准确、使用科学、处理灵活,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当。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不得随意增加或深化内容和要求。对于新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呈现方式,把握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处理好核心能力和具体知识点的关系。
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堂好课有什么好?主要看老师如何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流”和“合作”的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与教学资源和媒体的“沟通”。合作是指师生之间的合作,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学法指导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味着少一些依赖,多一些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选择的适应性体现在教师要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情导人——【教师启发(知识铺垫)】——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仁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问题,自主构建——【师生合作,* * *共同解决问题——【师生互动】——课后探究,完善内容结构——【知识传递,能力发展】。在课堂上,要把教材内容问题化,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有必要将教材内容付诸实施;构建教材内容;通过师生活动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
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现行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再加上教师的惯性和现有的教学方法,家长的不理解等原因,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阻力仍然很大。然而,推进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在思想上认同课程改革,客观上参与和推动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实践将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成长的直接而现实的力量。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育实践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舞台。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