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用的文件

现阶段,由于“读书贵、就业难”、就业起薪低等原因和目的,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大学生中蔓延开来,实际上指的是巨大的教育成本,取而代之的是相对较低的回报,引起人们对读书实际效果的否定和怀疑。高昂的教育成本和投资与严峻的就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学的没用学的是这种现象的普遍原因。

读书有用的关键在于知道“书”指的是什么书。“书”的作用是什么?在古代阅读中,“书”指的是古书,不仅仅是古籍,还包括有限的代代相传的经典书籍,是人类智慧的传承。由此,就不难知道什么是读书,也就是“书”的作用是什么——读书就是阅读能使人明白、修身养性的书,而书的作用就是让人知道祖先传下来的典籍中记载的宇宙真理,或者真实有用的经验。读书的目的不是身外之财,身外之物。如果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了成名,为了获利,自然就无法体现书籍的价值。反而因为对金钱、名利的迷恋,会导致对书籍的迷信,以至于最后会编出各种各样的书籍。你知不知道这和“学习”完全是反方向的?所以,一本书是否有用,在于它的内容,而不在于“书”这个概念。如果书的内容符合“书”的本意,就会发挥作用,如果违背,就会慢慢失去作用。

书籍的作用是指导修身养性,帮助人们理解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或宇宙的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创造快乐。所谓“学而时习之,以诚为本,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普通人如果不是靠书本上的这些话,怎么会知道有这么一条提升自己的路径呢?所以,书是一种引导,是一种精神传承。书是通过文字了解古人智慧的工具。所以读书要多读有智慧的书,不能只看有知识的书。

然而,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老的倡导者可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钟繇,也就是鲁兹,他的那句“你为什么学这个?”提出学习的问题。现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源于文革,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为“读书越多越反动”,这也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段时间的热门公共话题,从而延缓了一代年轻人的发展。重庆晚报报道,重庆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约2万人。据调查,今年高三学生中,有数万名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大多是农村考生。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大学后找不到好工作,使得“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农村蔓延开来。如果孩子只能以一般的成绩上大专,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由此,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抬头”之势。

这些划时代的“读书无用论”是必然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一本书是什么、能做什么的误解。古代经典其实是古代智者对人性、思想、智慧的一种传承,但今天的“书”早已变质,成为人们获取利益的工具。人们把“书”当成开垦荒地的工具,这是大错特错的。开垦依靠农具。当今社会的“读书无用论”是“教育”沦为“训练”的结果。把“书”理解为赚钱的工具,把教育理解为培养某种技能的速成工具,这正是当今教育的问题所在。

以古为镜,弃书是社会动荡的标志,更有孟子说的“国争利危。”如今,争利的欲望已经渗透到了修心养性的教育中,这其实是今天大家需要高度警惕的地方。

阅读无用论新论

其中一份《2013中国蓝皮书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报告》称,约1/3的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毕业生本专业对应率不到30%。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只有1/6左右的医学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即使毕业生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需要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工作所需的实践技能也是学校教育无法提供的,这就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很多毕业生觉得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就业帮助不大。

这种情况在研究中有所体现,因为专业课成绩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性不大,对毕业生后续收入增长和职位晋升(毕业后7年内)没有积极作用。

导致很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对专业课采取应付的态度。他们主要把精力放在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做兼职。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以教师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知识为主,较少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学校的绩效考核迫使老师把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和申请科研项目上,从而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5第一,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加工为主,即处于郎教授“6+1”的最低端。品牌、物流、创新、资本运作都在别人手里,中国毕竟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农民工。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血泪工厂,廉价土地,无创新,GDP导向等。)竞争。如果继续维持到这个阶段,高素质的人才就没用了,创新也就没有市场效率了。当然,大学生不如技术工人。

第二,本应在“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公平的有关部门,却通过垄断资源,强化了对高校毕业生分配趋势的控制。“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泥腿子官员通常很容易拿个高学历来充门面,先天天命在手。冷十年有什么用?

第三,教育体制严重畸形,应试教育的弊端几十年来深恶痛绝。然而,让你的声音越来越大。

学习无用论

立场坚定——政治洗脑是第一位的,“空大假”的热潮误导了人家的孩子(想想政治、地理、化学、高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就知道了)。输出的人才往往不专业,泛泛而谈,浮躁自大,结局已经被制度注定。当然,优秀的人很少。如果韩寒被招进清华,我觉得也是吊。

第四,教育和就业市场化带来的弊端影响深远。政府聪明,省钱。但学校为了自救创收,必须下大力气,首先是提高学杂费,然后是扩招。总的来说,一切都是金钱至上;于是,扩招带来的是生源良莠不齐,师资质量下降;市场化导致教授考虑名誉和银子而不是学术,学生自然认为人脉和聪明是第一位的;必须优先考虑竞争原则;穷人传宗接代,大多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甚至贷款。作为回报,他们毕业后以劣质产品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