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踏入中学大门就已经在为学好数学发愁了。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所以,如何把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学数学;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是每个数学老师的主要任务。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想知道数学的魅力在哪里,作用有多大。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这里我想谈谈如何利用数学兴趣小组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很多学生看来,数学兴趣小组只有已经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参加。或者只针对希望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这样的兴趣小组就变成了数学提高小组或者竞赛辅导小组。我觉得兴趣小组,推广小组,竞赛辅导小组要分清概念。他们是不同的。兴趣小组应该对每个学生开放。不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变得感兴趣吗?

数学兴趣小组定位于“数学有用”的角度,向学生全面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数学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融入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所学课本的内容,介绍相关内容的背景或实际应用。数学有用。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哪些方面有用?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第一代数开始进入正式运算阶段,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这样的过渡?如何让学生牢牢掌握教材中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线性方程组等。我们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培养自己的能力。数学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活动,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征的智力结构。当然,要求学生像数学家一样重新发现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将不仅仅是记忆结论。

在初学者学习几何时,教师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觉得这门学科很枯燥。有些知识似乎很熟悉,又似乎无法理解;有些知识似乎很“神秘”,离我们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当你跨上自行车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而不是“蛋形”的?因为“圆”的造型可以让自行车平稳前行;自行车轮有大有小,供人们选择;这两个轮子必须安装在正确的位置,这样骑起来才会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正是几何学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兴趣小组的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第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给学生讲一些生动的数学史,让学生对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深感自豪,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欲。比如,中国是第一个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留下的方桌;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的历史故事及时讲解给学生听,可以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极大兴趣。数学家的轶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数学家的学术精神。

必须向学生介绍5世纪至15世纪世界上最有数学天赋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因为在千年里,祖冲之一直保持着π的近似值小数点后七位的记录。他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他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赞扬,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尊重。

陈景润一生的梦想和事业就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呢?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即使大于6的数也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例如,6 = 3+3,8 = 3+5,10 = 3+7,12 = 5+7...很多偶数都被验证过,结论都是成立的。但是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偶数是真的吗?陈景润一生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将问题的解决推向了极致。可惜他也没能给出一个彻底的证明,留给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代去解决。为了攻克这个世界难题,陈景润在选秀中写了几个麻袋,我们要学习他勇攀高峰的精神!

有趣的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体,圆柱体上切有一个球,球的直径正好等于圆柱体的高度。这个数字表达了阿基米德的发明:“一个球的体积和表面积等于它的外切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算算吧。

像这样关于数学家的轶事数不胜数。只要结合初中课本,你总能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找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例子,讲解给同学听。既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上面的介绍可以用教学视频,而不仅仅是老师的叙述,相信效果会更好。

第三,介绍数学之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现。一般来说,美是在此基础上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形式存在的。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我们可以在一些简单的公式中发现数学之美。例如,12 = 3× 4,56 = 7× 8,12 = 3+4+5...这些都是数学方程有趣的美。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字,哪里就有美。”在一个偏僻的山庄里,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在笔记本上愉快地写下了一个方程式(1+2)×3-4=5。这个等式补充了小女孩的美。你也可以发现,关键是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光。自古希腊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视为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曾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是球形。”这正是因为这两种形式在所有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有许多对称图形,能给人以舒适感和美感。杨辉三角形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是因为由此产生的矩形给人以“对称美”的感觉。但数学的发展证明,黄金分割及其相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范例,简单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魅力在于,它能以最简单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的规律及其关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本质上是简单。”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让学生在幻灯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让他们自己制作投影影片。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上的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叠等等。从而领略数学中的有趣、对称、简单、和谐之美,激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加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有外星人,用数学语言和他们交流是最好的选择。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只有数学语言是所有科学都使用的,它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作用。伽利略在400年前指出,宇宙和自然的奥秘写在一本巨大的书里,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现代科技界认为,一门学科用的数学越多,就越成熟。数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准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它用最少的量和最清晰的语言传达了最大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来传达共同的矛盾和规律,不存在歧义和歧义。一个公式胜过十几个解释,事实也正是如此。数学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唯一通用的科学语言。因此,数学语言训练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如用符号语言为应用题设方程,用逻辑语言写证明,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式,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等等。通过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从而树立他们掌握数学语言的信心。

第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社会化和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全球。有些人认为未来的工作是为那些准备好学习数学的人准备的。这里的“为数学做好准备”肯定是指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的理论,还要学会数学思维,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英国国家课程将成就目标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应用数学”居于首位,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个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和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活动过程,从而形成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习惯。比如学生的压岁钱怎么处理,存银行的利息怎么算;如何合理使用每月的零花钱;在家交付电话费;如何测算家庭住房面积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近几年的中考应用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突出“解题”。

第六,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除了介绍数学与物理、化学等传统学科的关系外,还可以介绍数学在经济学、管理学、工业建筑、医学中的应用以及数学与计算机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介绍利用数学知识揭露一些街头骗术。比如猜“姓”的游戏,电脑算命等等。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是多么的有用和神奇。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那么我们兴趣小组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