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的论文

1.幽兰,清华学报2.2,1925。

2.辛成遗骨,中国科学社论文特刊(31,1926)。

3.安阳发掘报告的语言,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法语言研究所专刊,1,1929,1-2页。

4.小屯地下情况初步分析,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法与语言研究所特刊,1,1929,37-48页。

5.殷商时期陶器初探,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所特刊,1,1929,49-58页。

6.民国十八年秋发掘阴虚证的经过及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研究所专刊,1,1930,219-252页。

7.肖屯、邵阳,《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特刊,1,1930,第337-348页。

8.现代考古与阴虚发掘,附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1,1930,405-410页,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专刊。

9.弯腰埋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特刊1,1931,第447-480页。

10.发掘龙山城子崖的原因及成果,山东省图书馆季刊1.1,1931。

11.“考古学”,载于:中国文化研讨会,编辑。,作者Sophia H. Chen Zen,上海:中国太平洋关系研究所,1931,第515-526页。

12.安阳近期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的大致估计,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所特刊,1,1933,第559-578页。

13.安阳发掘报告后记,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研究所专刊,1,1944,第729-733页。

14.五种殷墟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随笔》,中央研究院历语所外辑第一种,1933,第73-104页。

15.《城子崖报告序》,城子崖,中国中央研究院历法与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1934,第11-17页。

16.“中国近期考古工作总结”,载于:第五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会议录,第四卷,加拿大,1934,第2815-2824页。

17.中国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东方杂志31.7,1934。

18.《田野考古报告》编辑要旨,《中国考古学报》第一卷,中央研究院历法与语言研究所特刊,13,1936,1-2页。

19.民族学发展的未来与比较法应用的局限,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941。

20.古物,中央日报全国美展特刊,1943。

21.古代石器简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特展,1943。

22.中研院小屯地底下的先殷文化层,学术?日记账1.2(1944):1-14。

23.中国古玉研究新资料,六通别录,中策,中央研究院历语研究所,1945,1-3页;另见《历史语言学研究所学报》13(1948):179-182。

24.《中国考古报》前言,《中国考古报》第二卷,中央研究院历法语言研究所专刊,13,1947,1-2页。

25.还记得小屯出土的青铜器吗,中国考古学杂志第三卷,中央研究院历法语言研究所专刊,13,1948,第1-100页。

26.《小屯出土青铜器记录——中篇小说-刃器》,《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卷,中央研究院历法与语言研究所专刊,13,1948,1-70页(手稿存上海);也发表在台湾省立大学文史哲学报4,1952。

27.后记唐嫣序言,“小暾二书?殷墟文字汇编,21948中国考古报集,中央研究院历法与语言研究所,14-16页。

28.豫北出土青铜士兵分类图解,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2(1950):1-17。

29.严蕊民族学考察的初步报告──体质,台湾省省文学委员会文学专刊,21950。

30.中国考古学新基础,台湾省立大学文史哲学报,1,1950。

31.中华民族的开始,大陆杂志1.1(1950):2-5。

32.博物馆与科学教育(中国中央广播电台演讲1944),索关于故宫文物的序言,1950。

33.值得年轻人效仿的傅先生,自由中国4.1,1951。

34.中国史前文化,大陆杂志2.11(1951):1-5。

35.从人类学看文化(在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三十五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大陆杂志3.11(1951):356-363。

36.傅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几个基本概念和几项重要工作述评),纪念傅主任专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pp. 11-19。

37.殷墟《刃石图论》,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3 (1952): 523-619。

38.《小屯陶器材料的化学分析》,《斯年先生纪念文集》,台湾地区领导人大学,1952。

39.关于成立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台大摘要1.4,1952。

40.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大陆杂志5.7 (1952): 219-225。

41.北京人的体质与生活,大陆杂志5.10(1952):321-329。

42.跪坐蹲举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4 (1953): 283-301。

43.《考古人类学学报》出版,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学报1,1953。

44.关于如何在中国推广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自由中国,9.9;三民主义半月刊19,1953。

45.太平洋科学大会的性质和成果,中国一周191,1953。

46.中国古代史的重建及其问题,民主评论5.4,1954。

47.太平洋科学大会(在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88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大陆杂志8.4 (1954): 304-306。

48.从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问题出发,中央日报地图周刊八周年四十周年,1954.4.23。

49.台湾省立大学现行招生方式探讨,自由中国10.9,1954。

50.如何办一个科普馆,中国周211,1954。

51.“安阳后加春动态出土商颅盖骨若干数学性状的注记”,《中国科学院学报》1 (1954): 549-558。

52.“安阳发现在推进已知中国历史新篇章中的重要性”,《中央研究院学报》2(1955):91-102。

53.《小屯陶器研究:殷与先殷》,《中央研究院学报》2(1955):103-117。

54.《殷代装饰艺术的多元背景》,《中央研究院学报》2(1955):119-129。

55.丁文江倡导的科研回忆,中研院学报3(1956):155-160。

56.追求真理要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中央日报,1956.8.5。

57.论中国文化的首要性,中央日报学者1,1956.6438+00.2。

58.殷墟陶器研究报告前言,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学报,8,1956。

59.生命的开始,中央日报经济学家12,1956.438+02.6438+08。

60.关于道森孝仁案及原始资料的认定与处理,现代学术季刊1.2,1957。

61.“佩蒂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学报9/10,1957。

62.“安阳考古遗址的狩猎记录、伪遗存和装饰图案”,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学报9/10,1957。

63.殷墟白陶的发展过程,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8 (1957): 853-882。

64.从唐代的演变看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的时间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9 (1958): 809-816。

65.?八式及其饰的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第30期(1959): 1-69。

66.殷墟建筑遗存序,《小屯第一书?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第二部分:殷墟建筑遗存,21959,中国考古报告集,中央研究院历法与语言研究所,1-4页。

67.“安阳考古标本中的模式溶解实例”,arti bus Asiae 22.1/2(1959):138-142。纽约美术学院。

68.文化沙漠,自由中国21.10,1959。

69.在东亚学术研究规划委员会国际会议上的演讲,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学报,15/16,1960。

70.我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口述,李清来笔记),《新时代》第一期,1961。

71.《中国古代文明》,科利尔百科全书,纽约,1961。

72.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胡适先生纪念文集序(1962): 1-3。

73.《中国的一些人类学问题:重新思考》,国际亚洲历史学家协会,第二届两年一度会议论文集,1962。

74.本人生活在美国某大学,传记文学1.5/6,1962。

75.《中国人》,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学报,19/20,1962。

76.我记忆中的梅月涵先生,清华校友通讯2,1962。

77.再谈中国古代史的重建,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3 (1962): 351-370。

78.侯家庄第二本侯家庄第1001号墓序?1001号墓,中国中央研究院历法与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3,1962,1-3页。

79.殷商装饰艺术研究之一(玉壶纹饰比较引发的几个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馆藏34 (1963): 699-739。

80.“张光直《中国古代考古学》前言”,耶鲁大学出版社,1963。

81.黑陶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学报,21/22,1963。

82.发表了古器物研究专刊《殷墟出土青铜器青铜器研究》,《中国中央研究院历语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第4期?《古器物研究》第一期特刊,1964,第3页。

83.《中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殷墟出土青铜器研究——古代器物研究专刊序》第4期?古器物研究第一专刊,1964,第5-10页。

84.殷商青铜技术第四式,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5 (1964): 343-351。

85.南阳董作斌与现代考古学,传记文学4.3,1964。

86.想象的历史与真实历史的比较(历史博物馆专题讲座),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系列2.3,1965。

87.“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及其引发的问题,台湾省立大学,文史哲,14,1965。

88.纪念蒋廷黻先生,传记文学8.1.1966。

89.如何学习青铜器,故宫季刊1.1.1966。

90.关于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一般性问题和建议,惠玲译,新时代6.7,1966。

91.中央研究院过去25年,星岛日报创刊号25周年纪念论文集,1966。

92.《乌龟的故事》,第4版,董作斌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文集,台北,1966。

93.红土时代的周口店文化,台湾省立大学,文史哲,16,1967。

94.我初学的时候,传记文学是11.3,1967。

95.自由的最初含义,自由谈19.4,1968。

96.考古漫谈(一)──《古物保护法》颁布引发的第一个问题(一),自由谈19.5,1968。

97.论考古学(二)──敦煌学的前世今生,自由谈19.6,1968。

98.论考古学(三)-古生物学已受中国法律保护,自由谈19.8,1968。

99.考古学漫谈(四)──关于牙齿的两个故事──中西学术态度的对比,自由谈19.10,1968。

100.中国北方新石器文化的分类、分布和年代学,大陆杂志36.4,1968。

101的形状和首义。易,《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9 (1968): 335-350。

102.安阳发掘与中国古代史,附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馆藏40 (1968): 9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