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智慧积累、传播和延续的媒介。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为人们忠实地记录和传递着知识、思想和情感,人们对书籍的热爱是永恒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在书籍装帧形式的变化上,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书籍装帧艺术,开启了古人留下的文化经典,封面典雅端正,纸张柔软细腻,文字丰富饱满,版面设计精良,不华丽,但保护得很好;历经沧桑,但古朴依旧。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沉稳悠远的风格和一种崇高的意境,这与西方古典书籍崇尚装饰的风格完全不同。即使与现代书籍相比,中国的古籍也毫不逊色。它们严格讲究风格,遵循一定的规范,浑然天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是什么在影响着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书籍的产生和发展是文明的标志之一。书籍记录的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于实际需要而创造的事件、思想、经验、理论、技能、知识等。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书籍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也是技术条件限制的结果。书籍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社会和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同样,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反映了一定社会和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形式,顾名思义:形式即表现,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只有书籍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才能产生”[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籍有不同的特定装帧模式。

一、书籍装帧的最初形式

书籍装帧的最初形式,从编结书、刻书,到图画文献、陶器文献、甲骨文文献、金文文献、玉器文献和石器文献,都是根据文字的预先准备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文字是否已经产生到图片和符号,到象形文字,到抽象文字,到成熟文字。可见,书籍早期形式的变化与文字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这种演变是非常漫长的,比从楷书盛行的秦朝到现在要长得多。因为它们毕竟不是成熟的书,只是起到了书的作用,所以被称为书的最初形态。如果没有这些早期形式的书籍,正式的书籍和成熟的书籍就不会产生,它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永远不可低估。

在古代中国,早期形式的书籍装载着绳子、木头、竹子、陶器、甲骨文、动物骨头、青铜、玉器和其他材料。陶器是烧制出来的,青铜是冶炼出来的,其他材料都是自然界已有的资源,稍加加工就可以刻出来或者写成书。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的反映。从编结书到图片文献,再到金文、石文文献,其社会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不仅从字体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字内容的复杂和深刻意义,而且从载体的形状和质量,都清楚地表明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成熟书籍的内涵越来越大,版式和版面的内涵越来越清晰,为正规书籍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书籍装帧的正常形式

书籍装帧在经历了最初形式的漫长发展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进入正式形式。《说文解字》云:“写在竹帛上,为书。”古今中外,大量学者认为,中国书籍装帧的正式形式始于简策。罗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中认为:“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始于竹简、木简。”本文采纳了大多数专家的意见,用范式的第一种形式描述了简牍和木牍。

正规书籍包括:简牍、木简、帛书、卷轴书、旋风书、粘页书、缝书等等。它们基本上都是用蘸墨的毛笔手写,手写是它们的一大特色,改变了书籍最初形态的雕刻方法。正规的书籍受到材料的制约,不同的材料导致不同的装帧方式。竹木是竹简、木简的载体;帛书的载体是丝绸;卷轴书的载体一开始就是帛书,因为卷轴书是直接从帛书发展而来的。纸发明以后,大量的卷轴书都是用纸做的。旋风服的载体是纸。纸张作为书籍的载体,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自从书被装在卷轴上,纸就被用作载体。

从几本书的装帧形式来看,都受到了物质载体的制约。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书籍装帧形式,当然还有其他的条件。简的攻略书虽然可以卷起来,但是体积大,太重;木简不能卷,容量太小;丝绸材料有限,价格昂贵;不方便查看卷轴上装载的书籍;旋风装帧书籍结合了这些书籍的优点,去掉了它们的缺点,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当时比较先进的书籍装帧形式,但也有明显的缺点。

从书籍装帧的发展史来看,所谓书籍装帧的正式形式只是向画册形式过渡的形式。书籍装帧形式会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材料都是纸张,其装帧形式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制作方法。

第三,相册形式的书籍装帧

书籍装帧经历了最初的形式和正式的形式,进入了画册形式,也就是成熟的形式。从梵高的书籍装裱开始,经过折页书、蝴蝶书、包北庄书、线装书,这些书大多都是用雕版印刷,使用的材料(载体)都是纸。因此,在书籍装帧形式时期,书籍的制作方式和社会需求决定了书籍装帧的形式。

关于书籍装帧的形式,有学者认为是从折叠书籍开始的。有学者认为应该从蝴蝶书开始,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包北庄书开始。作者认为应该从梵高的书说起。原因有二:一是梵高的书已经脱离了卷轴书,开始使用单页;第二,梵蒂冈政策书已经成为相册书的形式。梵高的书籍装帧和书籍折页可以算是书籍装帧的最初形式,而蝴蝶的书籍装帧则是一种过渡。包北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籍装帧形式的日益成熟,而线装书是中国最成熟的书籍装帧形式。

从唐代梵高的书籍装帧到清代的书籍装帧,其装帧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时间跨度约为1200年,其中纸墨质量大幅提高,品种增多,为书籍装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纸张是相册书的主要载体,使书籍越来越轻,使用更方便,装订更完美。线装书成为最完美的传统装帧形式,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因为册页书的材料都是纸张,所以册页书的装订形式是由其制作方法和社会的需求决定的。

画册、书页、装帧形式的书,都是卷页形式:梵高的书是单页,是有螺纹的;折叠的书是连续的合页,用浆糊粘着;蝴蝶书是单页折叠粘着的;包北庄的书是一页折,纸是扭粘的;线装书也是单页折叠线装。折页是相册书的一个重要工序,也是书籍装帧形式发展的一个因素。虽然折叠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它极大地改变了书籍的装订形式。现代书籍仍然需要折叠,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册页书基本都是雕版印刷,但也有少数手抄书和一些活字印刷的书。雕版印刷在相册页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雕版印刷,书是写不出来的。早期的书籍多为刻书,如刻书、陶书、甲骨文书、金书、石书、玉书等。,但他们没有打印,每个时刻都是一本书;正式的书是手写的,每一本书也是一本书。虽然画册和装帧形式的书也是雕版的,但是因为是印刷的,一次可以出很多本。这是画册和装帧形式的书的特点,也是雕刻技术的发展。

以上总结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决定和制约中国古代图书形式发展的原因在哪里?

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任何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古籍的形式也与造纸术、墨术、印刷、装帧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学会了制墨,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发明后,以一张长方形的纸为基础,改成了“折叠书”。后来受印度《巴关经》的启发,把写好的文字粘在一起,按顺序折叠起来。因为大部分是写在经书上的,所以叫“折”。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五代初期,书籍的装帧逐渐转向“册本”,明代中期以后被“线装”书籍的形式所取代。这些技术在中国最早的发明,对古籍的萌芽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从文化背景来看,书籍的装帧形式随着材料、方法、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中,文化对古籍装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古籍的版式、编排结构、装帧方法都受到中国“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氛围和思想体系很大程度上映射到了中国古籍的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尤其是“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受到儒道两家的推崇。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生之学,认为性善源于天命。所谓“天命谓之性”,把天当作人性的终极保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实际上是将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宇宙成为人性之源。道家视天为自然,人只是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人不能脱离自然,只能顺应自然,模仿自然,即“人随自然,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形成和演变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恰恰说明它的发展史就是文化的发展史,充满了哲学、美学等等。书籍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讲究“妥适典雅”的原则在现代书籍装帧艺术中仍有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是一门学问,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中吸取营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性”的现代书籍装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