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杰出事迹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水稻(IR8)。从1974育成的第一个强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于1975成功发展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为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1985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策略,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即育种程序由复杂向简单高效发展;从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来看,可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即杂种优势利用正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按照这种思路,每一次杂交水稻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的突破,都会推动水稻产量更上一层楼。这一战略构想,为我国在三系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后,进行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虎、邓华峰在安江农校的三系籼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种光敏不育水稻。经过两年三代的繁殖和异地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达到100%,育性转换明显且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向“两系法”过渡开辟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即在三系法的基础上利用株间杂种优势;基于两系法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一系法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从65438到0987,国家“863”计划把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题,袁隆平组建了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范围的协作研究。经过9年的努力研究,1995两系杂交稻获得成功,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普遍增产5% ~ 10%,米质普遍较好。近年来,种植面积约6000亩。

两系杂交水稻是我国独创的,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学家的智慧,继续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他提出了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为目标的超高产杂交稻形态模型和育种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稻”的研究。这是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2000年首次大面积示范实现亩产700公斤的目标,比现有的高产杂交水稻增产50公斤左右。特别是在云南永胜,1999年亩产高达1137.5公斤,首次超级杂交稻推广面积3000万亩。

自2001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了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代超级稻目标。2006年推广第二代超级杂交稻,2011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比第一代超级稻大规模生产增产50公斤/亩以上。

袁隆平还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目标,在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大规模示范三期攻关。经过努力,2011和2012超级杂交稻三期百亩示范分别达到亩产926.6公斤和917.7公斤,标志着我国第三次超级杂交稻。2013年启动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目标研究第四期。

2013年9月29日,超级稻第四期示范片“Y两优900”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星村达到平均亩产988.1公斤,创下世界纪录。2006年,袁隆平提出了“种三熟,产四熟”的高产工程,即利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四亩粮。2007年在湖南20个县率先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计划在全国铺开6000万亩粮食,生产8000万亩粮食,相当于增加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以养活3000多万人。到2012,“种三产四”高产工程扩大到50个县市实施,面积882.2万亩,增加水稻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底,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贡献。

2013年9月29日,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认,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第四期国家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单产达988.6438+0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165438+10月19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兴宁进行华南双季稻亩产30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重点项目测产验收。田间割测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在这种攻关模式下,2065年7月20日专家组在兴宁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0537.78公斤,双季超级稻亩产1537.78公斤,创下双季稻单产世界纪录。

2065438+2008年5月22日,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通过验收,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纪录。

扩展数据: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席卷全球的“绿色神话”。这个被命名为“东方神奇大米”的奇迹,让中国人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他就是袁隆平。

工作后,袁隆平来到湘西一个偏远的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自己在田里研究水稻,像普通农民一样在田里犁地。

在长期的研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于是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然而,袁隆平的想法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很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一棵树,不可能成功。但是,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勇气,他决心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在六七月份的天气里,袁隆平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一垄、左耳右耳地寻找理想中的苗株。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正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在调查了654.38+0.4万多株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写出了一篇震惊世界的论文《水稻雄性不育》。

随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了6年时间,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却没能培育出1,000%不育性的水稻秧苗。最后,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种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628公斤,与常规水稻相比,有天壤之别。

1976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以勤奋和勇气,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大规模制种和推广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杂交水稻之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但令人感动的是,虽然他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没日没夜地在稻田里犁地。

在他的一生中,他做好了一件事,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粮食问题。

百度百科-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