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网络的哲学思考

第一,网络,我们都迷失在同一个方向。

在小说家雅克·德里达的代表作《明信片》中,网络通讯时代精神文明的暮钟以寓言的笔触敲响。和我们一样,他也是通过键盘打出那些字的。也许是他的轮椅让他的屁股坐立不安,或者是屏幕视觉导致的疲劳综合症。人在痛苦的时候,会有哲学的思考。

我不知道我的轮椅怎么了。当我打这篇关于互联网的文章时,我想到了德里达和明信片。我没看懂小说到底讲的是什么,但我知道,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就像明信片一样,不知何故消失了,而另一些则挤进了时代的门下。坐车路过海边的一栋别墅时,看到一个广告标语:亲近自然,品味生活。字很大,天高云淡海蓝,引人注目。我知道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去亲近自然,而是去了另一个失落的城市:互联网。

在我的网络生涯中,我见过很多人在网络中挣扎和漂浮。在那些庞大的队伍中,也有我自己。我听说很多人都在呼吁退出互联网。然后,一个ID死去,另一个ID重生,人来人往。我知道他们还躲在网络的另一端。网络生命力的坚韧在于它的重生,就像蝉蜕一样。一个自我(本我)累了,另一个自我(本我)就产生了。它的生命过程经历了新奇——激情——平淡——疲劳——厌倦——消亡——休息——重生等几个阶段。对于网络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总能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和舞台。很像那些流浪的旅人。当他们对一个地方太熟悉而感觉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出发了。不同的是,这种走法更方便,更轻松,更有诱惑力。俄罗斯有本小说叫《不穿鞋走路》,说的是旅行要扔掉很多精神负担。与互联网相比,人被困在现实中,因为生存、责任、社会视野等因素,很难成为真正的行者。

很多时候,网络就像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森林里有许多奇怪的灌木丛。当我们穿过森林时,我们无法抗拒新奇刺激的诱惑。我们对所有从未见过的场景感到如此高兴,以至于忘记了我们自己的环境。我们以为抓到了很多东西,但最后发现只是一片沙漠。走进去容易,走出去难。

我们都迷失在同一个方向。1999年,我的一个朋友在沉迷网络并最终导致轻度精神分裂症后,写下了这句话,一首诗的开头:“我读到一种悲伤,感到一阵阵心悸,这种情绪迅速燃烧起来。”四年过去了,更多的人走不出网络。关于要不要上网,有很多感受。也许,他们只是一时的感情冲突,一时的抱怨。但灵魂仍淹没在网络中,无法自拔。的确,这是一种失落,最终的目的是忘记时间,忘记青春,忘记家庭,忘记理智,甚至忘记爱情和婚姻。这种失落是无声的,潜意识里,你无法抗拒,也无法怀疑。

一个时代出现了,一种精神正在消亡。随着一些东西的消失,另一些东西在成长。该网络分为三个部分。在这个宏观的时间纵坐标系统中,很多人的灵魂被钉在了三个点上:游戏、聊天、论坛。当一大群人朝着同一个终极方向走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转身大喊:给他们一面魔镜!

精神附在网络的什么地方?没人能给魔镜。尼采说上帝死了。所以,人类只能对自己负责,每个人也只能对自己负责。

二、游戏——从虚到实,还是从实到虚?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人沉迷游戏?

《青年文摘》上有一段话,说三十岁以后,人要承认自己是平凡的。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创造世界的天赋。不管这段话有多少道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想法,梦想着自己的不平凡。苏州患者在他们的虚拟日记里写了一段话:在一个充满诱惑和欲望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无法回到从前的平静,说平静没有欲望是虚伪的。淡定只在视觉表象,建筑文字的结构,无论多么精致,依然折射出我们内心的弱小真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总是平淡的,就像一杯白开水。生活的无聊恰好在于没有故事;当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临时,或许痛苦和怀疑也会随之而来,这真的是人生致命的矛盾。游戏的魅力在于,它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故事”,让我们身临其境,却不必担心那些“发生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痛苦和压力。虽然人们沉迷网络游戏,总有不同的原因,但都离不开上面提到的前提。这就像哲学命题“生存权”和“发展权”一样。没有生存权,就没有发展权。

从大前提推导出的各种小道理更容易理解。一个是体验生活的观点。毕竟现实中没什么经验。为了增加阅历,丰富人生,撞了头也要冒险。没什么经验的人总会被嘲笑。看来网游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刚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心驱使。网友苍桑说,“在游戏里看到人性更直接。”。所谓直接,就是现实中你可能看不到的场景,人性的纠结,人性的善恶之争,都可以在游戏中一一看到。这就像一部小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通过集中的故事表达出来。角色扮演者都知道,再邪恶也无法跳出屏幕,拿刀捅一个真人,踢一脚;再好也不用花钱,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损失。于是,善与恶在网络上获得了无限的扩张,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上演了悲欢离合的场景。当一件事情没有底线标准的时候,就会发展到极致。正因为游戏有这样的条件,人们才会乐在其中,不会沉迷而死。曾经沉迷于游戏的江悦说:“舞蹈学院,人生如戏,有时候在这些游戏中可以体会的更深刻。但游戏之外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体验。”想体验游戏中的刺激,就得投入。不投资,什么都不会经历。如果你投资,你会很着迷。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网吧老板看到一个年轻人上网就失声痛哭。老板问他怎么回事,小伙子回答说他游戏里的爱人被仇人杀了。哦,什么“珍贵”的眼泪和“真挚”的感情,真的够了。

另一种是在游戏中获得心理平衡,找到认同感。比如《成都晚报》有一篇题为《传奇王“巨款”保皇位》的文章,说成都网游玩家提拔“胖子”,胖子是他的外号,曾经是成都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的副总。因为玩现在流行的网游《传奇》要消耗大量的金钱和精力。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依然坚持:“如果我能在与几十万人参加的公会混战中独占萨巴克城,我就是一名优秀的将军;如果我能长期坚守这座代表荣耀和力量的城市,我就是最好的国王。”他带领“下属”在网络世界里企图找回现实中失去的荣耀。网络顶级游戏玩家,曾经在现实中用双手打下一片天地,但打江山易,卫国难。不久之后,他的表现急转直下,让他疲惫不堪。当他接触到游戏的时候,他重新找回了在网络中的自信和荣誉。结果他老婆跟他离婚了,公司把他炒了。有人问他,这都是为了什么?他的回答是:“梦想。“梦想,这么崇高的一个词。这个被遗忘的词,在网络中重新以“光”的身份出现。

有人说,在网络中,一个人的潜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地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需要获得认同感,期待众星捧月的光环。在通往“梦想”的山顶,人的本能是避开荆棘路,选择捷径。而网络游戏,就是这样一条捷径,在游戏里,你可以活出英雄梦,也可以做一个不可避免的恶霸。他们一边玩网游,一边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游戏是从虚拟走向真实,还是从真实走向虚无?对于体验生活的人来说,他们的答案可能会偏向于真理。他们只是忘记了所有人类的判断不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人的内心总是在两个方向奔涌:善与恶。很多时候,网络里的一切都只是夏娃被蛇诱惑。后一种在网游中获得成功感的人,只是在逃避现实。人是欺骗自己最好的动物。当一个被骗的人喊着“不,我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事”的时候,他其实是在相信自己的“不相信”。哦,很有趣,不是吗?

古人曾说: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人在快乐和沉迷的时候都不愿意睁开眼睛。我只想这样走下去,哪怕是跌。直到冰冷的现实将自己拉回地面,才发现一切不过是虚的。单刀,蝴蝶在溪口飞过一次江湖,岁月却漂白了它们的白发。

第三,聊天,沉迷于语言的泡沫

我看过一部默片,就是无声电影。其中一个镜头像细针一样击中了我的神经末梢:那里的人在狂舞,无序而混乱,试图表达什么,却淹没在人群中。这是一个孤独的时代。也许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无声或有声。我不希望自己的声音淹没在人群和车流中,也希望有人能听听我内心的声音。

可悲的是,现代人也有类似的“豪猪心态”:冬天,一群豪猪会因为怕冷而相互靠近取暖。如果挤得太紧,豪猪身上的刺会互相嗥叫,所以豪猪痛苦的时候会互相走开。过了一会儿,因为冷,豪猪互相靠近。这个过程不会停止。

网里的人是豪猪吗?恐怕有一些相似之处。网络聊天不仅解决了人类内心交流的欲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戴上面具。一般来说,聊天的对象可能不在同一个城市,不在同一个单位,也不在自己现实生活圈子的范围内。倾诉心声的时候,不会担心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影响生活。此外,网上聊天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它不仅可以无限制地制造语言垃圾,发泄我们心中积累的情绪,还可以从各种名著或经典影片中摘录一些对话,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的话语都可以变得有趣而优雅。现实中一些平时不善言辞的人,在网络中也能滔滔不绝。

在网上聊天,不仅可以解决渴望交流,摆脱孤独无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用担心聊天对象的备份传递。去任何网站找几个oicq的人。人总是孤独的,也有相似的一面,所以总有倾诉的时候。当我们厌倦了一个聊天对象,就不需要像现实中那么麻烦了。随便打几个字或者把这个人从oicq里删掉,从此我们就分开了。谁也看不到谁的表情。

有了上面提到的网上聊天的好处,很多人因为孤独寂寞而陷入聊天。大多数沉迷网络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群互称兄弟姐妹的人,因为一时的契合,在聊天室有说有笑,直到东窗事发,才产生了兴趣。语言泡沫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情境。在那种情况下,不可否认大多数人是真诚的。人对某样东西的沉迷,其实更多时候是被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感情的渴望所驱使。越是真实美好,人类越是会放松自己,就会这样沉沦下去。然而我不明白,所有的真与美都是有时效性的,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没有一种约束和限制,事物就会变得陈腐。这就像在网上聊天一样。当我们在长时间的下沉后回头看时,这样的语言只是一堆褪色的积木,任何人都可以把它们拼在一起。更不厚道的是,王洪胜教授说:“这不就是即兴表演,虚张声势吗?”

我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十四万字的爱情》,讲的是因为聊天陷入网恋的故事。沉湎于语言的泡沫和挣扎。很多时候我们在表达,却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也许这就是一些学术专家评价的“失语”时代。上瘾而无法自拔的人,往往对一个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治标不治本。《一个交流者的自白》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害怕孤独的人总是喜欢寻求交流,但交流不是一劳永逸就能克服的,有时它会加深孤独,而它往往会赶走孤独。

第四,论坛,披着文化的外衣一路狂奔。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人在文化的道路上狂奔。

我参加了一个关于网络文学是否会取代传统文学的辩论。我笑称,网络文学以为穿上小马夹克就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新潮流。网络文学的时代会不会到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人在论坛里一心想抓九天乌龟。网络论坛的出现,无疑在时间的灰烬中点燃了许多作家的梦想,培养了无数文艺青年。当然,并不是论坛里的每个人都想成为职业作家。其中,有的人只是倒水,发表自己的看法,交几个朋友或者干脆打发时间。

论坛的自由导致了网络文化的繁荣和泛滥。人们留在这里,仅仅是因为发表文章不再像过去进庙那样困难和危险。忽略这些文章的编辑不在少数。一经发表,立刻有人附和,大声称赞。怎么说文章也是别人的“孩子”。如果很棒,被人称赞,心里就会变得舒服。莫愁不知前路有大欢喜,天下人皆知你。如前所述,每个人都有社会群体认同感。表现在论坛上,就是为了获得一些点击率。我希望我的文章一贴出来,老鼠就会涌向我。而且时不时还得回头看看有些人回的话,我能不上瘾吗?俗话说,在林子里呆久了,也会聊几个鸟。刚来论坛的新人,可能刚看完文章,然后发现,哦,原来文章是这么写的。看多了,不禁疑惑,哎,原来文章还能这么写。慢慢的,我开始写这样一块豆腐,啊,原来文章真的是这么写的。我也会写字。和别人一样好。一个新时代的网络作家就是这样诞生的。

文章有好有坏,每个人的眼光都在扫描,符合自己的心情,难免有人来讲和。再说了,就像网友二泉说的,在网上发一些话只会花钱,但是你看了之后还得说几句讽刺的话。你还有良心吗?其实在论坛里,大部分人只是混个脸熟,晃了半天。也许会有这样一群人跟着,太阳也会发光。离开的时候会有一种离不开的感觉,更多的人是流连忘返。

对于论坛来说,有一部分类似于聊天,都属于文字的交流。一个是即兴表演,一个是修改后的隆重介绍。人们往往以为这些已经触及灵魂深处,在荒芜的沙漠中找到了珍贵的水源,却不知道网络恰好是灵魂的吸盘,越陷越深。在热闹的言语交流背后,在印象的视网膜冲击中,我们让自己起起落落,梦游。这是一群精神盲,失语症患者,记不起生活到底是什么,失忆的人,还有一群有夜惊的人。

五、文末——戒网难,难于上青天。

据说人们被赶出了他们的家园。但是人真的被赶出家门了吗?人们把自己创造的隐喻当成真实的,但他们真的失去了它。——摘自王洪胜的语言。

和朋友聊天时谈到互联网,她说没有比互联网更好玩的地方了。没错,就像一句很流行的话:网络很奇妙,也很无奈。在网络里,你一辈子都没遇到过的事,一年后可能就遇到了。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你可以在网上扮演任何角色。也许正是因为互联网好玩,也因为它让人死而复生,所以很难戒掉互联网,上天入地。人们可以选择生活在任何形式的网络中:聊天、游戏、论坛。一个地方累了,可以搬到另一个地方。累了一段时间,可以消失保存实力重生,找回原来的感觉。当人找不到更有趣的地方和更吸引人的东西时,就会流连忘返,沉入其中。被孤独的鞭子抽打着,他出没于一座看不见的虚拟城市,像一个疯狂的单飞精灵,寻找着逃离的方法。

我写过很多关于互联网的文章,也戒过网,一次又一次。在一篇《告别互联网的岁月》中,我写道:在互联网中,所有的孤独和内心的欲望都被唤醒了,却没有出口,所有的痛苦都被一层一层的剥开,却没有治愈的方法。在你彻底走进充满诱惑和美好的网门之后,有一天当你不得不回到现实的时候,你发现通往平凡幸福世界的大门都在我面前关闭了,你发现你其实是被放逐在孤独的荒野里,被冰冷坚硬的铁壁包围着。

也许只有走着走着,才会真正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不在网络中沉沦,让自己沉浮,才会不放弃身边的事物,而去接触一个虚拟的世界。没有信仰的人会一直遵从内心的欲望,在世间漂泊飘荡,而有信仰的人会在荆棘中前行。没有人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幸福是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正如叔本华所说,学会适当的自我克制和控制,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敲开人生幸福的大门。

参考资料:

林东心理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