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医学博士毕业总结
医学博士毕业汇总1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第九人民医院2012级博士生袁永祥。我的导师是严肃而活泼的张志远教授。当我第一次听说我要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时,我很高兴,但我也很紧张。我问老师:“我该怎么说?”老师说:“就说说你的青春和梦想吧。”
可能大家看到我的形象后都会有疑问。你的青春不是早就带着头发离开你了吗?但我以团员证发誓,我和我的同学与郭德纲和林志颖同岁。所以我还有青春,我也有梦想。
这个梦是这样的:清晨,当东半球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卧室,窗帘缓缓拉开,露出窗外一望无际的海景。听,海鸥在叫,海浪在笑。我轻轻地下了床,不想吵醒身边的妻子。穿上笔挺的西装,对着镜子说,你又瘦了。到了地下车库,我挑了一辆敞篷超跑,沿着海湾高速公路一路向南,前往第九人民医院宝钢分院。海水的咸咸的味道和阳光温暖的感觉让我闭上眼睛,突然一个duang就醒了。
我抬头看见值班护士,生气地说:“我睡得很沉。我敲了很久了。9号床不舒服。你去看看吧!”我赶紧起身说:“不好意思,我马上去。”桌上的电脑还开着,屏幕上并排放着两份文件,毕业论文和简历。关闭文档后,桌面上到处都是图标。下面是某基金的标书,一改,二改,终版,一改终版,二改终版,回收站。有photoshop绿色版,graphpad试用版,spss版等等。关上电脑,穿上我的白大褂,我向床走去。......
这是我作为外科医生的日常生活。学医十年,无数个值班夜仰卧起坐,无数个不眠之夜跑数据改卷子做PPT。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要学医。国家说要轮换,婆婆说要买房子,老婆说要买包。导演说这个题目要做好,这件用十年青春买的白袍真的不容易穿。
看到小时候的玩伴都是“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我还是一个上了年纪,微胖,秃顶的穷居民。但是当我交班走出医院的时候,阳光暖暖的,心里暖暖的,因为经过紧急处理,9床的病人笑着对我说:“医生,谢谢你。”
青春和梦想,突然明白了我被选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的原因。我最美好的青春和长长的黑发在求学的路上停留了十年,而就在我即将进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候,恰逢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我所面临的所有兴奋、焦虑或迷茫,都是我们同龄人同样的经历,也将是医学生未来需要适应的新常态。
青春十年换上白袍,从来都不是一个公平的等式。无论等式的这一边有多少艰辛、汗水、挫折、失败、怀疑和批评,只要一句轻快的“谢谢你,医生”就能让天平倾斜,让你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感动。
几年前,我们怀着梦想走进了交大医学院的神圣殿堂。今天,我们收拾行李,准备踏上新的征程。在座的各位,要么专注临床,要么投身科研,要么另谋出路。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医学院是我们梦想远航的地方,不要忘记老师们以身作则告诉我们白大褂的纯洁和高贵,不要忘记患者们收到的真诚的一句“谢谢你,医生”!
前方的路必然充满挑战,背后支撑我们的是母校热切的目光。没有抛弃梦想的人,只有抛弃梦想、青春和梦想的人。我希望从这里开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目标!祝你前程似锦,谢谢。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2
毕业答辩,恐怕是每个硕士博士都逃不过的死亡之门。本文有一点经验,供同行者参考。
防御经验:
1,制作并熟悉幻灯片,准备演讲。熟悉,并能熟练的根据幻灯片讲述内容,尽量不要结结巴巴,同时确保幻灯片中没有错别字,幻灯片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被台下的观众和评委看到(推荐黑体或宋体)。
2、根据论文和答辩幻灯片,准备复习可能会问到的内容,如果复习或者学会发表或者其他老师教授提前提问,记得准备。
3.如果可能的话,提前熟悉幻灯片,确保会场的电脑可以毫无疑问的播放自己的幻灯片。
4、答辩过程没听清楚问题(尤其是留学生,语言不是很好),让评委再问一遍,或者解释一下,会有利于自己回答。
5.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回答。因为研究时间和环境的原因,我们没有做相关的研究。以后有机会补相关研究。
6.答辩前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确定时间太长或者太短都不好。演讲的时间、语速、语气都要在台下提前排练好。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先生们,努力工作。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3
简单总结一下我今年做三件事,
1成立生物公司,做脑科学研发。
2注册ReadMind瑞曼公司,提供精神心理服务。
与奥博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坚先生合著了一本帮助和激励创业者的实用书籍。
然后我想说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主要目的是想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一起做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2017,17年2月9日,我在纽约的实验室有了创业的想法。
2017年初,在纽约的大街上,一位老师给了我一次击中灵魂的审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说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我也想做更多的精神和心理科普。40岁以后,我想有一家科技公司做脑科学。
那是我第一次把我的梦想告诉自己以外的人。当时我还在读博士,离毕业还有一年半,工作离我很远。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上了梦想之路,没时间准备。
2018四月中旬,我从纽约回来了。2018年5月26日通过博士答辩。
2018暑假,获得同济大学最高奖,作为医学院毕业生代表发言。漫长的学习生涯结束了。
从2017到12将近一年,我在找投资和项目的时候一直碰壁。终于在2018,165438+10月22日,我投资了,一家生物公司成立了。我当时是CEO,找了学长的老婆当会计。
从夏天毕业到6月份公司成立的这几个月,11,我想既然公司还没起步,我就把另一个做精神心理服务的梦想付诸行动。我招募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基本都是同学,我们取名ReadMind,希望能为大众的心理健康做点贡献。
ReadMind因为大家都是兼职,我也没注册过公司,感觉时机还没到。直到一次路演,央视的《创业英雄》居然选中我参加录制。我以为他们犯了错误,但他们都犯了,而且他们不能退缩。于是,我很快在一周内注册了公司,成立于4月19,201。它叫瑞曼,谐音,像一朵长在灵魂木桩上的小花,枝蔓缠绕,花蕊芬芳。
录制结束后,我真的问过总制片人严琼老师,我当时是不是说错了?她说没有,我们也需要创业项目,我们都很看好你。
后来继续参加路演,拿到了同济大学1.5万元的梦想助学基金,同济大学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WEME路演一等奖5万种子基金。同时,我也忍不住反思,我们的项目推进得太慢了,以至于现在还是一个雏形,不能算是初步的。
很惭愧的说,我在生物公司花了1.20%的时间。公司从零开始走向正轨,有无数琐碎的事情,有无数需要再次谨慎的坑。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创业者来说,真的走不出来。
我一直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在做ReadMind,得益于我强大的个人综合展示能力,这也是我们的产品至今小有名气并获得众多奖项的原因。
毕业后无缝创业,就要交很多学费,摔得很重。我明白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害怕过。相反,我还是很感激自己在毕业的时候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定。
活到那个年纪,是我唯一一次觉得自己是爱自己的。
在创业这件事上,人积累的很快,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了,认知提高了很多,新鲜刺激。但是,到了28岁,发现自己只是商业领域的一个婴儿,就不好了。
前几天和一波大佬吃饭。其中一个D,总是问另一个经理Z,你觉得她会成功吗?
z总说,如果情况如是,就不会。
d总说,好吧,英博,记住这句话。以后你在IPO的时候,要记住a Z一直说你不可能成功。
d总跟我说可以先给你点钱探索一下,完全没问题,但是我想逼你去撞墙。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想清楚你应该做什么。
我已经过了被别人的评论所激励的年龄了。
失败并不可怕。我很高兴成为一名连续创业者。
但我恨我在这件事上没有做到最好。我拒绝接受自己。
随着生物公司逐渐走上正轨,很快就会有大牌加入管理团队,我觉得是时候在精神上鞭策自己了。
最近我和奥博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坚先生正在合写一本关于创业者和资深投资人对话的书,希望能够真正解决创始人的一些困惑,陪伴他们走上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里没有什么肤浅的东西。面对真实血腥的商业世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分析创业这件事,让创业者少走哪怕一点弯路。
今年听很多投资人说不喜欢投资女性。
有人说女人感性不够果断,有人说女人结婚生子后会完全不一样,有人说女人很难在男性主导的商界杀出一条血路。
如果早几年听到这些话,我一定会跳起来。现在,我认为他们是对的。
但是因为我们是我们,我们不可能是你,这就使得有些东西在女人手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方向。
非常感谢这一年间不遗余力教导我的前辈们,也非常感谢那些愿意配合我们这个小破公司,帮助我们的人。
这是正反馈很少的一年,异常艰难,但我是多么幸运,这一年比之前的27年学到了很多。
回到正题,
我们,ReadMind睿曼,想做一个专业的女性心理互助和心理成长的平台。
也许我们所做的是幼稚可笑的,也可能是感情与理性的博弈。
但事情是人做出来的,我们渴望有强烈兴趣,有相同理想,能付出足够时间和精力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是一个充满思维碰撞的团队。欢迎和我们一起做这件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你愿意,请在后台或评论区联系我。兼职还是全职。
谢谢您们。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4
交叉领域,创新成果由此而来。
我的论文以我的专业背景和跨越三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综合了三个学科更多方面、交叉性更强的理论基础研究问题。由于建筑系一直处于理工科,但又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我们往往很难在固定的实验室获取数据,而要走出去进行考察,获取的数据往往更为宽泛,没有传统理工科的针对性。
在我博士论文选题的过程中,我确实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园林学到的植物知识,从建筑学到的修复技术,从城市规划学到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让我有了十八般武艺,但都不够精细。为此,我苦恼了很久。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决定以历史名城中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三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论理论,为我的博士论文注入了新鲜血液。
小贴士:
我的导师经常教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读历史书籍,从史料中发掘功过,从古到今展开。个人认为博士论文的厚重要靠沉淀后的创新。如果只是一味的读书,一味的追求“把前人的东西纳入自己的框架”的原则,就会失去这个过程的意义。目前,各学科的知识理论在不断交融和拓展,各个领域之间的研究技术联系紧密。从纯理论到纯单一学科的创新不仅难度更大,也难以逃脱闭门造车的局限。
所以,在可以获取相关资源或者可以创造条件获取的情况下,不妨打开视野,融合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来支撑研究,这样既有更广阔的选择方向,又能保证创新,也有利于日后科研人脉和资源的积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以获得结果增加了研究和探索的乐趣。
稳定心态,面对困难多想办法
我在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最难消化的恐怕就是文学学习的过程了。随着写作和思考的深入,一开始的一个小点,漏洞百出,错误百出。小心翼翼啃了很大一部分,翻山越岭寻找海外文献的过程,充满坎坷,但在导师和兄弟姐妹的帮助下,终于水落石出。
回过头来看,博二下学期准备的大纲,和论文初稿的主题和框架对比。从选题到调研到数据分析,再到最后的设计成果汇总,虽然一步一个脚印,但是战线已经拉长了将近三年半,还有无数痛苦和纠结的时候,回想起来,其实是我在给自己增加障碍。影响我工作效率的是情绪而不是我的研究能力或者选题的研究难度。
小贴士:
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就像绘画创作,构图,建模,绘图。看似所有的细节都是零散的,但最后都拼凑成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有枯燥的准备期,也有艰难的瓶颈时刻,所有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这八十一难都是经历,不如坦然接受这些经历。
如果文献不好找,就要多问经验;如果数据不好找,就要自学爬;如果问卷很难做,你要广泛招人帮忙;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想,那就去拜访大牛的前辈,请教一下。而不是被莫名的焦虑压垮,你应该向外看,想更多的办法,总是比实际困难。但如果一开始想到的是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逻辑的整理和推敲,最终会变成一本逻辑的大部头,成就感和满满的期待足以碾压焦虑。
我们要相信,从来没有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可以做的,但是保持一个心态永远走在头脑的前面,耐心的寻找打怪物的装备和路线,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神审文章的启发。
收集灵感可能比努力更有效。
建筑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环游世界。无论是大一大二,还是野外调查,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各种项目调查和街头采访,我们总是需要走出工作室,与人、自然、各种景观打交道。
所以,论文前期,我有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在路上。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与研究区的政府沟通,了解研究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了解和思考我的课题。
我的论文关注的是历史名城。由于历史悠久,地方政府频繁搬迁,加上一些自然灾害,史料并不全面。缺少这样的硬材料,给我后来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就在我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之前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印尼的一位老教授在我的研究现场做过类似的文献收集,于是我经过很多曲折终于找到了这位老教授,于是我成功的拿到了需要的资料,完成了文献的总结,并从中得到了很多新的想法,最后融汇到锦上添花的东西。
小贴士:
“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不得不说,灵感也是学习成绩的一大因素。灵感的来源、时间、地点都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从来不是凭空而来,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于日常的勤奋积累,出现在思考和收集的习惯中。所以,灵感虽好,但如果没有足够可靠的能力和资源与之对接,灵感就会白白浪费。
所以日复一日的夯实基础是抓住灵感的最大保证。就论文而言,很难找到灵感。如果有,要及时把握灵感,但要提高学习的敏捷性和自律性,才能朝着完美的方向进步。
格式装修离不开标准和包装。
俗话说,人靠衣装,金不换佛靠金装。论文内容丰富后,规范和格式的调整必不可少。标题等级、标注规格、图片像素和大小调整、标注、附件插入等。,所有环节环环相扣。
身边有很多同学,在论文送审前反复检查格式规范,让图片更清晰,评论更简洁,为的就是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审稿人面前扣印象分。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来来回回调整格式,看起来有点浪费,但其实那是我认为最宝贵的时间。一个星期前和一个星期后,不用仔细看内容,至少整容水平提高了。发给导师看一看,不至于因为文章不全而心烦不愿意看,也有利于从侧面更直观更全面的获得导师的指导和修改意见。
小贴士:
在日常的项目汇报中,导师总是对我们的文字排版、行距等细节“吹毛求疵”,然后分析设计流程。为此,我们一开始很疑惑,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不重要的小事上,直到最后的环节,但是导师提醒我们,设计是做细节的,连基本的标准图纸都不完整,没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你高深的设计逻辑。论文写作更是如此。创意再好,内容再精,没有标准来规范整合也很难入眼。看似冗杂的规章制度背后,是科研人员的严谨和科研领域的行为模式,在追求准确性的过程中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