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服饰文化及其特征
清朝的服饰制度也规定穿不同的衣服要配相应的冠帽。皇帝的冠、帽包括御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冬天冠的是熏貂和黑狐,夏天冠的是玉草。皇帝的皇冠包括御冠、祥瑞冠、恒冠和行冠。帝冠可分冬夏。冬朝冠为卷檐式,材质为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外覆红丝绒线穗,中间饰三层金冠,每层中间饰一颗一级大东珠。金顶环绕,饰以四条金龙。金龙的头和背上镶嵌着一颗一级东珠,四条金龙各持一颗东珠。夏冠上覆盖着布施,是由玉草,藤条和竹桥。它的顶部也是圆柱形,有* * *三层,每层由四条金龙折叠而成,每条龙的嘴里都含着一颗东珠,顶部是一颗大东珠。此外,在冠檐上,前有金佛,嵌有十五颗东珠,后有“林”,前有七颗东珠。吉福冠,顶部是一个开满鲜花的黄金基座,顶端有一颗大珍珠。永远戴着皇冠,黑丝绒上满是红流苏,红丝绒上冠。
皇帝穿朝服要佩戴佛珠,根据不同场合佩戴不同质地的佛珠。朱超由108颗东珠组成,每二十七颗东珠分为上、下、左、右四部分,四颗红珊瑚珠等间距排列。上面的珠子呈葫芦状,称为“佛头”。佩戴佛珠时,佛头垂于背上,一组玉饰用一条黄绦相连,称为“背云”。佛珠挂在胸前左右红珊瑚珠上,用一两颗绿松石珠装饰,称为“纪念”。朱超的构图有着特殊的意义。一百零八颗佛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颗红珊瑚佛珠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佛头和影云从背后垂下,寓意“统一的开始”。三串绿松石纪念物代表了一月的初、中、旬。皇帝穿朝服时佩戴一盘东方珍珠,皇后和皇太后穿朝服时佩戴一盘东方珍珠,两盘红珊瑚珍珠斜挂在肩上,以示身份特殊。皇帝根据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质地和颜色的佛珠:天青石珠为天,琥珀或蜜蜡珠为地,红珊瑚珠为日,绿松石珠为月。不同质地和颜色的珠子象征着天空、大地、太阳和月亮,而东渚的珠子作为连接天地的纽带,是献给皇帝的。
皇帝穿衣服时,腰上要系相应的腰带,穿皇家服装,穿吉祥服装。朝鲜丝带有两种,一种是仪式用的明黄色丝带,四块龙文金盘,嵌有蜜石和东方珍珠;一个是祭祀用的,四个金方嵌着一串串佛珠和各种玉石。腰带内有挂物,即左右手帕、包、坑道、鞘刀等。吉福带和代超带颜色相同,形状相似。腰带上的四个金盘随意镶嵌珠宝,末端有一个角扣,柱的左右两侧有两个环供佩戴。带扎钱包也是很有讲究的。满族称荷包为“法度”,是满族人喜爱的装饰品。满族旧俗,无论男女,穿长袍戴腰带,上面绑着“工”,荷包就是工之一。它是由满族先民外出狩猎或游牧时所携带的“包”(一种皮米袋)演变而来,与切割用的鞘刀、点火用的火镰、擦汗用的手绢相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游牧和狩猎变成了固定的生活和农耕,这些工作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变成了摆设。清朝皇帝的作品质量上乘,制作精美。在绸缎上绣出各种图案来搭配衣服。荷包上绣的图案有“五谷”(正月)、“五毒”(端阳节)、“鹊桥仙会”(七月)、“桂花飘香”(中秋节)、“菊花”(九月重阳节)、“葫芦升”(冬季至日节)、“甲子重立”、“天下咸宁”。
清朝皇帝的衣服都是由内务部总储司制定的,样式、颜色、申请号都很准确。缎子的长度、宽度、尺寸、质地、图案和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档案中的“圣旨”反复记载,官局所织缎“必须经纬统一,宽长适宜,花纹精美,色泽鲜艳”。如果质量不合格,就要进行弥补,否则就要接受鞭刑的惩罚。内务府的画师们精心设计画面,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师进行织造。江宁织造负责皇家彩锦,苏州织造负责丝、锦、纱、绸、绣,杭州织造负责织造皇家袍服、帛、杭绸。这幅刺绣是如意阁的画家设计的。经审查后,按成品尺寸放大上色,送至内务府、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品厂进行生产。
皇帝有时随心所欲地穿衣服,不管法典。按规定,皇帝的吉祥服是明黄色的,皇帝等人的长袍是香的(秋叶)。虽然法典体系中的衣服颜色在等级和地位上有差异,但乾隆明确表示了对香色的偏爱。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乾隆皇帝要在宫中的祖师像前辞旧岁。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洗澡换衣服。四库太监捧出一件明黄色龙袍时,降旨穿“香黑狐面龙袍”。他还说这件龙袍“平时少服,每年12月30日沐浴后服,每年都是个例。”如果别人穿了不符合身份的衣服,肯定是违反制度的。皇帝金口玉言,为所欲为,不受制度制约。另外,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说衣冠制度沿袭古礼,他却穿着汉服出现在很多宫廷画中。他曾说,他的汉服只是“丹青游戏”。宫廷画多为写实作品,无论水平多高,画家都不敢画一个皇帝的画像。可见宫廷生活往往是政治化的,由此可见皇权至上。
清宫里有服装主管存放皇帝的朝服和服饰,还有专门的服装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衣服和皇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候皇帝换衣服的太监。皇帝一天换好多次衣服,有时一天换两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