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是什么品种?为什么会造成生态失衡?
水葫芦,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叫做凤眼莲,其他的俗称凤眼莲,睡莲,凤仙花。它是来自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的外来物种,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水葫芦叶面光滑,叶柄中空,下部有葫芦状气囊。根系发达,花朵鲜艳,呈淡紫色。其实在一开始,水葫芦就以其精致的外表赢得了人类的关注。1844年,水葫芦在美国博览会上首次被作为观赏植物,被誉为“美化世界的丁香花冠”。很快,水葫芦就传遍了全世界。
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净化水质和吸收污染的能力最为突出,曾被称为“环保斗士”。水葫芦发达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不仅能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能净化被重金属、稀土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水体。1901年,水葫芦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左右,人们发现水葫芦不仅是一种绿肥植物,还可以用作畜禽的饲料。后来传到各省,号召大家积极种植。但是,谁能想到,水葫芦的繁殖能力如此之强,只要有水的地方基本都能存活,一旦台风或者涨潮,水葫芦就会扩散到其他地方。
虽然可以作为牲畜饲料,但是很多养殖户发现猪不太喜欢;据说可以做有机肥,农民不愿意用,因为太难腐了...后来随着配合饲料的出现,水葫芦就不那么受人们青睐了。作为“外来人口”,水葫芦在各地随意生长。水葫芦,有两种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但通常以无性繁殖为主。水葫芦在25-35℃生长很快,在7-10℃休眠,所以每年4-5月水葫芦开始发芽,年底霜冻后迅速枯萎。
在适宜条件下,5-6天可使水葫芦小植株生长面积翻一番,90天左右的生长期可育成25万株。惊人的繁殖速度,再加上没有天敌,有水的地方简直就是它的“生长天堂”,一发不可收拾!
以下是中国水葫芦灾害的一些典型案例:
案例1:
上世纪80年代,云南滇池水葫芦泛滥,整个草海被茂密的水葫芦覆盖,不仅影响航运,也几乎破坏了滇池的生态平衡。现在很多昆明人还被水葫芦困扰,当年给滇池带来的灾难还历历在目。
案例二:
福建闽江流域面积654.38+0.6万平方公里的水葫芦灾害,多年来困扰着当地人民,阻断了船只的通行,水产养殖损失惨重。从2003年开始,水葫芦的“歼灭战”开始了。然而,2007年、2009年和2011年,闽江流域仍接连发生水葫芦洪水。
案例三:
2007年,水葫芦爆发并占领三峡库区水面,严重影响了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和航运。在广东、浙江、上海、安徽等地,由于气候适宜,水葫芦已经淹没了部分河流,相关部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进行治理。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年份,我国水葫芦治理成本至少为6543.8+0亿元。
原本被称为“美化世界的丁香花冠”、“环保斗士”、“绿肥植物”的水葫芦,洪水过后,名声一落千丈,声名狼藉。如今,水葫芦被称为“生态杀手”,是世界十大“杂草”之一,也是中国最危险的100入侵物种之一。那么,水葫芦,危害有多大?
水葫芦疯狂生长后,很快就会覆盖整条河流,就像水面上的“绿地毯”,让其他生活在水下的水生动植物深受其害。水葫芦遮挡阳光,水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水中动物的食物链被破坏,从而影响其生活水域的生态平衡。前面我们提到过,水葫芦吸收污染物的能力突出,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就是水葫芦本身不能降解所有的污染物。如果水葫芦在枯萎期不及时清理,大量根系腐烂沉底,形成“重金属含量高的层”,不仅会加速水质恶化,还会造成水生生物灭绝。而且,这种影响会产生连锁反应。水面上水葫芦的不断生长,对养殖户也是致命的打击。鱼苗放不进去,水中鱼虾数量骤减,水产品质量急剧下降。......
水葫芦过度繁殖,堵了河连船都跑不了。此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威胁。水面覆盖大量水葫芦,严重阻碍水流,对防汛抗旱造成不利影响。水葫芦泛滥的地方,是蚊子的“天堂”。枯萎腐烂时,水发臭,容易滋生蚊子。水葫芦之所以臭名昭著,与其泛滥成灾造成的危害密切相关。然而,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人们在种植水葫芦时,如果能遵循自然规律,控制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处理污水,还可以作为牲畜饲料和观赏作物。
近年来,我国对水葫芦的防治颇有成效。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曾经在河流中随处可见的水葫芦,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控,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有些地方甚至几乎消失了。
目前处理水葫芦主要有两种方式:人工/机械打捞和不扩散。虽然人工打捞费时费力,投入成本高,但也是最有效最快的方式。根据水葫芦的生长繁殖特点,聪明人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利用围网或者漂浮物,趋利避害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水葫芦的扩散。在对水葫芦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希望大家不要在野外丢弃或者种植水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