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提出这一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强大支撑,必须改变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质能源消耗高、生态环境代价大的现状。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打造自主世界知名品牌,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从世界工厂向强国跨越,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这一战略任务是为了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提高我国的竞争力而提出的。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一轮创新浪潮不断引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对经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时,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转变,还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和国际环境意识的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发展理念上正确处理好又快又好的关系,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撑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的国际环境下,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和环境都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突破。
发展现代工业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针对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动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巨大,也丰富和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因此,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繁荣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要开辟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拓展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服务外包业务,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三是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未来农业发展难以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唯一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觉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位。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据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业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将紧密联系,产销一体。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30个百分点。第二,现代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吃饭问题永远是重中之重。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要让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综合举措。我们必须遵循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保证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真正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推卸或减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农民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发展全社会的群众,结对帮扶,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节能和生态环境保护,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首位,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仍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应该努力加强高科技产业。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机遇,加快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环境压力的根本解决之道。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政策。要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成绩显著的企业,应当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要切实加大对能源资源节约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不足,公共产品供给不仅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更多地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扶贫性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服务。除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也要推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要推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创新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创新,是对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优化产业结构,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产业限制。完善M&A环境,建立跨国M&A法律体系;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国R&D机构与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更好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国际服务外包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境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规模。
中国已进入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是打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R&D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第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互利合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产能,规避贸易壁垒,促进相关产品出口。四是有序推进对外间接投资。
第二,如何理解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新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第一,提出这个战略任务,是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这一战略任务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提高我国竞争力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