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吴晓邦?

吴晓邦

吴晓邦(1906 65438+2月18—1995年7月8日)生于江苏太仓,卒于北京。他是中国的一名舞蹈演员。代表作有《丑》、《想范》、《饿火》、《罂粟花》、《虎》等。

吴晓邦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开拓者和放炮者。

中文名:吴晓邦。

吴晓邦Mbth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太仓

出生日期:1906 65438+2月18。

死亡日期:1995年7月8日

职业:舞蹈艺术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一代新舞蹈艺术大师

代表作品:《木偶》、《葬礼》、《义勇军进行曲》、《思念范》。

舞蹈生涯

受到...启发

从1929到1936,吴晓邦曾三次赴日,师从舞蹈家高田康夫和川口良哉。留学期间,他学习了I·邓肯、M·威格曼等现代舞蹈家的舞蹈理论,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开始写作

1932年在上海创办肖邦舞蹈学校,1935年创办肖邦舞蹈研究所,开始新舞蹈艺术的创作和教学活动,1935年9月在上海举办首届独舞专场。其代表作品有:《木偶》,通过模拟塑造了一个摇尾乞怜的奴才形象,揭露和讽刺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汉奸嘴脸;根据F.F .肖邦的音乐,《葬礼》象征着中国旧制度的灭亡。《浦江一夜》展现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这一时期的作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题材、体裁、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各种实验。吴晓邦带着探索生命真谛的艺术理想开始了他的舞蹈创作生涯。

抗战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吴晓邦离开上海,投身抗日救亡。这时,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随着现实生活发生了变化。《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这两首舞蹈朴实激昂,作者用舞蹈形象表达了同名歌曲所反映的抗战激情,在民间引起了强烈的呼声。

开展活动

从1938到1945,吴晓邦在粤、沪、桂、渝开展新舞蹈活动。65438年至0943年,广东曲江省立艺术学院成立舞蹈系,是中国最早的正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通过他的教学和创作,舞蹈的种子被广泛播撒。这期间他以丑示功,分为阿谀奉承、得宠、销魂堕落四段。舞蹈用戏谑的音乐和面具,尖锐地揭露和鞭挞汉奸卖国贼。《想范》表现了一个小和尚在理智与欲望的冲突中的痛苦。舞蹈自然流畅,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充满哲理。《饿火》通过情感色彩的变化和动作线条的流转,蕴含着“朱门酒香熏路尸骨冻死”的主题。1938后还创作了舞剧《罂粟花》《老虎》《宝塔纪念》。《罂粟花》和《老虎》反映了作者希望与国家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望。《宝塔牌楼》以舞蹈艺术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制度对青年男女爱情的破坏;批判了“忠孝”的虚伪。

1945年6月,吴晓邦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教舞蹈。此后,他周游解放区,开展新的舞蹈活动。1948期间,在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工作,与部队舞蹈演员一起创作并表演了进行舞。这种舞蹈表现了人民解放军高歌猛进的英雄气概,在原有武士舞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达到了新的水平。

个人观点

吴晓邦主张舞蹈应该表现社会生活。他的作品多以揭露、讽刺、暗示、象征等手法揭露旧社会的阴暗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他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之一。

培养骨干

1951年,吴晓邦主持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干部培训班教学,为新中国舞蹈发展培养了骨干力量。65438-0954年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领导中国舞蹈史研究工作,对儒道舞蹈进行了调查研究。1957年,“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成立,是他理论体系实验的延续。他从古代音乐的旋律、节奏中,探索用音乐抒情的心理规律和表现手段,赋予舞蹈新的想象和构思,创作了《梅花三巷》、《平沙雁》、《渔父乐》、《十面埋伏》、《梅花操》等作品。

教学贡献

1979,吴晓邦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促进民族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学术理论的活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在北京、江西、四川、辽宁、浙江、福建、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等地举办舞蹈讲习班,举办舞蹈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历史等专题讲座,组织带领学生进行创作实践。1982 ~ 1983年底还为北京舞蹈学院教育系、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舞蹈系讲授舞蹈理论课程。

教学系统

吴晓邦根据早期现代舞的自然规律和中国民间舞的特点,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他采用“读、思、写”的教学方法,启发舞者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吴晓邦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人才,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舞蹈教育家。

主要作品

吴晓邦用舞蹈表达了他的抱负,用舞蹈警示了世界,用舞蹈了一生。他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舞蹈接班人。他一生创作了18个脍炙人口的新舞蹈节目,如《饿火》、《想范》、《丑显功德》、《平沙雁》、《迎春》、《秋怨》、《虎爷》、《宝塔牌楼》等。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新舞蹈理论》、《谈艺术录》、《舞蹈续编》、《舞蹈科学研究》等专著。这些作品为中国舞蹈艺术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连续位置

吴晓邦历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

品德行为

总结

吴晓邦(1906—1995)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1906出生于江苏一个富裕家庭。1929-1932三次前往日本,先后师从高田康夫、川口良子、和歌山和子,师从德国表现主义舞蹈体系。

事件编年史

回国后,在上海成立了肖邦舞蹈学校,并在1935和1937举办了两次展览,演出了《木偶》、《葬礼》、《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十余个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舞蹈。

面对抗战的烽火,吴晓邦走出了他的“舞蹈王国”,奔赴救国战场。期间创作了近百部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著名作曲家聂耳创作的独舞《义勇军进行曲》(1937);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同名歌曲作曲的游击队集体舞歌曲(1938)。

1945年6月,他和妻子盛杰(一名舞蹈演员)到延安参军。除了教舞蹈,他还担任“四野”舞蹈团团长。

1951年主持中央戏剧学院干部培训班教学,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65438年至0954年任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培养了一批舞蹈史研究者。

1957年建立“天马艺术工作室”,创作了《梅花三巷》、《平沙雁》、《十面埋伏》等舞蹈。

1979当选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1981年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担任舞蹈研究生导师,培养了我国第一批舞蹈史高级研究人员。

他死于1995。为了发展和繁荣中国的舞蹈事业,推动舞蹈学术理论研究,培养舞蹈人才,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是中国舞蹈领域的开拓者。

通过跳舞来表达自己的抱负。

吴晓邦去了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校教舞蹈。从那时起,吴晓邦开始在解放区巡回演出,开展新的舞蹈活动。1948年与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文艺工作者一起创作《进行舞》。1951年主持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干部培训班教学。65438年至0954年任中国舞蹈研究会理事长。领导中国舞蹈史的研究。1957成立天马舞蹈艺术研究室,探索中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创作了《梅花三弄》、《平沙大雁》、《十面埋伏》、《梅花操》等作品。

1979之后,吴晓邦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他根据现代舞的自然规律和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著有《新舞蹈概论》、《舞蹈新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

相关资料

吴晓邦舞蹈艺术博物馆位于太仓新区,有两个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展厅和一个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吴晓邦,男,1906,太仓沙溪镇人。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蹈协会主席,第二、五、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45到达延安,在陆毅教书。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舞蹈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1956“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成立。文革结束后,吴晓邦回来担任中国舞蹈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联常委《舞蹈艺术》主编,《中国民间舞集成》主编。

社会影响

西方舞蹈概论

在他出生的那个世纪初,中国已经引进了西方舞蹈。

比如晚清一位外交官的女儿于荣玲(1882—1973),童年时随父亲出国旅游。有幸在IsadoraDuncan门下学习舞蹈,成绩斐然。回国后,他将所学的西洋舞蹈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经常在宫廷演出。他深受慈禧太后喜爱,得以留在宫中学习舞蹈。再比如:20世纪初,留学生写关于西方的书时,也介绍外国的风俗,包括舞蹈。此外,欧美电影中的外挂舞和外籍人士教授的舞蹈吸引了国内比较开放的人群,尤其是具有社交功能的西方国标舞,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倡导新教学制度的过程中,校园舞蹈和儿童舞蹈也悄然兴起,其中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和此后创办的岳明歌舞团影响较大。

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戏曲大师对传统舞蹈的创新和发展。比如梅兰芳*1等四位京剧名家,在各自的剧目中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片段——具有相对独立的保存价值,流传甚广。精通京剧,又学过现代艺术的欧阳予倩,为传统舞蹈的革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吴晓邦不同。他是一位杰出的职业舞蹈家,具有时代意义——世纪意义。他将舞蹈视为追求生命真谛的终身事业,并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日本留学

吴晓邦来自江苏的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没有学过舞蹈。一场偶然的舞蹈——《鬼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罪恶,震撼了他的灵魂,毅然投身舞蹈。吴晓邦的选择与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弃医从文有着深刻的相似之处——闪耀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理想主义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三都东营

1929-1932三次赴日,先后师从德国表现主义舞蹈体系下学习的Ma-saoTakada、TacayaEguchi、Mi-SakoMiya学习芭蕾和现代舞。他不拘泥于老师的模子,而是注重科学的体能训练和创造。同时,我们也重视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回国后,他在上海创办了一所舞蹈学校。同时在1935和1937举办了两次展览,演出了《木偶》、《葬礼》、《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十余个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舞蹈。

舞蹈特征

他“为生活而舞”的艺术理念和艰辛实践,犹如一阵清风,有力的冲击和扫除了那些充斥着缤纷大都市的情色低俗舞蹈。

辉煌的舞蹈生涯

面对抗战的烽火,吴晓邦走出了他的“舞蹈王国”,奔赴救国战场。东奔西跑,历尽艰辛,创造了他舞蹈生涯的辉煌。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部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抗击法西斯,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枷锁,唤起民众。最具代表性的有:著名作曲家聂耳同名歌曲创作的独舞《义勇军进行曲》(1937);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同名歌曲作曲的游击队集体舞歌曲(1938)。每一场演出,观众总是激动的,团结的。吴晓邦在回忆录中写道:“只有一腔热血和一颗丹心交织在一起,才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从65438年到0945年,在周恩来的关心和支持下,他和妻子盛杰(一个舞蹈演员)一起去了延安,和军队一起战斗,更加坚定了勇敢的军人和敏感的艺术家交融的意识。可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他追求生命与艺术真谛的生命搏击,《饿火》(1942自编自演的独舞)聚焦了一个被“饿火”焚烧的身体与灵魂的呐喊,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当我们面对那幅“怒问苍天”的画面时,我们会吟诵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绝句:“朱门酒肉臭,路上尸骨冻死”。

从65438年到0994年,《游击队之歌》和《饿火》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

教学领导力

建国后,他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理论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集教学、创作、表演为一体的天马艺术工作室,探索中国的现代舞和新古典舞。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中国唯一的舞蹈系,培养舞蹈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勤于写作——为舞蹈学科理论建设写书——出版百万字。如今,吴晓邦是中国舞蹈界公认的新舞蹈艺术大师

摘要

吴晓邦是中国新舞蹈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实践者,是杰出的一代舞蹈大师。为了纪念这位中国新舞蹈的先驱,中国第一座以人名命名的舞蹈纪念馆——吴晓邦舞蹈艺术博物馆,于1999在他的家乡太仓建成。

世界的记忆

2006年,为纪念中国伟大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人民而舞——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研讨会”在江苏太仓举行。与会的老一辈舞蹈艺术家吐露心声,缅怀吴晓邦先生生前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通过真实的事件,一个谦逊和蔼的中国舞蹈大师的形象深入人心。

外表优雅,内心火热。

曾任吴晓邦秘书的溥仪勉女士告诉笔者,她和吴晓邦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事情。王老师的外表儒雅书卷气,表演的舞蹈也有女人味,但内心却充满热情和坚强。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王老师从未放弃跳舞。而且他一直强调舞蹈要亲民,舞蹈不应该是点缀,要有力量,要有震撼力。

我从老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舞蹈的艺术,还有谦逊和坚持。1977年王先生恢复舞蹈研究工作时,已是73岁高龄,但他仍秉承着“我要种一粒算一粒,像农民犁地一样”的精神,努力培养更多的中国舞蹈家,创作舞蹈作品,以促进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在黑板上教授历史

谭赢驷,时任深圳市一级演出导演,是吴晓邦先生最早的学生之一。“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男孩。吴老师教我们舞蹈理论,我们坐在小马扎里,绑着麻绳,上课。我说吴老师江南口音太重,我们听不懂,你别笑。”谭老师比划着给笔者演示,“吴老师弄了个小黑板。看到我们不太懂,就把关键词写在小黑板上给我们看,直到看懂为止。”

吴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平易近人。同学们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倾听。但由于口音问题,他选择了笔谈,一个一个写出来,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引导他们通过舞蹈的艺术表现来刻画人物,从而积极反映生活。他曾说:“我愿意做一架梯子,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轻车简从地回家。

1985年,时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吴晓邦·盛凯·杰夫人回到她的故乡太仓访问。当时负责接待的吴炯明回忆,当时所有人都在猜测吴晓邦衣衫褴褛、前呼后拥地回国的荣耀。然而他却轻车简从,就像一个离开家乡近60年的普通老人,围观者一片茫然。所有人能看到的是一个老人,他戴着深蓝色帽子,深色中山装,灰色风衣,戴着老式眼镜,年近八十。不像高官和艺术权威,如果你事先不知道他的身份,你真的看不到他作为大师的荣誉和地位。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那时,公共汽车很少,所以我只能拦一辆小卡车送吴晓邦和他的妻子去剧院。当时我很尴尬,但吴晓邦笑着说:“不要紧,我以前在解放区坐独轮车!”二十多年来,每当吴炯明回忆起这段往事,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后来,我来到北京看望肖邦和他的妻子。一个来自高倩和中国的舞蹈大师的家,一个副部级,其实很简单,想到回国的风格,我更加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