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大学之路的论文。

大学之道-博大精深。世界上有很多种知识,包括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人文的研究;有天文地理;有先天学习和后天学习。就人类现在学习的领域来说,分为政治冶金、经济、军事、文化、医学等。,还有无数的细节,但都是后天的东西。虽然世界上的星星很多,古代有72行,但最大最根本的一个可以称之为大学。

道德的研究不仅仅是现代人所理解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范畴。它包含了天、地、人、万物的自然原理,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反映了宇宙中自然的客观规律。既有先天学习,也有后天学习。它是后天学习与先天、后天相结合的庞大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根文化。既是做人、安身立命必须先了解的根本知识,也是人类认识、服从、适应天地自然规律的大学问,故称之为大学之道。

质量和文学有区别,中国和现实有区别。如果拿一棵参天大树来比喻,先天的学习就像树的根,后天的学习就像树的枝叶。两者有明有隐,有深有浅,原理不言而喻。一棵树的树干再强壮,它的枝叶也是茂盛的。根深了,枝叶才能茂盛。如果根不深,甚至根本干涸,树木的枝叶如何在地面上生存?学习也是如此。世间万物都有深奥的道理,人类所学的知识领域也有很多种,但99个都属于一个道理,都属于德和道。能够明白德性的原理,获得道之光,是学习和做人的基础。所以,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问。

在明明德——成年人要有成年人的知识,大学要有大学的道理。大学的道理在于“明明德”。学习和实践大学之道的目的在于理解美德的真正内涵。为什么人们想要修德?如何通过修德来理解德性,使头脑中的礼德明亮,使身心五德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做一个有知、有德、有德、有德的智者。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有七大自然属性,即道、德、仁、义、礼、智、信。他们携带着这七种天生的遗传基因,自觉无知,只是被后天的阴我私欲所阻隔,被世俗的欲望所迷失,所以陷入了个人生活五德不全的组合。他们不清楚自然、道德、道义的道理,在做人的路上迷茫。所以圣人教人克己,忏悔向善,修身养性,自然本性就会由阴转阳,由暗转明。

大学教人的人际关系之道是什么?那就是先懂道德,做到“明德”。“明明的”这句话有两个字,第一个做动词,第二个做形容词或名词。“大学”之道,是做人之本,读书之体。“明德”是道的应用,是从道出发的心理和生理行为。“明明德”的本义是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道理,是“大学之道”的轮廓。为了达到明德的现实,需要用“止、定、静、忧”等知识层面来证明。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为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饱受无知之苦,每个人都缺乏自知之明。也就是说,佛教徒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心,所以看不到道。人最难理解的是自己的本性,最难克服的是自己的私欲。所以,实现“明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

明德重在修心。老子有“观其经验,学其道”之训,孔子有“克己复礼”之教,都重在修心。心脏是人体内的君主,是人类生命命运的先导。心的规律是光明的,生活是富足的,心明了,生活才会健康。仁、义、礼、智、信五德中,心主礼德。在五行中的火、水、土金木,心为火所主宰。心火分为A阳木产生的C阳之火和B阴木产生的D阴之火。当心为D阴火所支配时,心中必有阴,C阳之火难以穿透,使心昏花,失去理性,言行不一,人常越轨,违背自然规律。如果你对人生的真正价值一无所知,往往会被一颗自私的心牵着鼻子走,信口开河,轻举妄动,做出自己不自知的后果,甚至会对人生感到迷茫。当一个人能够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他就能够体悟人生,树立正心,不断改造世界观,积累道德。当五德充足,心阴消散,突破了心中的物欲,摆脱了消极气质的束缚,使自己心中的道德重见光明,重新传递了德行的无限物质,智慧就产生了,一目了然,天地人万物,自然就能处理了。这时候就是“明明德”的境界了。

亲民——“亲民”是德性在明德基础上的外用,是内在修养成就后的发展,是修行道德的目的之一。“亲民”有两层含义:一是爱中外众生,修修德之心,用道光之德经营内心干部,吸引身体系统中的众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道德食粮,使他们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再造生命的目的,使他们升华锻造成道德的容器和道的工具。第二,当我身心积累了丰富的修持道德的能量,内心一片光明,我就投身于世界,进入人群社会,亲近家人、老乡、人、众生,尽我所能为他们服务。这是明德自立之后,外施仁、慈悲、博爱等十种善,以立人、亲民的最终结果。

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显示你的美德”,更是把你的美德推给别人。道德修行者不是弄巧成拙,不是单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人生解脱,而是为了国家、民族、世间众生的德行、幸福、健康,从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舍己为人。当你有了美德,你不仅要对它免疫,还要善待这个世界。你要用德去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亲近众生,亲近世间所有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善去包容万物,道德教化世人,让每个人都可以修德。让每个人都明白人生的真谛,光明磊落,摆脱烦恼痛苦;使人类的整个生命得到升华,身心健康,每个人都能达到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整个世界和平安宁,世态炎凉,道德光明,充满热情。这就是“亲民”。

从至善——修初之道到明明德,都是靠自己,靠自己学习,也就是庄子的“内圣外王”说,是“内开悟”之学。从明德到亲民,实现修身、和谐、治国、平等的功德,是自立利己、利他的“外王(用)”阶段。无论是自力更生还是外用,都需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算是人伦的完成。

“明德”是自觉,“亲民”是对他的觉察,“止于至善”是学德的第二个目的,通过觉察达到至善?。“止”是基础和成就的意思,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本是修成正果。至善即大公无私,关爱众生,唯德为上的十种品行。至善,即老子《德行道经》所解释的上善。道德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学习,而都是关于心灵的学习,使身心通过德行的实践而得到积累和升华,进而达到清阴增阳,立正除恶,止于五德圆满的境界,从而升华生活的品质,成为一个忘记个人利益,有益于社会和国家民族的人。“止”是指达到至善至德之后不动,即一如既往不动的“金刚心”,在道德深邃的时候最真诚坚定。

“善”字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善,吉祥也。从狗身上,从羊身上。这是义与美的代名词。”所以善是从美、羊、吉祥而来的。推而广之,“善”包含善良、善意、仁善。“生命之初,人性本善”。善良是人生固有的,是有天赋的人的美德。每个人都有它,它嵌在他的心里。可惜的是,人类内心的内在善被私欲和后天的主观妄想所污染和阻挠,所以内在善的缺失和令人厌恶的张扬,使得人生的命运曲折而充满疾病。被自己的内心唤醒的人,逐渐明白人生,看淡世俗,认真修德,恢复本性的善,持之以恒的修炼,积善积德,止于至善。

“至善”是美德的极致。没有丝毫的私欲和邪念,心就能达到纯粹的善的境界。善有十种,要求修行者全心全意修行,做到忠诚、孝顺、善良、慈悲、平等、仁爱、陶冶、忠诚、宽恕、善良、忍耐、勇敢。这十善是善的基本要素,是道德的基本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五德的能量和品格。如果能做到家喻户晓,亲民,那就不容易了。你必须使之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这样你的头脑和道德就完全不为人所知,你就会善待人民而不亲近任何人。这才是大学想要达到的大学问和“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是这三条,所以必须要做到,才能称之为大学;你必须学会这一点,才能成为一个成年人。这是一个道士的本分。只有达到了道德标准,完成了修改仁德证书的指标,才能步入“仁、道、性”的高级境界,继续完成道德的后续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