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售票模式的变迁
讲个故事:
从10分钟到3秒钟
“20年前,我刚来铁路部门工作时,在售票窗口卖票。那时候火车票是用纸板做的。售票员需要在票面上写下乘客的始发站和终点站。不同的票价需要按里程计算,现在卖一张票的时间是几十倍。”刚从铁路系统退休的张女士回忆道。她深深记得人工售票的场景:所有的纸板票都被放在一个根据不同车站分成几个小方块的架子上。如果旅客要买北京到西宁的车票,列车员必须在货架上找到西宁的车票,盖上钢印和日期。如果旅客购买的车票车站超过了预先准备好的到站,售票员必须根据里程、票价、时间、停靠站、成人票、儿童票、残疾票等不同信息,人工操作计算车票的有效期和价格。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计算。
“当时列车员卖了一张票,快的两三分钟,慢的大概10分钟。一天下来,售出的门票并不多。”张女士说。由于当时全国售票系统之间缺乏沟通,为了保证不会重复售票,各地车票数量有限,长途旅客往往带着干粮和被褥在售票处排队。
由于早期的人工售票方式对人工的依赖性强,且人工操作极其耗时,售票速度和结算速度慢,旅客购票时间长,手续极其复杂。直到电子票出现,取代了旧的纸板票,火车票信息全国联网,大大简化了火车票的购买。通过目前火车票全国联网系统,在任何售票窗口或订票点打印一张票只需3秒,比人工售票时代的速度快了10倍以上。
“我们以前卖一张票,现在能卖几十张。然而,现在乘火车旅行的乘客数量比20年前多得多。要从根本上解决买票难的问题,必须从提高铁路运力入手。”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论文是自己的语言,可以从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