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字的哲学范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体系上,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走出哲学教学理念的误区,还原哲学学科的本质,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学,即变知识体系教学为反思实际问题的专题教学,变注入式单向教学为提问式互动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教学;交叉考试互动教学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41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2-2589(2011)15-0274-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长期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重点放在概念的界定和逻辑推理上,力求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遵循的是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相关的哲学原理,然后围绕这些概念和原理进行论证,或者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作用,给学生一种说教或孤傲的形象,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因此,我们需要走出哲学教学理念的误区,还原哲学学科的本质,用哲学的方式来教哲学。
一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学目的,变知识体系教学为反思实际问题的主题教学。
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有三种存在状态:论坛哲学(存在于演讲、官方文件报道和公共政治讲座中的哲学)、论坛哲学(学者讨论的哲学)和应用哲学(在生活中起作用的哲学)。王教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是因为人们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当作知识教育、知识传播等存在严重缺陷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根植于“论坛哲学”。今天“论坛哲学”里还有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至少没有真正理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他们仍然把哲学当作知识体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科学知识体系[1]。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不断追求一个庞大而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免错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自己不理解、来不及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失去了它的精神本质,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教条。“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哲学教育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哲学被简化为一堆概念、术语、原理、规律和范畴,成为一个僵化的概念体系,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和改造生活世界的真正精神被遮蔽了,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反思和批判现实生活的理性链条”[2]。
因此,要进行哲学教学,就要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程,就必须努力打破这种教学观念,建立真正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特点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结构严谨、高度抽象、逻辑性强、富于思考和批判的理论体系,但其形而上学知识体系承载着一种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能脱离知识孤立存在,但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关怀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鲜明地体现了人类崇高的价值理想,能够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理想和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当从问题出发,特别是直面引起学生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回应和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表达的崇高价值理想,并把这一价值理想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最高价值取向。
用专题讲座代替系统讲座,已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所谓专题教学,就是针对某一实际需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专项研究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教学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问题的现实性和思想的针对性。哲学专题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深入解剖和分析,澄清学生的各种模糊或错误认识。比如我尝试过以下题目:“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容忽视”、“实用主义分析”、“意识形态中的战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等等,这些题目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教学效果也很好。第二,学科视野开阔,知识点有用。对于哲学知识的教学,不是包罗万象,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阐释其本质,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第三是更强的探究性和更大的自主性。一方面,专题教学是教师的一种研究型教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如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主题教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现实,学生必须在探究中获得经验,实现自主发展。
第二,以激发学生的哲学思维为教学手段,变单向的注入式教学为互动式的提问式教学。
多年来,按照讲授知识体系的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基本上局限于一种“满堂灌”式的注入式教学,即使有所改进,也如孙正聿教授所认识到的:理论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以“原理+实例”的方式讲授。在这种教学中,理论被视为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只是作为理论使用。
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一种反思、批判和变革的智慧,哲学思维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它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冲击人的思维惯性、保守性和固化性,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锻炼和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增强人的创造综合素质。因此,哲学课程应采用启发、思辨、反思和质疑的教学方法。冲击学生的理论思维,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动力,应该是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环节。韩震教授认为,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系统的、反思的和批判的思维活动。诸如
如果教师不以某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活动,那么他就是在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主动进入反思和批判的状态,那么他就是在用一种非哲学的方式学习哲学[4]。在哲学史上,许多伟大哲学家的著作都是以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写成的。用哲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我看来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叉检验活动,可以表现为课内的对话讨论、课外的辩论赛等形式,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快乐教学,在思维对抗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
所谓对话讨论,是指师生在平等开放的课堂上进行的深度交流。对话正在成为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个显著趋势,师生间的对话正逐渐取代教师的“集中授课”和“满堂灌”。因为对话,教师不再同化和固化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和创新。对于哲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对话实际上是对对话双方的一种挑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用过这种方法。“在讨论知识、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时,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问,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逐渐修正自己的意见,从而得出真理”[5]。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比作他母亲的助产术,称之为“精神助产术”,即通过隐喻、灵感等手段,以对话的方式,对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渐深入,最后走向某种知识&的探讨;mdash& ampmdash事物的本质“精神助产术”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反讽阶段,承认对方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根据对方的逻辑从方法的判断中推导出矛盾,从而否定对方的命题和观点。第二种是归纳法,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再从一般命题中推出反例,让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三是诱导提出对方不得不接受的道理。第四个是定义,给出一个大概的解释。在今天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有利于师生在平等开放的讨论中反复论证和诘问,使学生在问答的双向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方法和精神。
此外,还可以适当引入辩论等实践环节,配合对话课活动。辩论自古就有,体现了人类追求真理、享受思考乐趣的冲动。辩论,也称辩论,是人们基于各自对某一事物的不同立场而进行争论的过程,是反驳谬误,深化各方对事物的认知,逐渐统一观点,趋向正确认知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可以设计以下题目:“有条件就去做,没条件就去做”,“近墨者黑或近墨者不一定黑”,“一切为了我还是一切为了我”,“人类会不会被科技毁灭”,“难知易做还是易知”,“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等等。通过辩论赛,学生不仅可以在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受、智慧的较量中形成思维习惯、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唤起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mdash& ampmdash& ampmdash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根据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准"的原则,本文的教学改革,无论是专题教学还是诘问式讨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效性"。
分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