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论文的正式过程
发表学术论文的正式过程
1,科目选择
选题,也就是研究问题,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对后面论文的发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要看环境。比如选择你实验室已经积累的课题,选择现在比较热或者即将变热的课题。
2.研究发展
确定感兴趣的课题后,就可以进行研究了,研究包括前期设计、研究实施、数据分析等过程。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设计会根据现状递归调整优化,不断深入。比如研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回过头来调整实验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需要调整实验参数,再次进行实验进行验证。
3.论文写作
如果前期进展顺利,得到数据分析结果后,即可进行论文写作工作(论文写作也可与项目开发同步进行)。写论文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讲故事的过程,写作者需要用一个故事把研究和发现流畅地串起来。如何写好学术论文是一门学问,以后可以详细讨论。这里只提一点,学术论文写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在写论文的时候,参考类似研究设计的论文作为模板,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复制,会很有帮助。
4.提交论文
论文投稿主要是指投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格式调整、期刊选择、审稿人选择。除一般要求外,个别期刊有特殊要求,需要根据所选期刊进行调整。对于期刊和审稿人的选择,是以后可以详细分享的课题。
5.论文的修订和出版
论文投稿后,一般会经过几轮修改,直到发表。当然期间会有很多拒绝。机会是否被拒绝或修改,如何利用或回复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是以后可以分享的课题。这里只提一点,比如期刊给一个修改的机会是铁律,尽量满足审稿人意见高达100%是铁律。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在暗处,他们在明处,这个时候“真诚”二字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关于人性的学术论文
战争中的人性
摘要:《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都关注战争中的人性,都通过画面的色彩和人物的设置来烘托主题。在两部影片中,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的组合,以及主角与配角的形象设定,都有值得仔细探讨的异同。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辛德勒的名单;颜色;人物形象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这两部描写战争和人性的电影,与奥斯卡金像奖有着不同的命运。前者是中国对奥斯卡呼声很高的电影之一,但最终未能获得任何奖项,而后者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金陵十三钗》真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两部电影不仅主题相同,在运用色彩和人物来烘托主题上也有相似之处。
1色彩应用的异同
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通过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转换,传达了影片的情感和思想。在这种相似性中,两部电影有着不同的色彩应用,从而书写了不同的战争挽歌。《金陵十三钗》开头,画面的颜色是灰色的:在战火中逃亡的女学生,都是满身尘土,一身黑衣,南京最后一批中国兵也是满身鲜血和尘土。在这幅黑白图像之后,教堂窗户的彩色玻璃和十三位秦淮河妇女的华丽服饰所形成的彩色图像尤为突出。这些强烈的色彩为秦淮河的妓女们蒙上了传奇色彩,既通过女学生的眼睛强调了不同于以往战争记忆的历史图景,又象征了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女性崇高形象,烘托了影片歌颂战争中伟大人性的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在色彩的运用上则相反。为了表达自己对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庄严感受,导演斯皮尔伯格使用了黑白影像,只在影片开头犹太家庭背诵祈祷词和结尾幸存的犹太人走在自由草地上时使用了彩色影像。这种用色方式也很有意义。开始时颜色转为黑白,意味着犹太人的正常生活因为战争而陷入了深渊。此后一直使用的黑白色调营造了一种庄严、痛苦、悲悯的电影氛围,影片最终由黑白转为彩色,预示着幸存的犹太人终于摆脱了悲惨的命运,走向了自由的新生活。
2人物设定相似。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都讲述了战争中受害者被英雄人物解救的故事。两部电影在主角和配角的形象、行为动机、心理变化上都有相似之处。
2.1主角的形象变化
《金陵十三钗》的主角是外国人约翰。起初,美国殡仪员是一个卑微的美国人,为了微薄的收入,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南京。后来,他拒绝在教堂埋葬牧师,因为他没有钱。他不仅对美丽的玉墨别有用心,而且一看到洋酒就兴奋,就像一个“流浪汉”的形象。《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是一个赚战争钱的奸商。他是德国人,是纳粹集团的商人。他贪财,爱性,奢侈,压迫犹太人,这也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这两个人物一开始都是对战争受害者漠不关心的利己主义者。后来,他们因目睹极权者惨无人道的行为,冒着反对纳粹军阀的危险拯救受害者,散发出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而震惊并改变了主意。
2.2配角形象关键
约翰和辛德勒的改变,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经历,更是因为身边的人。在《金陵十三钗》中,让约翰变得勇敢的人一个是以玉墨为代表的一群妓女,另一个是小牧师乔治。妓女们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女学生的行为震惊了约翰,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柔弱女性的义举无疑激起了约翰内心的怜悯和勇气。乔治深受_ _ _ _学说的影响,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也有为正义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他纯粹的善良和勇气,无疑促进了约翰的角色转变。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也有这样一个推动主角转变的人。他是斯特恩,一名犹太会计师,辛德勒最初是为了新工厂的发展而寻找他的。斯特恩利用为迅达工作的便利,为自己的同胞争取生存的机会。他把老弱病残、妇孺、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招进工厂,照顾穷人和弱势群体,留住了自己民族的希望。他的坚持和奉献,让辛德勒更加了解犹太人的悲惨境遇。可以说,斯特恩促使辛德勒发现了自己的拯救力量。
3主题——战争中卑微而伟大的人性
两部电影都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描绘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战争中的创伤。但这两部电影都不是聚焦于战争本身,而是聚焦于战争中的人。
两部电影中,战争侵略者冷酷残忍,似乎失去了全部人性。《金陵十三钗》描绘了日军在战争中惨无人道、残忍的一面,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这一面:日军官兵在家乡边弹边唱童谣,脱离了残酷的外壳,和所有感性的人一样,形象变得温柔起来。然而,一时的情绪爆发并没有阻止他们的暴行。除了思乡之外,他们仍然是战争和法西斯势力的成员。辛德勒名单里的入侵者也是。纳粹军官阿蒙是一个试图灭绝犹太民族的恶魔。因为人性,他爱上了犹太女仆海伦,但因为法西斯极权主义教育,他在明明爱着海伦的时候却失去了理智,打了她。日本官兵和纳粹军官的思想在人性和非人性上是矛盾的,最终人性被极权思想打败,表现了侵略者在战争中任性的谦卑。
两部电影中的受害者并非都团结在共同的敌人中,或者说并非都有勇气揭露战争中人性卑微的一面。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一些犹太人成为了纳粹军队中的治安警察,并讽刺了那些在同胞队伍中不屑与他们交往的同胞。
《金陵十三钗》中,淑娟的父亲为了送女儿出南京,当了日语翻译,给日本官兵鞠躬。虽然这些与敌人为伍的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但他们的行为也显示了民族生存过程中人性的卑微。
战争并没有摧毁所有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斯特恩和《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展现了人性的伟大。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希望帮助同胞走出困境,在大灾难面前展现人性的光辉。约翰和辛德勒,这场战争的局外人,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讨论过了。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受迫害者,他们的行动也显示了人性的伟大。战争并没有完全夺走他们的良知,反而让他们变得高尚。
4结论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通过黑白和彩色影像的转换,形成了不同的战争历史记忆。相似的人物设定,直接传达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同一个人性主题。从这些方面来看,《金陵十三钗》虽然没有获奖,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参考资料:
[1]超赞。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人物身份[J].影评,2012(04)。
[2]聂心如。影评为什么要太刻薄――读《金陵十三钗》的影评[J]。文化,2012(02)。
[3]姜文,简·梅方,郭美。善与恶的较量――解读《辛德勒的名单》的比较艺术[J]。电影评论,2007(20)。
[4]曹秦岚。《辛德勒的名单》的生命意识――论《辛德勒的名单》的造型艺术[J]。艺术广角,2003(01)。
阅读《发送学术论文的正式流程》的人还读到:
1.纸质出版流程
2.如何在大学发表学术论文?
3.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5.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