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国债的论文
-
论文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通过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真正能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利率市场化需要健全的国债市场。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由国债市场发展推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较为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过去十年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竞价机制的引入,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进程。近年来,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各项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出台,为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加快,央行迫切需要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它是确定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的重要参考,是人们公认的、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我国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的是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真正能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成为基准利率的一定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就有这个特点。国债被称为“准货币”,流动性强。它的价格形成和波动可以敏感地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因此可以作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是,由于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的数额,在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情况下,国债利率自然会成为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化。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它必须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时期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有这个优势。在债券的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方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证明,债券利率差异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表明,在市场不完全、不同期限债券不具有替代性的前提下,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期限结构理论和流动性溢价理论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的期限溢价,从而全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异的原因。虽然非国债(如公司债)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也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不能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因此其利率结构不会受到违约风险的干扰,因此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异,成为基准利率的最优选择。虽然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量、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与国债市场不相上下,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短期拆借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只是短期利率的参考。国债市场是提供不同期限的短、中、长期债券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国债基准利率一旦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将对其他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仅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规模格局,还影响了其他市场的利率决定,存在明显的利率市场化传导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其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和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会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会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和措施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国债市场的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范围,进一步完善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可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对国债定价和估值起到更好的参考作用。
(2)尝试引入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债券发行前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发行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中国国债市场尝试了国债预发行操作。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人结构。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人结构,增强国债市场流动性,完善国债市场调节功能。
(1)合理设计国债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考虑自身和债务人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状况和偿债能力等因素,对国债期限结构做出选择。
(2)优化国债持有人结构。国债持有人结构单一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大顽疾。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增加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传导效果。第二,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一些限制,使国债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推动现有养老基金等机构发展,培育国债投资基金。这将有效提高国债市场的参与度,促进国债市场的发行效率。第四,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债。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也有利于调整国债持有人结构。
3.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目前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比较单一。虽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已经增加到900多家,但仍然以金融机构为主,非金融机构很少进入这个市场,限制了这个市场的覆盖面。在中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应大力发展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市场,特别是债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其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4、发展国债投资基金。
国债基金有两种基本形式:封闭式和开放式。与一般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的结合体,国家信用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国债基金的资金大部分投资于国债。与其他类型的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具有声誉高、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特点。
5.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中介机构。
(1)扩大一级交易商范围,完善做市商制度,活跃国债市场。首先,扩大一级经销商的范围。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我国央行应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一级自营商的数量,让一些业绩好、信誉高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尽快加入一级自营商的行列。第二,完善做市商制度,壮大做市商队伍。我国虽然建立了做市商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完善,报价的债券种类较少,很多债券无法及时报价或没有报价,难以及时发现和披露价格信息。
(2)大力发展国债市场经纪人。为了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一些政府非常重视经纪业务。经纪人作为为交易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是连接交易者的重要媒介。券商本身不参与交易,只是有效分配市场交易,提供价格发现机制,提高交易成功率。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加,直接交易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目前国内只有一家券商,缺乏竞争和效率。因此,培养一大批活跃的经纪人来发展中国的场外债券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6.建立统一、规范、分层次的国债市场体系。
(1)一个竞争有序、统一高效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国债市场建设中,当前应着力建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核心的市场。继续扩大和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作为债券批发市场。
(2)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是分割的,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分别存在。国债市场两个子市场独立运行,相互沟通。但是,市场交易是连续的,人为地将不同的交易主体划分为不同的市场,不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机制。而且两个市场价差的存在也不利于管理层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因此,应逐步统一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国债交易。完善国债交易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和清算系统,是统一流通市场的关键。
7.积极发展国债期货市场。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没有衍生金融工具。在现有的交易制度和手段下,投资者无法有效解决利率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导致机构投资者难以对冲和避险,阻碍了其进一步参与债券市场。投资者在市场上追涨杀跌,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国债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促进市场价格发现,这对于长期大量投资债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
【1】景学成和沈炳熙。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