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如何看待中年油腻男?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中年油腻男?
/77 c 6 a 7 efce 1b9d 16351114 cf8 deb 48 f8d 54644d?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回答:
中国搜索为您推荐以下答案:
人民日报文章讲“油腻”:利益过度,自尊心过度,欲望过度。全文如下:
最近的文章《如何避免成为油腻的中年人》戳中痛点,顺势而为。大家一个你一个我一个:大肚子,炫耀喝茶,公开谈性,爱教育,装腔作势,不读书...油腻适应症陆续出炉,相信很多人都暗暗震惊。
每个人都有油腻的慌,清而不浊就好。但是,判断油腻的标准是什么呢?似乎值得一提一二。
油腻的本义,当厨房。油太多会使菜叶浮起;肉太肥,咬一口吱吱油油的;红酱、多糖、重口味也是油腻的罪魁祸首。越是过度喂食,离“世界上最好吃的味道是清欢”的境界越远。
人也一样。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油腻,它的本质是一种过剩:过度的利益,过度的自尊,过度的欲望。
什么是过度兴趣?比如说,谈人生哲学是一种有趣的追求,挺好的;但如果像张岱在《陶安梦》里说的,明明白白赏月,在月下装腔作势,俗不可耐,生怕人家不知道。想起来很多油腻的审美都是一样的。审美情趣,尤其是适当的限制,是培养出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资源稀缺,难免中年恶形恶状不为人知。别的不说,只能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来弥补。
再说过度自尊。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五十多岁。他最喜欢教育别人。当他进入一家餐馆时,他必须训练服务员。他上班的时候会骂年轻人。他把自己看得太重,每个人都讨厌他。几十年的积累下来,总会有一些成就和人脉,靠着它们去欺负别人,或者把自己的经历放大成宇宙真理,强加给别人,这是无法忍受的。清朝皇帝有个地方叫“杰德堂”。人老了就该戒,人到中年也该戒。王国维的话里说:试看高峰上的明月,偶尔睁眼看红尘,在你眼里不过是个可怜人。拥有这种自省的精神,生命是珍贵的。
欲望过度比较麻烦。一位事业有成、临近退休的企业家,在他的办公室里挂了一面写着“初出茅庐”的横幅。观者不解。他说,年轻人那种害怕、焦虑的状态,就是当官、做人的好状态。大事小事都想为所欲为,这是一种承担灾难的方式。是的,这叫自制力。
既然根本原因是用药过量,那就要做减法。自学与自知,自知与自省,自省与自控,还是实践,何乐而不为呢。(原题为《透过皮肤看油腻》,智勇/人民日报)
对于最近的热门话题“中年油腻男”,中国青年报6月165438+10月1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丑化中年男性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不仅是大男子主义视角下偏见的变异,更是无视客观条件进行无理批判的犯罪。全文如下:
在中国做一个中年人很难。
几年前我觉得你“丑”(侯虹斌《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现在我说你“油腻”(冯唐《如何避免成为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但正如一些评论者所说,“他们迫不及待地假装中年,但这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达。”很多人急于摆脱对中年的焦虑,最后都成了空洞的呐喊。
保温瓶,枸杞茶,穿各种串,后退发际线,衣服加尺码...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是这样被贴上标签的。“中年危机”大概就像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别人认为你一定会遇到的复杂命题,但你自己可能感受不到。回过头来看,冯唐老师的热文,其实完全可以献给“中年男人”——作为人生的准则,“不要胖,不要做好老师,不要停止学习”等。,可谓老少皆宜。
但是,如果药方是万能的,那还有什么比“男性到中年”更成问题的呢?
你长得帅,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要提醒你,那些被你嫌弃,被你调戏的中年男人,曾经有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那样耀眼的青春。自古以来,人到中年,男人大概会分为三种:一种是像林志颖那样像明星一样向后长的男人。这个要靠后天的“培养”,成本高,工艺复杂,非常高不可攀;第二,绝大多数普通油腻男,比如你我,都很忙,没有闲暇;第三,底层有几个男人连油腻都不会。他们连保温杯都买不起,更别说枸杞茶了,更不会在“中年危机”这个话题中找到任何存在感。精彩是我们的,他们永远在路上。
当然,标签思维是很烂的。在“中年油腻”的话题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两个让人不吐不快的隐藏逻辑:
一个是“上流社会”的傲慢。坦率地说,即使我们想实现冯唐先生的“十不要”,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很难实现。汹涌的舆论之间,铺天盖地的对“中年男人”的批判,散发着某种俯视和鄙夷的傲慢。但在人类的生存状态中,总会有“奋斗了18年才和你喝杯咖啡”的伤感,似乎太过充满美好的想象,让所有中年男人都变成了绅士贵族。别忘了莎士比亚曾感叹“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二是“年轻崇拜”的夸张。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一方面,热门话题的话语权大多掌握在年轻人手中(虽然背后有中年领导)。以新浪微博为例。据统计,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有2.26亿,占整个平台近80%。另一方面,社会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背书空间。江曾说:“讨好年轻人是社会通病。”在这种“常见病”中,虽然有人情往来的情怀和价值观,但更多的是缺乏对中老年群体的社会认同和鼓励。
丑化中年男性之所以成为一种“潮流”,既是大男子主义视角下偏见的变种,也是无视客观条件,强加不合理要求的犯罪。每个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进化成“最好的自己”,但在中年男性的不断丑化中,我看到了另一种“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