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哲学论文1500字

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张“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民为体”。近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并影响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大一部分人。

孔子名山,字仲尼。春秋末期,陆毅(山东曲阜)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宋朝贵族家庭,读书刻苦。他曾做过儒生(贵族丧子),中年开私塾。曾被任命为鲁的中都宰、、司寇。四年后被反派暗杀,弃职。十三年后,晚年回到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很少谈论上帝,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生命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理论不是他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当代重视个人道德和行为的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高尚的人的行为。“仁”有时可以理解为“爱”,但我们最好理解为对人类的关怀。“礼”是道德、礼仪、规则和传统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但在他死后,儒学成为一个显学。然而,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思想被贬低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纳了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本以为可以整理一下学业,统一一下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秦朝灭亡前夕,儒生又开始宣扬儒学。在西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代。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儒家伦理的理解。由于科举制度是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从汉代开始直到19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一辈子都在研究他的理论,一辈子都跳不出这个圈子。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影响的历史。四书五经已经成为学校课本,每个学生都必须背下来。古代哲学家的教条深入人心。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逐渐形成了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知识和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定的文化。中国虽然屡遭侵略,但其文化不仅能生存,还能同化其他民族。然而,儒家思想并不是万能的。他是统治者的有效灵丹妙药,可以让自己的王朝尽可能避免混乱和衰落。然而,在国际变革和创新竞争的压迫下,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障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让人寸步难行,产生了一套无法改变的格局。孔子的学说。完全限制了人类自然充沛的动力。孔子的礼教完美到似乎过于严肃。在孔子的教导下,根本没有豪爽和冒险,爱情和友情太束缚了。他让女人盲目服从,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口号“打倒孔家店”,给人的感觉是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以来,文化领域出现了极端激进的“左”的倾向。解放后猖獗的“左”倾思潮乃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似乎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这让我有些不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同于中外历史上许多以尊古复古形式出现的启蒙运动,它是以一种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因为从旧的观念、道德和文化中,不仅难以找到改革的依据或旗帜,而且障碍日益严重。选择“孔家店”作为突破口,无疑有助于打破以封建政治和伦理秩序为中心的陈旧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代表并不是“完全反传统的”。从胡适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孔子和朱都很尊重。另一个例子是钱,他对当时的旧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曾主张废除汉字,但在坚决反对学术和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时,又向往中国古人所想象的“万物共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广阔自由世界。对于孔子本人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他们的批判主要指向用儒家经典来约束人的思想和人格。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和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没有造成任何“文化断裂”或“思想危机”,但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解放后一度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十年动乱”发生的“左”倾思潮,恰恰表现在文化绝对主义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相违背,有着国内外其他社会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