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倒无数科学天才的三体?
牛顿世纪问题
自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来,人们很容易计算出宇宙中两个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并得到它们的轨道。但是如果有第三个天体,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三个天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解决。天体多了,问题就复杂了。
在实际的星空中,天体系统往往是由许多天体组成的。比如太阳、地球、月球构成“三体”,太阳、冥王星、冥王星的卫星“卡戎”也构成“三体”。只有两个天体组成的系统很少。但是在计算这些恒星的轨道时,可以根据两个天体的情况来计算。比如计算地球轨道时,不需要考虑月球的影响;计算月球绕地球的轨道,不用考虑太阳的影响。
但是,如果真的需要第三方的影响力,怎么算呢?牛顿攻克了两体问题后,立即开始研究三体。但由于难度大,即使头疼欲裂也找不到答案,所以谨慎的牛顿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留下任何论述。
实际上,计算三体运动的轨迹已经大大简化了物理现实,只需要考虑粒子的运动方程,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科学家在研究天体运行轨迹时,通常将天体视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但是,只要研究实际的地球运动,就比质点复杂得多。地球不是一个点,甚至不是一个球体。好像是一个椭圆体,赤道上有一个胖圆。所以在月球引力下,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并不固定,所以北极星不会一直是那一颗(天文学家已经推算出,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的大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在未来,公元4000年左右,仙王座伽马星将成为北极星;到14000年,天琴座的阿尔法星织女星将获得北极星的美誉。在考虑潮汐作用时,地球不能算“硬”,地球自转越来越慢。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考虑进去,那么没有一个方程能准确计算出地球的运动。
然而,即使是极度简化的三体,从牛顿时代开始,在随后的200多年里,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庞加莱等数学大师绞尽脑汁,也未能攻克。
费尽周折才找到一个特别的解决办法
由于三体难以求解,人们开始尝试解决一些简化的三体问题,即所谓的限制性三体。我们考虑一种情况:两个大质量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相互绕转,第三个天体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个小天体受到两个大天体引力的影响,是受限三体运动。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他研究了椭圆轨道的所谓限制性三体,椭圆轨道是宇宙中天体的一种常见轨道。
在1767 ~ 1772期间,拉格朗日获得了限制椭圆轨道三体运动的五个特解,计算了三体系统中的五个所谓“拉格朗日点”。如果一个物体放在三体系统的拉格朗日点上,它将保持相对静止。
这五个拉格朗日点简称为L1-L5。其中,L1-L3位于两个大天体的连线或延长线上,L1-L3是不稳定的,即如果此时的物体由于外界扰动而偏离了这个位置,就不会再回到这个位置,而是逐渐远离。L4和L5分别位于较小天体环绕较大天体的轨道上,与两个较大天体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等边三角形。当时由于观测条件所限,无法验证这一计算结果。然而,100多年后,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中发现了一个例子,那就是特洛伊小行星群。这些小行星分为两组,分别位于木星-太阳系统的L4和L5上,刚好与木星和太阳形成两个等边三角形。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20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土星的卫星系统中有几个类似的等边三角形。进一步发现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系统(包括微动)都存在拉格朗日点。即使在地月系统中,在月球轨道上,也有两个很薄的气体云在两个位置,前面60度,后面60度,与地球和到月球的距离都是等边三角形。两团云带着月亮绕着地球转,永远保持着这种与地球和月亮的等边三角形关系。
三体系统的“蝴蝶效应”
拉格朗日找到了几个有限的特解,那么三体能找到通解吗?1885年,热爱数学的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悬赏解决太阳系稳定性问题,其实是三体的变种。来自法国的33岁青年学者庞加莱接受了这一挑战。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他决定从拉格朗日这样相对简单的限制性三体入手,试图突破特解,找到普适的通解。
但在研究过程中,庞加莱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经过三年的努力,他断定这个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决定到此为止。庞加莱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给论文评审委员会,并在论文开头写了一句话:“群星不可超越。”
庞加莱没有解决三体,但他仍然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获得了1888瑞典国王奖。
这还没完。在后续的研究中,庞加莱发现三体的根源在于,在三体系统中,只要一个天体的初始数据由于引力的相互干扰而稍有变化,后续的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计算结果就会千差万别,从而导致计算结果毫无意义。当时庞加莱试着画了一些运动轨迹,却发现那些图形太复杂太混乱,根本画不出来!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会将初始条件的最小差异无限放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最初的变化会使整个系统的运动完全不同,使我们无法计算。就像描述混沌理论的那句名言:“巴西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三体也是如此。
混沌理论是20世纪仅次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大基础科学成就,但庞加莱通过研究三体证明了系统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这是混沌理论最早的研究。
超乎想象的行星轨道
从牛顿到庞加莱,那些才华横溢的数学家做了各种尝试,最终承认不可能找到三体的一般解,只能找到一个特殊解(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轨道)。
但是,特解也很难获得,很难找到任何一种解。空间中三个物体的显示方式有无数种,需要找到合适的初始条件(如起点、速度等。)系统才能回到起点,反复运行。拉格朗日首先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才在现代计算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拉格朗日发现的是三个等距的物体在椭圆轨道上旋转,就像旋转木马一样;新发现的那个叫8字形,3个物体在8字形轨道上互相追逐;还有一个更复杂的。两个天体在轨道里来回横冲直撞,轨迹乱七八糟,但第三个天体在外层自转更有规律。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不久前,科学家们发现了三体更多的特殊解决方案。这些特解的轨道都很奇怪,其中有一个复杂多变,看起来就像一堆乱七八糟的面条,但三体在经过这个乱七八糟的“面条轨道”后,仍然可以从初始条件回到初始状态。
这些奇怪的轨迹在现实宇宙中能找到吗?到目前为止,太阳系中除了拉格朗日计算的三体类型,其他类型都是理论模型。科学家推测,那些奇形怪状的三体系统只能出现在致密的球状星团中,那里的恒星太多了,几乎没有行星的空间,更不用说生命了。作为一部小说,以高超的技术设定三体文明是可能的,但没有科学依据。小说中描述的三体星球上的场景,在宇宙中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