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短文。
传说古代有个妖怪叫“年”,是一种体像狗,每到农历大年三十就出来捣乱。很多人深受其害,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非常害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害怕鞭炮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次它出来时,人们都燃放鞭炮来吓唬它,并告诉它不要下山伤害人。因此,人们可以安全地度过这段时间,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新年”。
春节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
新年伊始,春节将至。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希望度过一个和谐的除夕,迎来一个甜蜜美好的春节。可以说,春节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春联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对春联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春联刻在门口的木排或石柱上,有的也刻在门口悬挂的长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在粗丝带上(北方人称之为盖头)装饰门口。中国古代发明造纸术后,春联由文人书写,挂在纸横幅上,后发展为红纸,张贴在门道、厅堂。。
新春佳节之际,走亲访友或漫步街头巷尾,你可以在开心的同时,真正欣赏到家家户户贴的新春春联,通过精挑细选用词,体味其中的含义,真正地赏眼陶冶情操。如果有心去揣摩,去背诵那些精彩的对联,无异于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比如:丑老阴新大展,牛归虎,春意浓。丑到阴到金,牛奔怒吼九州春。
流传在全国各地的歌谣也反映了各地春节的习俗,相当有趣。比如:(北京)二十三、蜜瓜粘;二十四、房屋清明节;二十五、推粟;二十六、挂肉;二十七、宰杀一只鸡;二十八、送面子;二十九、馒头第一;三十夜留一晚,元旦第一天扭。
春节的饮食文化也值得研究。家家户户的房子全部装扮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家庭主妇们忙着准备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聚餐,连已故的祖先也不会忘记。所以,做好团圆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先“拜老公”(祭祖)。祭祀祖先时,要将代表祖先的香炉从神龛上取下,放在祭坛上,然后焚香祈祷,请祖先用餐。然后老少依次跪拜,充分体现了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一切美德孝为先。祭祀结束后,祭祖的食物被重新加热,大厅里摆了一大桌,全家人围了上来。这是每个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刻。不管平时一家人相隔多远,或者平时有多少青春痘,这时候也要谈笑风生,不能说什么伤心的话,也不能吵闹。晚饭后,家庭主妇们忙着收拾桌子,于是一场大扫除活动开始了。这一次,我们不用太在意清洁,只是为了清洁。不像年底那次,要刷松枝草。然后他在炉子里生了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祀上帝的供品——素食。素菜种类很多,有芋头、红薯、大枣、花生、芋头、红薯等。素菜的所有材料都应该在中午准备好并晾干。炒素菜的时候,火好了就放铁锅,注入大量花生油。当油烧开后,将这些材料与粉浆混合放入锅中,它会在油锅中发出吱吱声和气泡。烹饪时,黄澄澄尤其诱人。这时候如果家里有客人,女主人会奉上一盘刚炒好的素菜,再泡上醇香的工夫茶,让你品尝各种小吃和美食。
给压岁钱是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辈要给晚辈钱,能挣钱的也要给长辈钱。钱不能直接送去等一段时间,要装在盈利包里或者红纸包里看。这就是俗称的“压腹压腰”,意思是从年初到年底,口袋里都会装满现实和财富。特别有意思的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他的父母会在他的肚子口袋里放一张大钞票,醒来后再拿回来。
拜年,又称“拜”。初一的凌晨,人们起床穿上新衣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奠自己。往往是晚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把期望给晚辈。早饭后,他们每个人都给亲戚朋友拜年。俗话说“初一初二有拜年之意,初三初四无意拜年。”都说越早拜年,越能看出它的诚意。所以有的人起床后马上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回来后才吃饭。
春节也有很多禁忌。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无”、“死”、“光”、“鬼”、“杀”、“病”、“痛”、“穷”等不吉利的词,都是忌讳说的。还要避免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不中头奖”,预示着疾病和凶灾。所以,即使这一天孩子遇到了麻烦,也不要打,不要训斥,免得哭个没完。行为方面,端杯、端盘、端碗、端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碎。当你不小心打破它们时,取水只是一种形式。禁止扫地的习俗正逐渐被消除,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人往,地上有大量的纸屑和垃圾。不清洗真的很害人。所以从讲究卫生开始,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的禁忌习俗并不是很讲究。这一天不允许债权人前来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对借贷双方都不吉利。也要避免从别人口袋里拿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把口袋掏出来,可能会导致一年被“掏空”的危险。避免死人和葬礼,因为会给家庭带来厄运。同时,不要在这一天理发,因为人们总是在这一天把理发和葬礼联系在一起。这一天,甚至禁止杀生。杀戮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难。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快速的食欲而毫无顾忌的去吃新鲜的食物。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