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发牛奶纸
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文字,让我们能够在三十年后以平静的心态去回顾。没想到,这些热词经过历史的冲刷,竟然如此意味深长...
富裕家庭
意思是一个家庭有一万块钱。这个新名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迅速席卷全国,成为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的代名词。
万元户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最流行的词,是勤劳致富的代表。改革开放前,在那个“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年代,谁要是万元户,绝对是被专政的对象。改革开放后,政策的变化使得“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
上世纪80年代,包钢一个普通学徒一个月工资只有18元。说到万户,大家眼睛一亮,很多乡镇和工商部门都把万户数作为一个光荣的指标。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强烈的致富愿望和致富后前所未有的喜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包头市家庭收入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76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如今,曾经代表财富的“万元户”一词已经成为过去。人均可支配收入17876元,已经拉高了财富规模。现在,只有拥有一套房子和一辆私家车,家庭固定资产至少达到50万元,才能算小康。
走进大海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很多人不满现状,转而经商,也就是所谓的“下海”。
在包头,有太多的企业家敢借改革的春风下海淘金。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包头本土企业家。他曾这样描述自己最初下海的情况:“那时候亲戚朋友都知道我去深圳下海,经常让我带一些在包头很难买到的物资,比如电子表、袜子等。所以每次回老家,总是大包小包的带,一部分送人,剩下的在包头卖,差价很大。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部分商品的巨大差价,让海民们抓住了商品贸易的掘金点。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出海一词仍在火热使用,可见出海仍有效影响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
计划生育
以包头市青山区为例。青山区作为全国普通区(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5.78%。和13.6%。,下降到2007年的8.27%。和4.84%。。在过去的30年里,超过20万人在这个地区出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考虑中国大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揭示了人口必须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贡献是把人口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和处理,明确提出中国的人口政策是具有战略性的大政方针。根据邓小平的思想,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少出生人口91.3万人,节约社会抚养费5295亿元,增加人均GDP 6886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27.52%。
从曾经的超生游击队,到计划生育再到丁克的选择,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教兴国
大约在1985年左右,李先生担任中学班主任已经10多年了。他的月工资只有80元,只比他在工厂当家庭工人的妻子多10元。夫妻俩将用这150元资助年迈的父母和一双儿女上中学。当时李先生的邻居在火车站做装卸工,每个月收入200元左右,另一个邻居开着马车去运输,一个月收入300多元。
1987,李老师周日也做起了小生意。周末一大早,我去批发市场,沿街卖了两筐水果。一开始我有点不好意思,戴了一顶草帽和一副大墨镜。我害怕见到熟人和学生家长。虽然辛苦,但每个月能多挣六七十元。这笔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为他的家庭解决很多问题。
那时候“教授卖烧饼”“医生摆摊”的现象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这种“大脑倒挂”的现象一直持续到90年代,给那一代知识分子留下了人生的烙印。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在1985中,一个茶叶蛋的成本是0.15元,市场价是0.40元。只要一天卖出100个茶蛋,每个月至少有750元的收入。当时,202厂的李月薪500元。“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成了那个时代的怪现象。
1977年,邓小平在科教座谈会上提出:“我国应该从哪里开始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认为应该从科学和教育入手,“没有科学和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坚持“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简单的小作坊生产和粗放的商品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践,逐渐使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先进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人才战略也成为各级政府必须把握的重要任务。
全国高考
1977,全国高考恢复。当时的考生李明华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前脚放下大锤,后脚进考场。”无数青年知识分子终于盼到了重返校园的那一天。然而,在当时进入最高学府是非常困难的。参加全国高考的有570万人,每29个考生中只有一个能考上大学。我市1982高考报名人数8788人,录取1090人。每12人中只有一人考上了大学。到2008年,报名人数为2518。
国家对人才越来越尊重,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引导人们走向富裕之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刀的”这种怪现象,完全成了历史的笑话。
如果说“万元户、下海、计划生育、科教兴国、高考”这些热词表明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财富、思想、生活的迫切追求,那么下岗、黄金周、跳槽、房奴则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近年来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巨大变化。人家可以主动换工作,可以放长假,可以旅游,可以有金融机构贷款给你买房..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想法。
被解雇
从65438到0995,下岗潮终于在包头大中小企业遍地开花。“那时候大家都怕有固定工作不容易。一旦没了,年纪也不小了。谁会喜欢呢?”在东河区一家小企业上班的王大妈和爱人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下岗不下岗?”王阿姨开始动摇了。也许下岗并不可怕。当时儿子16岁,上学需要钱。我爱人坚决不同意。“两个人赚钱多好。下岗了你在干嘛?”儿子特别支持。“妈妈,你下来没事的。你有能力!”
后来王大妈主动提出下岗,这一举动当时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然而13年过去了,王大妈下岗后经营的小吃店早已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餐厅。她不仅帮助儿子完成大学学业,还送他出国。以前不理解王大妈的老姐妹们,现在都很佩服当年王大妈的勇气。
下岗,下岗工人的简称,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导致的客观现象。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总量大且增长快,远远超过社会生产的需求,就业岗位数量相对不足。导致很多需要分流的企业富余员工暂时找不到就业机会,成为下岗工人。过去,在统包统配的用工体制下,国企承担了过多的岗位安置任务,造成人员冗余、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把过去积累的富余人员分离出来。
下岗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干得好与干得差都一样。那时候能在工厂当工人就是铁饭碗,不管好坏都有口饭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下岗职工及其延伸词汇对岗位的争夺,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分流了部分剩余劳动力,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金周
2001“十一”黄金周前夕,王小帅带着妻子到旅行社报名去上海旅游,这也是他和妻子第一次长途旅行。平时,王小帅和妻子工作都很忙。他们每天8点上班,没有出去散步的机会。终于,等来了7天长假,王小帅看到自己的亲戚朋友都在黄金周旅游,他也想回归时尚。然而,经过七天的长途跋涉,王小帅夫妇带回了一袋袋的纪念品,还有厚厚的一叠写满了人的“风景照”。
为了刺激内需,国务院在9月份出台了新的法定假日制度,1999。每年的国庆、春节、五一三个法定节假日,都与前后的双休日“桥接”,形成三个七天的长假。从此,黄金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假日经济”。
从2008年开始,五一法定假日由3天改为1天,也就是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
从1999到2008年,黄金周已经走过了10年。这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假日消费热潮,从开始的备受追捧到现在争议不断。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休闲日和消费日,但近年来,黄金周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环境破坏、物资过度浪费等等。因此,黄金周的去留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建立,黄金周的问题现在已经不那么刺眼了。
跳槽
意味着换工作。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是不能随便跳槽的,单位把人拴住了,很多人甚至一辈子在一个工厂干到退休。换工作到另一个单位很难。在两个单位和两地人事局之间办手续需要很多次。
在包头一家传媒公司工作了近十年的张先生,去年辞职了。他的朋友们说,他有勇气留在一个稳定和高薪的机构。多么令人羡慕,张先生却放弃了这份稳定的工作,跳槽去了一家公司。也许更高的收入、满意的职位和不同的人生追求是他跳槽的动力。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难把跳槽放在二三十年前!要通过层层审批,需要在一纸调拨单上盖无数印章。如今,跳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要你愿意,接收单位愿意,谁也拦不住你。跳槽炒老板也成了很多白领的口头禅。
房奴
2007年5月,结婚五年的张女士决定给刚出生的儿子换房。她以3400元/平米的价格在保利花园买了一套1.40平米的房子。她用公积金办理住房贷款20年,每月还款额2400元,占家庭收入的1/3。对于这笔贷款,有一定积蓄的张女士表示,虽然能负担,但如果考虑到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这笔贷款买的房子或多或少会影响她的生活品味。
2006年,一个闪着智慧和辛酸的新词房奴开始在民间流传。是指城镇居民通过按揭购房,在人生黄金时期,每年用40%至50%甚至更高比例的可支配收入来偿还贷款本息,从而对居民家庭生活造成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买房影响了自己的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和赡养老人,使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有被奴役的感觉。
从2005年到2006年第一季度,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市场上已经找不到中低价位的楼盘,这让很多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还款负担。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和2006年宣布加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房贷负担的担忧。对高房价和高利率的双重担忧导致人们担心自己会像奴隶一样为银行工作。房奴一词应运而生,成为房地产泡沫的象征。同字是“负翁”。
贷款买房实现了很多人的“居者有其屋”梦想,但贷款买房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当然,“房奴”这个称呼现在看来有些别扭和苦涩。如果放在30年前,人们还住在“筒屋”“鸽笼”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句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