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体验,赵刚

1990年获得南京大学天文系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进入北京天文台进行博士后研究。曾在比利时列孙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香港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国家天文台、德国汉堡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4入选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1997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当选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1999获“郭氏”博士后奖;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1;2002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目前负责国家科学基金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天体物理背景下的高能密度物理研究。2007年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高能密度物理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天体化学丰度方向的研究,在天体化学丰度和实验室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了系统而重要的工作。建立了贫金属矮星高分辨率光谱观测的第一个大样本,并对其化学丰度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首次给出了中性氢原子碰撞对谱线影响的计算公式。丰度分析方法用于寻找和观察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候选者;它开辟了实验室模拟天体物理条件的新的前沿领域。这些作品* * *发表SCI论文126篇,引用1178篇。一半以上(70篇)发表在《A & amp;a "、" AJ "、" ApJ "和" MNRAS "。他的研究工作先后被最权威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刊》(ARA & amp;a一年只有十几篇左右的综述发表一次,8篇影响因子为18.567的综述被引用15次。15著名学者撰写的《恒星成核合成四十年进展》综述(Rev. Mod。体质69,995;影响因子30.254)引用了赵刚的两篇第一作者论文。其中,大样本的系统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并被写入教材和专著。2008年,作为完成“通过恒星丰度研究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第一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领导的团队已成为该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之一。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