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健身美学论文

论“生活中的美学,生活中的美学”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可以促进经验,交流认识。如何写论文避免踩雷?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关于“生活中的美学,生活中的美学”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生命,起源,进化,展望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和文化技术的不断进步,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现象,人们的口味多样化,审美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可以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种“审美生活,审美生活”的趋势。这种审美现象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前景是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起源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从美学思想产生的两千多年来,美学与生活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口头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文化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从统一到分离,最后又走向融合。

在口头文化和手写文化的早期,审美和生活曾经是混乱的,密不可分的。那个时候,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又是心爱的审美产物(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交付出来,人的审美意识还在生活实践的母腹中萌芽。

比如中国古代的玉石玉器和佩戴的各种精美玉器,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也是某种观念的祭祀品和象征,对原始宗教和活动具有现实意义。即使在那个时候,审美仍然很难与生活如此清晰地分离。诗歌、音乐、舞蹈在后来人们的观念中已经不是纯粹的艺术了。即使是中世纪(如魏晋)的佛教、石窟的壁画、造像,也很难说有多少人把它们作为具有审美意识的“艺术品”。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戏剧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到了手写文化后期,纸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这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离。这对美学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尤其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美学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的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其美学被供奉在奥林匹亚的高顶上。人们因为审美和生活的不同而认为它是审美艺术,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越远,越高越好的审美艺术。

与当时的情境和精神观念相对应,审美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高于生命的创造。审美艺术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世俗的优秀产品和神圣果实。审美艺术活动是精英、人民、高雅人士的活动,所以审美艺术作品被视为不同于普通生活的高雅、特殊、精致的东西。这样,审美艺术家就脱离了普通人,艺术家就被冠以天才。简而言之,这个时期把审美和生活区分开来,强调审美和生活的距离。

从19年底到20世纪初,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初的迹象是从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宣传开始的,当观众欣赏电影时,就像进入了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审美生活的开始。尤其是“电子文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将人们的审美观念进一步提升到了“新生代”。在这场划时代的审美观念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连那些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扯上任何关系的庸俗“现成物”都成了审美的艺术品,当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馆有了一个人人都有的普通脸盆,作为艺术珍品供人欣赏;当美国“捆绑粘合”艺术家H·哈蒙德(H Hammond)把破布、丙烯酸树脂、石膏粉、木头、泡沫橡胶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捆绑粘合在一起,创造出所谓的“女权艺术”时,有传统审美观念的人都傻眼了。

但也有一些思想先进的理论家解释说,那些把各种“现成的东西”当成艺术品的人,其实是在从事一项非常严肃的事业。它们实际上是在拓展或再造人们的审美观念,而把现成物品转化为艺术品的秘诀就在于审美态度。在这些理论家那里,任何物体,无论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只要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就会成为审美的对象。但是,当一切都可以被视为艺术的时候,艺术就不会被视为艺术,艺术就会消失在生活中,或者与生活融为一体。

德国著名科学家克劳斯·洪内夫(Klaus Honnef)在讨论当代艺术时指出:“在西方世界,不仅人们对当代艺术的普遍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本身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学原则几乎被完全抛弃了,其结果是,艺术家不再感到与社会完全对立。”

以前审美是一种体验,现在所有的体验都必须成为审美。以前只有少数“精英”可以做和玩“艺术”,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似乎成千上万的主体突然发声,都要求平等,艺术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过程。大地艺术,概念艺术,广告艺术,波普艺术,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往往融为一体。这时,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失了。于是,生活就是审美,审美就是生活,审美和生活又在融合。

二、审美观念变化的原因和依据

美学发展演变的原因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寻。美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它的动机既有自身的一面,也有社会的一面。

首先,影响。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必须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这是从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审美需要)的关系。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前,我们自然不会意识到审美活动的重要性。然而,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无疑被提上日程。以前是“穿着衣服吃饭”,现在是通过“生活审美化”来美化自己,美化生活,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这个时候大家开始从审美的角度去发现和培养自己。于是,生活变成了一门艺术,或者说,它被提升为一门艺术。

其次,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政治化的加剧,对美学的大众化和民主化起到了催化作用。另一方面,本质主义的解体、对现象多样性的关注和多元思维的确立也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为审美观念的民主化、大众化以及审美与生活的贴近性、同一性提供了理论前提。此外,艺术的自我消解以及相应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兴起,也使得“艺术”抗拒生活的传统审美观念受到质疑。

不难想象,既然“艺术”本身已经自我消解,精英美学就不可能排斥大众美学,美学与生活的同一性也就顺理成章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生活的美是一直存在的,但在古典美学时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造成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分离,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美得到了加强。进入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日益融合,生活的美必然从隐蔽中显露出来。从劳动过程来看,在古典美学时期,人们往往更重视精神产品而轻视物质产品,劳动过程也分为“脑力”和“体力”两部分;在当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逐渐融合也导致了“动手”的魅力。

终于发现了科技的美好。从技术角度来说,随着广播和互联网的出现,空间距离和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几乎不复存在。伯恩海姆说:“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美学艺术和现实的经典观点。”人们注意到,日常生活越来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在古典美学时代,由于文字是基本媒介,作家与对象、读者与作品都需要通过文字的转换来连接,需要借助思维、理解和想象来完成创作或接受。审美可以脱离日常生活。

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的关系由间接变为直接。有时候直接合二为一,混为一谈。读者根本不需要思考、理解或想象。他们只是直接感受,也就是直接看,直接听。由于电子媒介的存在,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世界上,现实和图像也是一种新的关系。去裁缝店做衣服,可以先把衣服在屏幕上做得逼真一些,顾客也可以参与设计。这种不切实际的虚拟形象,可以毫无差别地转化为现实。这样就取消了从外部认识或把握现实的古典情境,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现实本身的活动。于是,艺术不再像古典时代那样神圣、神秘、永恒,所以它是独一无二的。生产、大量复制和随身听...把创作和欣赏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审美体验与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与生活的距离消失了。

三、审美生活的发展前景

“审美生活,审美生活”作为一个突出的世界性和时代性现象,无疑反映了审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先从正反两方面的价值取向来谈谈初步的看法。

首先,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审美植根于日常生活,对于张扬个性、解放思想、强化等人性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自我表现,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生活”更新了日常生活的原有内容,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封闭性,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和体验欲望,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它的普及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促进其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此外,“美学生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文化,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生产手段的效率和文化产品的数量和水平,从而使高雅美学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拥有越来越多的市场和受众。由于“审美人生”的世俗神话,大众可以隐性地解放自己无意识的冲动,使人们在轻松的幽默中发现小世界,使普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也充满惊喜和阳光,并打破精英美学对审美意识的垄断,消除审美特权,促使主流美学和精英美学在自己的实践实践中寻找和确定自己的位置。

其次,从负面来看,审美产品的生产、生产、流通、消费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来进行的,实现了生产者的商业利润。这种商品特征改变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播方式,给审美活动披上了一层外衣。传统美学的权威、崇高、严肃逐渐被低俗、娱乐、消费所取代。它的审美内容往往是平面的,没有深度。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一些人把平庸的东西当成新潮流,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就过时了,这就导致了“媚俗”的倾向。

外国审美文化中仍然存在大量色情、暴力、低俗广告等文化垃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一代。此外,像“”和“”这样的图像是通过画面来显示意义的,所以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到限制,更容易被表面的现实主义所欺骗。我们不能否认,美已经被污染了,因为我们过于注重生活的快乐和轻松,缺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使之成为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个广告、一个大众情人。这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的。

总之,“审美化生活,审美化生活”的审美文化现象仍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利弊共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初衷和目的是积极的。审美的目的是以真善美娱乐人。至于它的实际功利关系,真的不是它的初衷。在审美艺术的模拟能力被现代技术超越的情况下,审美艺术的认知功能只能是对过去被少数人规范和垄断的传统审美艺术形式的消解。文化把由少数人垄断、为资本利益服务的知识霸权的传统审美艺术形式转变为新的审美艺术。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审美意识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地吸收有益于自身美学发展的审美意识。同时也要融入到这种* * *创造享受的全球美学意识形态中,以为以融合创造为重点,把精英美学和大众美学结合起来,在两者都存在的前提下共同发展,不断创新。

参考资料:

[1]克劳斯·洪内夫:《当代艺术》,江苏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3]汤因比,王致和译:艺术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3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