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让自己受到教育

提出

行为上的道德修养状态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结果,尤其是从小在家庭中养成的行为道德规范。

字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行为中谦虚和尊重的表达;教育是指一般文化和道德的培养。

礼貌和教养不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之一。懂礼貌礼仪的人可能没受过教育,但受过教育的人通常知道如何遵守所在环境中的礼貌礼仪。比如,一个受过教育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农村的礼仪和礼节。

论礼貌与教养的关系: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可以通过训练、刻意的穿上。教育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结合了环境、教育、经历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一个人彬彬有礼,讨人喜欢,但内在可能自私虚伪。但一个人受教育,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也说明他的内涵和道德品质是好的。

一开始说到教养,我们现在知道,不把一切都表现出真诚只是礼貌,但是礼貌的行为可能在坚持一段时间后会改变态度,变得发自内心,礼貌就会转化为教养。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量变的培养过程。

良好的教育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行为。对别人好,是一种天性,不是强制学习。我和意大利、牙买加和美国西部的农民在一起。他们虽然从事体力劳动,但天生谦逊有礼。

教育和礼貌既不同又相互联系。不同的是,教育反映的是人的本质素质和道德水平,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谦逊和尊重的外在行为。他们的联系是受过教育的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使用礼貌。所以,我们既不能说在社交场合彬彬有礼,私下总是说别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不能说他们有教养。

换句话说,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和完美,也需要外在行为的礼貌和得体。两者的统一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别人要么“避开我们”(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离我们远点”(如果我们是满口脏话的热心人)。

教育的核心

“修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有分寸、体贴、温柔、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广、心悦诚服、诚实、光明磊落等。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因为关心,所以能注意并准确把握交往的尺度,给别人留下必要的私人空间。我们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处处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努力营造温和祥和的氛围。

人际交往有一个基本准则:待人如己。你关心别人,体贴、周到、真诚、得体、尊重、得体,别人通常也会反过来对待你。久而久之,你会对别人产生吸引力,你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需求会得到充分满足,这样你就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人际环境。

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健康的人际关系。

所以教养中的关心是对人和自己的极大关心,有助于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教育是一件华丽的礼服,那么人有了它,就会变得无比美丽;如果教育是一朵绚烂的花,那么如果世界拥有它,它就会变得五彩缤纷…

但是,真正和教养打过交道的人有几个?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随着被忽视而变得“孤独”。可想而知,现代社会受过教育的人少之又少。

作为学生,我们对成绩的追求是无知的。让我们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思考:如果一个人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却一点风度都没有,出口就是污言秽语,完全忘记了“教养”二字。那么,这个人是名副其实的成功,没有一点瑕疵吗?

然而,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

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如果你整天和别人斗,那你离成功还是很远的。对于同学,要“团结友爱,不打骂”。但是,如果不做,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也要“文明说话,不说脏话”,这样才会显示出你的“绅士”品格。

有教养的人不会在墙上留下“纪念”;有教养的人不会随地吐痰或扔垃圾;有教养的人不会用拳头和拳头破坏公共财产;受过教育的人节约用水用电;受过教育的人,他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心里有别人”也是有教养的人必备的素养。多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如果人人都受教育,那么那些整天争权夺利,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就会逐渐减少,世界也会更加和平。

同学们,让我们给“教育”插上翅膀,让它永远伴随着大家,让它在人间发挥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