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衣服是皮肤的延伸?

为什么裸体是不雅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服装和身体的看法非常不同

都江堰文庙龚鹏程2014-02-13 11:09

【导读】中国的服饰文明发生的很早,黄帝时代就已经以挂衣统治天下。中国自古以来也视裸体纹身为野蛮,这与西方崇尚健美的身体观完全不同。

作者:龚鹏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心主任)

“天庭九门露宫阙,多国袄躬明珠冠”是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初代大明时的一幅景象,能使人联想到唐朝声音远播,万国来朝的盛况。

借着这首诗,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服饰关系。

到了唐朝的时候,所有来朝鲜的州都是穿衣服的。但在古代,中国人以衣服为文明象征的时候,周围的部落或酋长领地大多处于裸体阶段。这种语言,不带轻蔑,只是解释一种现象和伴随它的思想。

因为古代民族的主要装饰行为不是表现在衣服上,而是表现在纹身和羽毛上。洗脸、纹身或羽毛装饰不仅具有审美效果,还具有仪式目的,如代表成年、婚姻、权威、勇气等。,并提高他们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地位。即使在死后,也经常需要油漆和圣化身体。直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吴越还保持着这种习俗,所以庄子逍遥子说吴越的人是“不断纹身”的。明清时期汉人迁入时,台湾省原住民也是如此。现代欧洲女帽经常用羽毛装饰!

相对于周边民族的文身、插羽、兽皮装饰,中国比较特殊,文身是用衣服代替的。《易凝聚传》说尧舜“垂衣而治天下”。衣服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不断发放,所以加冕;没有纹身,所以衣服。

这当然有技术上的原因。古代纺织技术不发达,人们即使想穿衣服也很难,只能靠纹身和羽毛来做。但中国古代很早就发明了纺织技术,黄帝祖先采丝做衣服的传说是不可信的。然而,从仰韶文化尹喜村遗址发现的半切茧不难推断,丝绸技术至少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发明的。此后,丝绸成为中国的特产,直到唐朝中期(12、3世纪),缫丝剥茧技术才传入欧洲。中国用丝绸做衣服晚了4000年。余姚河姆渡文化发现的织布机,距今3000至5000年。世界各地许多遗址都出土了纺织车轮,这说明纺织技术在中国已经非常普遍,是世界上最早、最繁荣的地区。

从今天出土的材料来看,新石器时代的衣服主要是透头、单披、斗篷状,没有裁剪,很可能是因为裁剪技术不发达。商朝已裁衣,上有衣,下有衣,颈有窄袖,腰有宽带,裤子,材料有锦、丝、绢、绢。染料的使用也很成熟,比如茜草红,栀子黄,都可以很好的掌握。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提花针织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针织品。

当时的制衣技术如此发达,以至于当我们周围的人还穿着兽皮、羽毛或者赤身裸体的时候,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文明的自豪感,认为自己“穿着衣服”,把衣服当成文明的代表或者象征。

《易》坤卦65:“元极”,像传说:“黄裳,元极,文在其中”,也就是说。黄色是中央的颜色,元吉的意思是内外兼修。穿中央正色的衣服显示出文明的样子,是好运的象征。

文明的“文”的含义也来源于此。文,本来是图案,虎豹上有图案,人的图案表现在衣服上。所以天之文是日月星辰,地之文是山川本源,人之文主要是衣服。古代的“文”和“篇”不是指文字或篇章,而是指章句。

换句话说,服饰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服饰是古代中国人对文明的体验和思考的基点。穿不穿衣服,就是文明和低俗的区别。裸肉示人,象征羞辱他人(如击鼓骂曹时的裸肉)或羞辱自己(如廉颇负荆请罪时的裸肉或句践投降时的裸肉);裸体出丑是不礼貌的。

相比之下,古代欧洲或古代印度都没有这种服装文明的概念,所以他们都把身体作为文明的基点,研究身体和审美的裸露。

古印度盛行婆罗门学相法,要学大人的相。所以婆罗门的智慧,强调的是与人交往的技巧。如《佛经集》第三卷:“(宝梵)能教一切吠檀多理论,四种吠檀多皆已收。还阐述了陀论、字论、音论、荒诞论、咒论、被记论、世论、世祭论。”婆罗门五律中所谓的“天下相论”和“善于与大人打交道”都是相面术。可见相法是婆罗门极其重要的天赋。

古希腊也非常重视人的形体。亚里士多德《生理学》说:“过去相士观察相面有三种方法;有些人从动物类来观察身体,假设各种动物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心智。他们首先同意动物有某种类型的身体,然后假设任何有相似身体的人都会有相似的灵魂。其他人也用这种方法,但不是从整个动物,而只是从人们自己的阶级,按照某个种族来区分,认为外貌和禀赋不同的人(如埃及人、色雷斯人和Cycuses)在心灵的刻画上同样不同。还有人从明显的性格特征中总结出不同的性质,比如易怒、胆怯、好色,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表征。”可见,体视学在希腊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为体视学的盛行,身体的美被他们研究和欣赏。大量的雕刻可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的身体观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不注重形式美,没有人崇拜(为了强调这一点,他经常故意说丑的是贤惠的,美的是不好的)。第二个特点是形与德的分离。“美”不一定是指外貌好,通常是指德行好。第三,身体不是审美对象,强调的是服装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古人谈美,常谈“文赋绣之美”(《礼记·郊特》)。说到容量,不仅指外貌,还指衣着,如荀子的《非十二子》:“君子之容量威严,其衣符合;它的包容,那种突如其来的、强烈的、豪放的、婉约的、广广式的、明亮的、摇曳的,是一个父亲、一个哥哥的包容。”这篇精心打扮的文章,在古代的意思是“文”,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人的文化都在这里展示。像希腊,人体裸露是美好的,古人会视之为不要脸,称之为野蛮、原始、没教养。

古往今来,帝王在建立新政权时,始终以“易役”为首要任务。这是服装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推而广之,也有思想家用衣服做比喻。如颜元《陶雨行·卞涛雨行》曰:“天道浑,似棉桃:壳以棉盖,阴阳也;四瓣,元、恒、李、贞;滚、弹、旋、织,二气四德通俗地说就是生出万物;剪成布,做成衣服,陌生人也就诞生了;衣领、袖子、翻领、四肢、五官、骨骼和性气质。领子能护颈,袖子能藏手,翻领能遮前后,即眼能见,子能孝,臣能忠,其才皆在此事。他怎么会!不能说棉桃的四瓣是棉,卷、弹、纺、织都是棉,但做出来的衣服不是棉,也不能说前幅、直缝是棉,斜幅、侧杀不是棉。如果有,气质和性别是一个还是两个?而且可以说性本善,性情本恶?”

此外,尚姬对余说:“我要看古人的形象:日月星辰山川龙华虫的画,藻火粉米的绣品,五颜六色的打扮,你就知道了!”在衣服上画太阳、月亮、星星、山、龙、中华昆虫,在衣襟上绣宗彝、海藻、火、白米、蟑螂;或者改变参数,如以日月星辰三晨为旗,以龙为蝎,以虫豸为冠,以虎为殉道;或者把它作为上下等级的区别,比如公龙下面的图案,中华虫下面的图像,藻火下面的大象,粉米下面的。这是图像。形象不是人的形态,而是等级和宗族的地位,章法和服饰的制度,尊卑的差别,表现在服饰整体上。看这个形象,就是看文明。舜问禹:“你明白吗?”

这就是“以五色为衣”为文明的思想。形象不是由形体看出来的,文明不是由形体看出来的。所以《易经》论“文”,以虎豹格局为说。人身上的衣服就像虎豹的条纹。他的论文是关于文化的,从来没有提到人体。坤卦六五,“黄裳在其中,却自在四肢,生于事业,极美”,就是一个证明。这既说明文明文化是以服饰为基础的,也说明中国人注重内在美而不是形体美,有必要把内在美传播到身体四肢。

与中国相比,他们并不真正注重衣着。因为,当衣服把身体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文明对象的时候,它并不重要,只是起到装饰或者遮盖的作用,或者用来表现肌肉和骨骼。其实重点不是衣服而是身体。

当时的衣服大多像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衣服,主要是头、斗篷、披肩的形式。有无数的雕塑和肖像可以证明。后来的服装,当然是剪裁和搭配不断改进,但是在欧洲把服装当成身体的附属品或者延伸,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试图通过衣服展示自己的身材;或者用衣服装饰身体,构造一个身体的假象。苏珊·兰格的《情感与形式》一书曾以艺术是幻象或虚像的观点,描述建筑是假的民间领域,雕塑是假的运动体量,舞蹈是假的生命力,文学是假的。按照上面说的,欧洲时尚艺术也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假身体。

今天,欧洲风格正在向东方传播,中国人已经抛弃了传统服装,改穿外国服装。时尚界仅次于欧美。把衣服作为身体的延伸,或者用衣服制造身材的假象的观念,早已“全球化”,而中国真正的服饰文明观念却鲜有耳闻。抚今追昔,真的很感人。

目前来看,并不是没有东方主义思想,而是总体上在服从欧西身体观的情况下吸收了东方元素。在东方,它被拆解成一些元素,比如颜色、材质、图案、纽扣、袖口、裙子等等。其实这些元素,脱离了中国服装概念的整体思维,只是一堆零碎的符号。拼贴和镶嵌固然可以为欧洲和西方的时尚增添一丝格调,但这就像是在大陆上到处随意搬移和拼装欧洲建筑词汇而建的房子,不伦不类,常常让人发笑。

需要注意的是,“文明观服装”和“体观服装”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的。比如,要体现人体骨架,衣服自然会突出肩部和胸部,有时甚至需要垫肩来修饰身体骨架不够直的毛病,甚至女性的衣服也要垫肩。而汉服是圆肩,衣服直接从领口垂到手腕连接袖子,关节不拉到肩膀。只有这样的大衣和长裙搭配起来,才有“挂衣治天下”的感觉,人们才表现为坐如钟,立如松的形式。这种感觉和形式不是一种自然的身体感,而是一种文化感。但目前很多人在制作或穿着中号西装时,就失去了这种文化感,按照西装的剪裁和版型来做,有袖、垫肩、凸胸、圆臂、全剪裁,除了前面加纽扣,或者绣龙刺凤、印大花之外,和西装根本没有区别。不仅俗,而且整个感觉都不对,像寿衣,像绅士,又像不对的中山装。

服饰文明这个概念的另一个重点是,服饰是用来体现礼乐文明的,服饰和礼仪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这方面的东西。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场合,没有人注意穿什么,怎么穿,服饰和仪式的关系早就失去了。总统像出租车司机一样,穿西装。礼仪是一种社会稳定因素。目前,时尚和创新是服装行业的主要特征。当然,很少有人关心仪式的“服务体系”。

此外,由于中国文明始于观复的文章,后来发展起来的艺术或文明形式,如书写、书法和绘画,自然源于服装。舜说:“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画,藻火粉米绣,五色为衣”,这是中国艺术形象之源。可惜这部分很少被你身边的人关注。

总之,关于“服装的文明观”和“服装的身体观”的比较,还有很多文章要做。通过这种对比,相信会激发中国服装行业的很多新想法,走出一条突破欧美服装理念的新格局。我愿提供这种历史的视角和比较文化的方法供你参考。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有未来。目前服装行业所谓的新设计、新品牌创建,在欧美不过是山寨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