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3000字短文。

中国近代处于转型时期。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独立),演变成殖民地,是一个向下下沉的过程;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再到资本主义的向上发展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没有民族独立,就无法保证真正的社会进步,而没有社会进步,就无法赢得真正的民族独立。阻止帝国主义在中国灭亡,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对侵略和压迫不屈不挠、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反对英国鸦片侵略和英法联军入侵的两次民族战争,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的农民战争,就是这样的伟大的人民斗争。洋务运动不属于人民抵抗运动。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人民的伟大斗争永远无法相比的。但是,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与人民斗争之间存在着曲折的联系。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的副产品。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被民族战争的枪炮声惊醒,探寻战争胜负的原因,利用农民战争造成的新形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慢慢地、逐步地走向资本主义,秘密地或客观地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物质力量。所以不能被不属于人民的抵抗运动彻底消灭。从林则徐、魏源的引进洋枪、仿制军舰、“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李鸿章的“师夷长技”、“制洋兵器”、“取长补短、夺其所倚”,一脉相承,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在民族战争枪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变洋为夏”的清醒认识。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进步的根本途径。65438+60年代,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还有一种可能的前景,就是通过农民战争摧毁清朝的统治。太平天国取得全国胜利后,全面推行了洪设计的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计划。这个前景可能比日本明治维新更加辉煌。但是,太平天国毕竟失败了,也未必会成为现实。光明的未来只是一些历史学家一厢情愿的设想。严峻的历史事实是,农民战争扰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推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祖先的“家法”,但它并没有推翻清朝,只是通过用手中有限的职权镇压农民战争,创造了一个使李鸿章等人得以崭露头角、成为新的局面, 这些新贵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实践了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延续了几十年,形成了“求富强”的洋务运动。 对于李鸿章等人来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自然是十恶不赦的罪行;但镇压之后,他们并没有全面倒退,而是进步了,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为了向西方学习而与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作斗争。他们的所作所为至少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挖掘。因此,洋务运动显示了中国社会进步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曲折中反映了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清朝二百年的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损害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使历史在没有资产阶级诞生的情况下进入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任务在最初阶段不得不由地主阶级的开明派来承担。洋务运动既然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就必然是封建的、保守的。后来总结为“中学为体,一元学为用”的口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封建主义是地主阶级安身立命的基础。洋务派无意破坏这个基础,只想在这个基础上嫁接资本主义,其初衷甚至是为了强化这个基础。要求地主阶级不维护封建制度,甚至有反封建的思想,这简直是没有道理的。作为地主阶级,试图在封建基础上嫁接资本主义,也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倾向,一种开明的表现。因此,“师夷长技为体,师夷长技为用”的口号在西学起步阶段仍有其积极意义。“中学为体”向来如此。没有人反对或提出任何异议,也没有必要强调或大力辩护。洋务派揭露“中学为体”,无非是想表明他们并没有离经叛道。“西学为中用”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念。它针对的是封建顽固派的愚昧无知,他们狂妄自大,拒绝一切外来的新知识,从而强调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如果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就不难看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着眼点是提倡和保护西学的引进。只是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时候,这个口号是反动的,以抵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