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的国际苗文
声母:(56)
p ph np nph
pl plh npl nplh
m hm ml hml f v
不,不,不
d dh l hl
tx txh ntx ntxh x
ts tsh nts ntsh s z
右侧右侧右侧
c ch nc nch
ny hny xy y
k kh nk nkh h
q qh nq nqh
元音:(13)
爱与爱
咿咿
我是ia
哦哦
u ua
w
语气:(8)
bj V D-S G M(“-”表示这个音不是任何字母表达的)伯泰斯、巴尼和斯莫勒在老挝创造了苗文。他们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推广和应用伯泰斯、巴尼和斯莫尔创造的苗文成为主要任务。在这方面,贝尔泰斯做得最多。在统一苗文的计划确定后,贝尔泰斯回到了野牛山。他开始编写苗文教科书和相关阅读材料,供苗族人民学习和使用。苗族人听说了苗文的情况后,也积极前来求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苗文在当时的知名度并不快。据统计,到1959,野牛山及其周边只有100人左右掌握了这套苗文。为了加快这套苗文的普及速度,扩大应用范围,贝塔西开始走出兰姆拉邦,在桑努推广这套苗文。与此同时,一些意大利传教士还在猛龙、三安、布利、南空等地传教、建校,推广苗文的同一套。不久,印日战争蔓延到老挝,包括伯泰伊斯在内的许多人被困在逃离战争的人群中。1961年,贝塔西和很多人去了万象。在万象,他们继续开办学校,出版书刊,传播这套苗文。1964年,柏泰斯编纂的《苗法词典》在万象正式出版。1969年,一个叫汉姆巴赫的人还在泰国清迈编写出版了一部苗英词典。这两部词典和其他书籍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这套苗文的研究。许多人加入了学习的行列,这大大增加了学习这套苗文的苗族人数。到1975年,万象大部分苗族人已经掌握了这套苗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后来成为这套苗文的重要传播者。
上世纪70年代的印支那战争,让成千上万的人沦为难民,涌入泰国。其中,仅苗族难民就有6万多人,占难民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住在几个不同的难民营里。在难民营中,人员的集中和充足的时间为这种苗文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以后保持联系,学习和掌握这首苗文成为了很多苗族人的自觉行动。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一会儿,难民营里的许多苗族人都掌握了这种苗文。随着难民越来越多,泰国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于是,联合国开始将一些印支难民转移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阿根廷和中国。就这样,由贝尔泰斯、巴尼、斯莫尔等人创造的苗文随着苗族的迁徙而传入相关国家。散居的苗族使用这套苗文进行交流,于是这套苗文在一些国家的苗族中继续使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苗语。当苗文被用于国际交流时,许多苗族人对此一无所知。“国际苗文”的普及最早始于成为难民的苗族人。
在西方国家,苗族是生活在主体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他们面临着主民族的高度现代化,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种危机感促使苗族人重新学习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样,一股学习“国际苗文”的热潮在进入西方国家的苗族人中悄然兴起。少年儿童是苗族人生存发展的最大希望,很多家长要求他们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苗族人集中的地方,苗族人的协会、社团或直接为苗族少年儿童开办课外苗语学校;或者要求正规学校(包括大学)开设“国际苗文”课和苗文课程。有些人亲自编写书籍、报刊供大家阅读,录制苗族声像供大家学习,甚至集资在当地广播电视台开设“国际苗文”广播电视节目,提高苗族人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国际苗文”在进入西方国家的苗族人中的知名度。到80年代初,一些苗族人在经济上有了一点积蓄,一些苗族人开始去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和中国寻根或观光。他们不仅带来了自身的发展经验,也带来了对自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国际苗文”。为了方便与他们接触,中国、越南、缅甸的苗族人,以及从未离开过泰国、老挝的苗族人,也都学习并使用了这套苗文。至此,真正的“国际苗文”已经完全形成。经过创作者和使用者的长期努力,再加上战争导致世界各地苗族人口迁徙等客观因素,《国际苗文》在各国苗族中广泛使用,对各国苗族的生产、生活、经济和文化事业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国际苗文”形成后,苗人利用它进行交流,在苗文刊物上发表各种信息,加强了苗人之间的联系,找到了亲友。正如一些苗族人所说:没有“国际苗文”,苗族人似乎很近很远;有了“国际苗文”,苗族离得很远,看似很近。“国际苗文”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各国的苗族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可喜的是,一些苗族群众利用“国际苗文”进行交流宣传,互通有无,开展旅游、经贸等活动,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中国,一些苗族人在《国际苗文》上撰写文章,并在国外相关期刊上发表,介绍中国苗族的生产、生活和习俗,每年吸引许多外国苗族人到中国旅游,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苗族人利用“国际苗文”向国外推销他们独特的民族服装和其他手工艺品,赚取大量外汇。有些人甚至引进了一些资金和技术,在一些项目上进行合作。在泰国、老挝等国家,“国际苗文”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因此,可以说“国际苗文”已经或正在改变着苗族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由此引发了苗族的跨国旅游、跨国贸易等经济活动,这对各国苗族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苗文”的形成也继承和保护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发展现象。以前苗族的诗词、故事、芦笙曲调都是口耳相传。自从“国际苗文”产生以来,许多人用它来记录苗族的诗歌、故事和芦笙曲调,并将其整理出版,使之成为后人学习、研究和永久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一些苗族学者还利用《国际苗文》写论文、写书,总结苗族生产生活经验,甚至为苗族创作现代歌曲和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苗族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苗族文化的现代化。此外,“国际苗文”还促进了苗语书面语的形成,规范和统一了苗语,方便了各国苗人之间的交流。有理由相信,随着“国际苗文”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苗族的语言文字将会更加丰富和发展。
“国际苗文”的形成和作用是苗族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种语言文化现象在当今世界其他少数民族中并不多见。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或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苗族中得到了验证。可以说,“国际苗文”正在把世界各地的苗族人民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国际苗文”的推广应用,苗族人民完全有可能逐步走向文明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