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苏轼

从瀛洲聚会看欧阳修和苏轼的忘年行为。

欧阳修和苏轼是北宋文坛上耀眼的双星。在诗歌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是勇敢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开拓者。他们分别团结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共同铸就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欧洲和苏联的大师们忘了订新年合同,也是文学界的一段佳话。两人在西宁瀛州相聚四年,成了绝色秀才。

第一,颍州充满诗意。

自嘉佑二年礼考以来,欧阳修与苏轼的交往从未间断,不断有新的收获。即使在欧贡死后,苏轼也和他的后代保持着友好的交往。然而,当历史的长镜头转向北宋的瀛州聚焦探寻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文豪欧阳修和后辈巨星苏轼,以他们不朽的诗文成就,在这里实现了最后的“重逢”。

熙宁四年(1071),春末夏初,欧阳秀莲作出了辞职退隐的“三表”呼吁。6月11日,他被授予官文殿学士和少师亲王官职。他选择颍州作为养老的“福地”。苏轼当即呈上《恭喜欧阳少师》,祝愿这位“三朝之望,百代之文之师”能够“明哲保身”;他还直言“师最有学问,有自己的学问”,他再一次觉得自己是老师。与此同时,苏轼主动放弃了在开封的升官权,磨动了太常博士显赫的官职,最终摆脱了杭州易。这年七月,苏轼离京赴杭,途经周琛(今河南淮阳),先拜见了当时在杭州任付雪教授的苏辙。兄弟俩在一起70多天。然后苏辙陪着苏轼,专程拜访了入仕归郢的欧阳修,陪着这位有些落寞的老师,度过了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众所周知,早在北宋祐元年(1049)三月至次年七月,欧阳修自邀知颍州。此后,他有过短居瀛州,长思瀛州,退休后又回到瀛州的经历,从而留下了大量关于芷瀛和赢驷的诗作。后来又专门写了《赢驷诗序》、《续思瀛洲诗序》[巧合的是,苏轼在元佑六年(1091)八月至次年三月,也自邀认识瀛洲,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知识和想法。半个世纪里,欧洲和苏联两代大师虽然不同,但都被同一个瀛洲所吸引,都以数百首诗唱响瀛洲,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瀛洲独具魅力。颍州,即现在的安徽阜阳,当时处于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十字路口,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欧洲和苏联所了解和思考的,是他们在这里生活和交往的客观记述,是对这里风土人情的真实描述,是对他们在这里曾经有过的好政策(如兴修水利等)的永远铭刻。).这是他们留给颍州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光辉一页。

瀛洲西湖是欧公的最爱。早在初识应时,他就写下了“初到瀛洲西湖,种下瑞莲黄杨”、“西湖泛舟”、“西湖戏”等诗,以送友人或示同路人[2]。《读西湖》《采桑子》中也有十余章赞美西湖[3]。致仕桂英还写了《西湖初夏》等诗[4]。这一次苏轼兄弟来访,欧贡马上在西湖边设宴,有大苏和萧肃作陪,还有诗。苏轼在《陪欧阳龚燕游西湖》诗中唱道:

都说男方须坚如雪,男方又老又裸。

来湖边喝酒,醉了之后戏还是凶。

湖畔草木新霜,芙蓉菊花争艳。

插花跳舞是公共生活,公共话语像风一样疯狂。

赤松* * *游不邪,谁能忍饥吐仙药。

我已经给神仙过生日了,他却努力工作,自得其乐。

城市在暮色中,银烛照在湖面上。

不不厌其烦吟诗劝酒,坐而不欢矣抚摩郑[5]。

容光焕发的欧公,面对霜降染的植物和荷花菊花的美景,难掩豪情。当双方谈到新法刚实施时的现状时,比较激烈;长生不老的话题一改,就增添了喜忧参半的感觉。晚年苏轼回忆,这次看到的欧形象是“怀你阴我发如春”一羽鹤古之将死,二柱临危助霜万。到目前为止,肖像都是用这套衣服做的,就像给静修加了丹”[6]。这可以印证上面苏轼的诗“公必坚如雪,公老赤颊”,“公狂百岁”,“寿已酬神”,正所谓“烈士暮年壮胆”。

苏辙也有诗《陪欧阳少师咏晏殊瀛洲西湖》,盛赞“西湖植草木,仁人真使甘棠重。”当他回来时,他在湖的东边附近建了一所房子,圣佑仍然和全国人民在一起。真的很简单。

欧公守着一块石屏,他让苏轼和苏辙写了一首关于物的诗。《栾城集》卷三中还收录了苏辙的诗《欧阳关公存石屏》,平淡而富有诗意。而苏轼则以气势磅礴、奇思妙想,写出了《欧阳少师伏苓存石屏》:

谁留下了有水墨痕迹的石屏?

我画的不是长林巨草,而是山西峨眉山雪山上的孤松。

崖崩溪崩不见,孤烟暮遮。

含风憋真态,刻画信的开头。

恐怕毕洪和魏葬在郭山脚下,尸骨腐烂,人心可怜。

神巧思无计可施,化为烟云石。

古代画家不俗,对物的描写和诗人差不多。

愿大众写诗安慰,使次子不在幽宫怒泣。[8]

欧阳修的石屏是清八年(1048)一个朋友赠送的:“一石小版,内有月形,石紫月白,月中有树,文暗枝旧。”欧公认为这是“古无前例”的“奇物”,请画师在石头上加工刻画出奇怪的松木花纹。“它的树出生了,一个分支出去了。”他写了《月光石屏之歌》寄给了苏子美,并做了序言来描述这块石屏的“奇特性”[9]。当时和梅都是一起吟诗[10],欧贡的诗充满了优雅和哲理。二十四年后,苏轼用同样的题材作诗,但他与众不同,有意创新。

紫石上的自然纹理就像一幅水墨画。欧公视之为月下奇松,枝叶苍老。苏轼将其比喻为落寞的夕阳和悬崖崩塌的山景,并与山西峨眉雪山中真实存在的孤松联系起来,从而使石屏更加超凡脱俗。石屏来自周国(见欧阳修《月亮石与闫冰歌序》)。苏轼突发奇想,说毕洪和魏延是唐代擅长画松的大师。我怕这两位画家死后葬在郭山下,“尸骨已烂”,画不完,于是“心难穷”,灵感触发“巧思”,便陈列在石屏上。把石屏的画面设计成毕、魏精神的化身,借题发挥,纯属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并不觉得突兀和合理。画家和诗人在艺术上是相通的,所以在诗的最后,苏轼劝石屏大师欧阳修写一首诗,安慰两位画家孤独而愤怒的神灵。这篇散文的古风充满浪漫情调,是形象思维的成功范例。为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改变了一贯的写作风格,突破了格律的束缚。正如阿清王朝的王诗涵所说,“长句美,笔法有弯板之势。这首诗,从一个字到九个字,都出自‘三百首’。这首诗十六字,出自古代诗人。苏轼以七言为主、九言间隔、十一言甚至十六言的长句式、参差不齐的杂语体系,彰显了宋代“以文为诗”的风气,为诗歌创新做出了新的尝试。或许可以说,这是欧贡对苏轼诗歌才华的最后一次“考验”,苏轼也交出了一份足以取悦欧贡的答卷,从而结束了瀛洲在欧苏的重逢和诗人的互怜。诗画让两代人轻松相连。

第二,岁末年初,我是幸福的。

欧阳修和苏轼有师生之谊,也有文友之情。他们年龄相差三十岁,却能忘记对方。通过真诚坦率的朋友,他们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然苏轼受益更多。以下仍然是四年在西宁举办的欧洲和苏樱20天聚会的其他活动中的一些事情。

首先,鉴于苏轼来杭,欧阳修推荐了他的诗友西湖僧秦晖,使苏轼和秦晖相识。苏轼在《与许》中写道:

欧阳文忠老人自称“六一俗人”。过去守钱塘,见公在南。龚说:“西湖和尚非常勤奋,擅长作诗。我曾给他《山居乐三章》。”我在民政上游手好闲,如果得不到山湖人家的帮助,我又何必勤快呢?“给官三日,孤山下勤访,伸手掌。岳:“(欧)众也天人。人们看到他暂时活在世上,却不知道他乘云控风,过五岳过沧海。这种状态的人讨厌不来;为什么不怪八极?虽胜山河,莫氏为主,妙灵常为能文之人所用。"所以我称之为西湖盖公案."勤语虽然玄乎,但也在情理之中。明年,如果你在公共场合,你会在勤奋之家哭[12]。

需要指出的是,欧公与秦晖的交往纯粹是基于诗歌,双方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直接接触,苏轼也觉得秦晖真是一个“聪明而博学的人”。十八年后,当苏轼再次认识杭州时,秦晖已经去世。但苏轼与秦晖在老讲堂相遇后,突然出现了一个“极白极甜”的春天,于是苏轼将其命名为“刘一之春”,并题词旁白,希望重现欧贡遗风,以警示后人。

其次,欧阳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言行举止感染了苏轼,希望他也以赏贤为乐。苏轼在为写的《钱大师的诗》中说:

因此,少师王子欧阳公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有道是书生有言,远求不如求众。所以,世界上到处都是英雄,每个人在世界上露脸更踏实。但是,那些未能公开的人也尝过了,盖的太多了。是善于学习的人的言传身教。对学者公开自然不那么累。但若退隐水上瀛,去见他,仍是说秀才之贤,唯恐天下不闻。至于犯罪的人,他们说:这是我的错,不是我的错。斋宫的客人在生死之间被出卖,而大众在一瞬间背叛了大众。翟公以客为罪,却一直以公为罪,又富于士,远比古人贤德。[13]

欧阳修推荐好人学者,苏轼是受益者和见证者。他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并目睹了欧公“向智者求实”的壮举。他庆幸自己是“天下第一好男人”,他愤怒的是一些士子背叛了欧公,而不是报恩。他推测欧公晚年提拔人才的热情会因为偶尔的挫折而锐减。没想到,退至郢的欧公,仍想用个人的名声和影响力,为天下先贤铺路,助其成名,“惟恐不为世人所知。”至于那个辜负了他,背叛了他的个人,欧公还是豁达地说:“罪在我,不在他。”首先检讨一下自己,这是一个怎样的衡量!于是苏轼想起汉文帝在位时的廷尉斋宫,在位时宾客拥挤,罢官时后门外可有麻雀。客人回到岗位后,翟公给他们写信:“一死,方知友情;穷和富是一种相知的状态;”一个贵,一个便宜,友情可知。" [14]。苏轼认为,欧公贤胜于翟公,气度是衡量的标准。这对日后要经历坎坷仕途的苏轼,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欧苏* * *同诗同论美学,各有各的见解。《诗人挥舞犀牛续》卷四《和谐与诗》云:

东坡品读欧阳公诗词:“美人坐于扇中,羞于花庭”。欧公笑道:“这句话用不着,这句话可以接。”我知道我能扫墨竹,却不知道它既优秀又精彩,我的诗尤其优秀。

《冷斋夜话》卷一《东坡论文诗》也有类似记载。孔子范蠡考证,今人“或时事为本”,见《苏轼年谱》卷十。据与文(1018-1079)同名,北宋画家、文学家,善画墨竹,亦擅诗文。苏轼称赞的两首诗,见于文同《秦王卷一》的怀古篇。唐人王建在《戏谑令》中写道“一把团扇,一把团扇,美人病时遮脸”。这是一种病态的美,描述了美的女性化和憔悴。文同作品中的美女光彩照人,不需要用扇子遮脸。而是大胆地坐在院子里,因为她自信自己的美貌足以让所有的花都汗颜。在文同的诗中,美是现实的,花的耻辱是虚构的。现实与虚构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合理的想象,花与人的对比鲜明,的确是一句好句子。欧贡说“和声可以振聋发聩”,这也正是他感叹这首清新自然的诗对于一个胸有成竹的画家文同来说“毫不费力”的原因。简单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是欧洲和苏联诗人相同的审美追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而我却感受到了神圣独角兽的和谐心跳。

最后,我们来追忆一下欧洲和苏联的闲情逸致,说说医学理论和医学的趣闻。欧阳修在熙宁元年(1068)得知青州的时候,徐道人从潍州来,在那里待了很久。熙宁四年,欧公入仕归郢,许又来投敌。说许向真“以指为针,以土为药,治之为好。”欧公脚病难愈,许“教公以画,气血从踵至顶。”如果你在公共场合使用你的话,你的病就会被治愈。”苏轼明确表示,是在汝银(颍州)他“见众而作此言。"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周县令病重(脚肿)",苏轼就用欧公告诉的许的方子给他治病,"七日痊愈"。于是我也感叹徐是个外人。许向真匆匆忙忙,在异地告别了欧公,然后就不知道去哪里了。六年邀苏轼认识郢时,与欧公之子欧阳弼(毕叔)、(纪默)重聚,对怀宁往事作了详细记载[15]。

还有一次,欧阳修和苏轼嘲笑医生用药的用心。欧公讲过一个人“乘舟受风”晕船,于是医生“把工人手多年汗渍的牙齿刮下来,混上朱砂,滋养精神,喝下去复原。“《本草笔记》中引用药性理论说:“麻黄根、竹扇止汗。"对医学没有深入研究的欧阳修随口说道:"医生用药自有用意,等等。“刚开始看起来像是开玩笑,但可能会检验,几乎不可能会生气。”苏轼重视医学,这可以从苏神·梁芳身上得到证明。他不太相信医生用心吃药的偏方,就借题发挥,进行荒谬的推理,对欧公说:

喝学者用笔墨,当你不自觉的偷懒?推而广之,喝博艺的洗水可以治贪;粮食一千多,可以吃;舔樊哙的盾可以治懦弱;奚的儿子能治百病[16]。

他的话让欧阳修笑了。六年赴颍州途中,苏轼的船即将进入颍州界,他想起了四年宁与欧公重逢的趣事,特意写了下来。

欧阳修2004年秋在瀛州与苏轼在宰熙的重逢,不仅仅是一次赋诗传诵佳作的宴会,在以才待人的教诲中,在诗歌创作美学理论的探讨中,在求医治病救人的闲话中,在岁末年初无拘无束的欢声笑语中,欧阳修自然把诗歌革新的接力棒传给了苏轼, 并同时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这些都使苏轼日后在文坛上昂首阔步。

[注释]

[1]《欧阳修全集》第42卷,李一安校对,中华书局,2001版,第600页,第604页,书下面有引文,只有文章标题和卷内页数。

[2]《欧阳修全集》,XI卷,第188页,第五六卷,第801页,第十二卷,第193页。

[3]《欧阳修全集》第133卷,第2056页;第131卷,第1991页。

[4]《欧阳修全集》第57卷,第831页。

[5]孔《校译苏轼诗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5页。下面引用了这本书,只注明了诗名和页数。

[6]《苏轼诗集》第43卷,第2372页。

[7]高秀芳苏校对,中华书局,1990版,第三卷,第57页。

[8]《苏轼诗集》第六卷,第277页。

[9]欧阳修《紫石屏歌》,《全集》第4卷,第63页;《月石墨屏之歌序》,全卷65,第951页。

[10]见《苏舜钦集》卷五《永暑石月屏》;万灵先生文集,卷33,欧阳永树和石艳萍颂,两首。

[11]王诗涵《苏轼评论选》第1卷,引自《苏轼资料集》,中华书局,1994版,第二部分,第1817页。

[12]《苏轼全集》卷十九,孔校订,中华书局,1986版,第565页,书下引用,只注文章标题和卷内页数。

[13]《苏轼全集》第十卷第321页。

[14]见《史记》卷120《郑绩列传》,太史公赞。

[15]苏轼《许向真游记》出自《欧阳公全集》第72卷第2318页。

[16]苏轼《医者用意》,第73卷,第2343页。东坡支林的书名是《记录与欧洲公共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