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发展历史

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用符号和图画来记录狩猎的收获。在我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计主要用于管理国家一级的财政收支,而民间使用的会计总是比较简单。直到元代,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相当程度。

会计名称溯源

中国会计的命名是在西周,这一时期的金文已经出现了“会”、“吉”的形状,其含义也基本定型。“会”字上面有“和”,下面有“曾”,所以有增加、聚合、总结的意思。“吉”字,左为“颜”、“十”。在古代,你直截了当地说“话”是很难的,所以“计”字就包含了准确无误的意思。“十”字由代表东西的“一”和代表南北的“|”组成;古代以部落为中心,人们沿东、西、北、南四个方向分头外出狩猎,回来时把猎物一起放在中心,收敛加重,计算。根据西周的具体情况,此时“会计”的含义是既有零星会计,也有年终总成本效益。

会计这个名称表明会计已经从国家职能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事实上,西周时期确立的一些记账习惯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进”和“出”作为记账的符号,就在此时得到了确认,并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每个时期的发展

史前时期的会计。

距今6.5438亿年至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中国山西省朔县支峪发现了最早的会计痕迹。在许多骨头碎片上发现了描绘的痕迹,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智宇人测量和记录的遗骸。在距今约654.38+0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的记账方法变得丰富起来,包括绘制笔记和描绘笔记。画笔记的方法是把狩猎的成果以壁画的形式画出来,比如射一只鹿,画一只鹿;拍两只兔子,画两只兔子。这些图形是象形文字的祖先。描绘笔记是指用特定符号记录重要事件。

在大约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会计方法采取了更多的形式,表现在“黄钟粟”计量单位的出现,打结记数法的应用,以及“书契计数”的创制。

黄钟最初是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后来被黄帝用来衡量长度、重量和容量。黄钟的长度定义为90个中等大小的小米粒的长度,一粒为一点,十分之一为一寸,寸、尺、尺之间采用十进制。虽然这些计量单位的实际长度略有变化,但它们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外,通过黄仲舒,还确定了收盘、上涨、水桶、迎宾等成交量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出现使会计从物理统计发展到数量统计。

书契数所谓书契,“书,平凡也,记平凡事也。还说简纸永远不出门。”“契,刻,刻知其数。”书契清点实际上是数字和实物测量的结合,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讨论上述会计概念时,会计的内容不是用文字描述的。商周以后,会计开始用文字来计量。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先于文字而产生,可见会计历史的深厚。

2.夏商周时期

夏朝建立征贡赋制度,推测此时会有管理财政收入的会计现象。夏有“百官”,其中包括“守财奴”,一个官员监督奴隶农业。也许担任这一职务的官员是最早的会计师。商朝对会计的一大贡献是创造了数字,从一至十的数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定型。商代甲骨上记载了狩猎和收获的内容,对事物的记载也比较完整,有时间、地点、种类、数量。用“毛”、“埋”等字表示支出,用“比”、“收”表示收入,这就是会计学的雏形。“书”字的象形文字在出土的记载财政收支的甲骨文契中出现了20多次。可见,这些事迹就是中国“账本”的雏形状态。

西周会计的发展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会计已经从从属地位独立出来,会计账簿、会计科目、会计符号、会计报告都出现了,但形式比较单一,需要后人发展。在西周的官制中,设有“四会”一职,掌管朝廷的财政收支。这时,越来越多的账簿被用来记录会计内容,与其他账簿分开存放,并专门称为“账簿”(这是账簿的来源)。同时,西周还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称为“岁入”,共九项,称为“九税”。国家的财政支出称为“年度支出”,也有九项,即“九种”。“九赋”加上诸侯国供奉的贡品“九贡”,由十八个收入项目和九个支出项目组成,是今天会计科目的原始形式。西周时期的会计报告分为年会、月报、日报三种形式。旬报日报是旬报的一种;如果你每个月记录一个月的情况,对比现在的月报;年会将与今天的年报相对应。

3.春秋战国秦

这一时期对金融理论和金融监管做出了巨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金融名人。孔子提出“政治是为了省钱”,“省钱爱民,使民与时俱进”。他主张节俭的目的是为了安慰百姓,反对过度铺张,并批评晏婴以猪祭祖,穿破棉袄三十年不改有损君子风度。墨子的节俭观也非常突出,认为“俭则生,淫则亡。”这一时期的法典第一次尝试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行为,其中;里面有一条规定:“违约不还债务的,一元以上,10天、20天、20天,加一级罪。”违约的惩罚是严重的,从古至今。

单式簿记在秦朝变得成熟。这时,单式记账的主要特点有:①单式入账和单式出账没有对应关系。(2)根据经济事件发生的日期,流水记载,秦代禁止不记载日期的入帐。(3)账簿之间没有对应关系,无法相互审核。秦朝还颁布了《秦律》和《财政篇》,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管理,此时的法律比战国时期的法律更加详细和明确。如果有规定:“公款和政府里的钱被私自挪用,和偷窃是一样的。”此时,对于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4.汉朝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经济大发展时期,必然对会计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户籍制度、会计制度、利润理论出现的时候,为中国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户籍制度是将户主、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财产等写在竹简上,编制成册,又称“户籍”。国家的税收征收和徭役征收都是按户籍分配的,主要有土地税、计税(人口税)、改税(代替役税)、户税(按户征收)。编户制度是唐代会计和明代黄皮书的蓝本。

所谓会计制度,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级报送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年底各县各国带着账本来京,汇报一年来的财务收支和户数变化。古代有一个御史负责审理,最后由皇帝亲自丈量,评论功过,决定赏罚。

汉代稳定的政局和巨大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理论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司马迁的“百里不卖柴,千里不卖雉”。木柴和粮食是单位价值小、重量重的商品,从销售成本和利润的角度来看,不适合长途贩运,而且由于单位体积和重量的不同,有百里之别,也有千里之别。

到东汉时,已经确定了“上期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付”、“本期余额”四项。这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后世的四栏结算法与此密切相关。

5.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期间几乎是连年战乱导致整个经济发展缓慢,会计的发展也慢了下来。但现阶段会计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如户籍会计制度的建立和使用,书写工具由竹简、木简改为纸张等。户籍核算法始于北周,由大台科高级官员苏绰制定,包括核算法和户籍法。两者结合,在丰富国家财富和资助军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北周的户口核算方法不仅被后隋所整合,也是盛唐户口核算的源头。

6.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封建经济的繁荣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的中国会计也处于自己的巅峰。

唐朝继续实行上一代的户籍制度。所谓核算,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户籍资料和收入项目进行分类计算。它是预算会计科目,是检查和落实财税服务的基本手段。

唐代会计的另一个突破是长期指南的颁布,这是中国财政史上最早的预算制度,也是中国会计史上最早的国家统一会计科目。《长行指南》的颁布,是针对当时财政预算科目繁多、名称混乱的情况,统一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县和军队的财政收支项目。

著名的“四柱结算法”也是在唐中后期确立的。这里的“四大支柱”指的是:老管理(上期余额)、新收入(本期收入)、辞退(本期支出)、现实(本期余额)。“四栏结算法”是在“三栏结算法”(进、出、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三栏式结算方法相比,其优点是划清了当期收益与上期余额的界限,克服了三栏式结算方法的片面性。

历史学家李继普所著的《元和吉果书》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唐代财政经济状况的财经类书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行政区划分类的户籍统计,说明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是财政收入的预算;第二部分是按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划分的财政收入状况,与第一部分的预算形成对比,说明问题。

到了宋代,经济发展更加繁荣。此时的中国会计在机构设置、账簿组织、结算方式等方面都优于前朝。

宋代中央有“三司”管理国家财权。宗申熙宁七年,设会计科三司,总考天下财政事务和丞相会计事务。全国自下而上汇总核算逐级上报,会计部门统一交叉审核。会计部门是我国政府机构第一次以会计命名,也是会计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存在的第一次尝试。

宋代的会计账簿已分为“草案账”、流水账和总账。草帐是按时间登记各种经济事项的基础账本;流水账是按时间登记各种财务收支的账本,反映经济业务的某一方面;总账是在各种流水账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分类汇总的账簿。

7.元明两代

元明时期,中国会计基本沿用唐宋时期的会计方法,但此时民众逐渐意识到会计的重要性,并扩大了适用范围。明代的“黄书”和“鱼鳞书”的编制制度与唐代的户籍制度十分相似,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高于后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龙门账”的出现,这是会计理论的重大突破。

龙门帐创建于明末清初,由山西傅山发明。龙门帐的账簿分为草流水账、流水账和总清算账。草流起到原始凭证的作用,流水账起到会计分录的作用,总账起到总账的作用。分类账页分为两部分(收款人和付款人),所以每笔交易都必须在两部分同时记录,金额相等。这其实是一种复式记账法。总账清算的账页也分为“收款”和“付款”,顶部为“收入”和“本类”会计科目,底部为“存款”和“付款”。其登记方法如下:本期收入转入类别账户,支出转入类别账户;它是将资产和债权转移到存款科目;它是将资本和负债转移给这些主体。既然流水账的进出是对等的,那么分类到总账的进出也必然是对等的。期末,在一般结算中,用公式“进款-付款=存款-本”来验证账面是否有问题。如果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则称之为闭合机架,否则机架不同意。龙门帐的原理是任意四个数做成一个方阵。如果一行中两个数之和等于另一行中两个数之和,那么这四个数的对角线差相等。龙门账户的账户页面格式如下:

8.清朝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朝代。与此同时,封建经济达到了顶峰,中国的会计也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平,表现为四足帐的出现。四脚账的账务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草流量起到原始凭证的作用。涓涓细流起着会计分类的作用,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总结算相当于当前总账。银本相当于今天的现金本。结账账面相当于今天的会计报表,其中“颜色项目结账账面”类似于当期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类似于今天的资产负债表。这两本书的格式和一般的书账页一样,分为两部分。“彩色项目书”表的格式是,上(入)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全部收入,下(出)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全部费用和利润(股利)。

奖金=来自上面的总数-来自下面的总数。

“保存,保存,关闭书”表的格式叫做天方夜谭在上面,地点在下面。上述(阿拉伯)分项列出了资本、负债和股息(从“颜色簿”转移的本金股息)。下面(到位)列示的是各种资产、债权、损失(从“色书”转出的损失)。如果本表中的上(阿拉伯)总数和下(地方)总数相等,则称为“天地和合”,也叫“天地合”。记账肯定有错,要找出原因。

摘要

从此,介绍了中国会计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整个介绍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会计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大发展的时候,比如秦统一后的中国、唐宋,会计发展很快,而南北朝、五代十国,整个会计发展趋于停滞。这不仅可以在发展速度上实现,也可以在发展阶段上实现。进入元明清以后,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逐渐有了较大发展。这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范围扩大,出现了龙门帐、四极帐等复杂的会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