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上)
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剧变之中。为了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社会上出现了以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众多学派。
他们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引发了持续300年的跨世纪大辩论,也迎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学说各抒己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以儒家学说最为重要,影响最大。
要了解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先从儒家说起,儒家的创始人是被后人称为“万人之师”的孔子。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子是谁?如果你问每个人,十有八九会说孔子是圣人。而且在孟子时代,孔子是圣人,这几乎是定论。
孟子说,圣人有四种,孔子是其中之一,孔子是其中最明智的。圣人分很多种,清高的,随和的,懂事的...
说到孔子是圣人,孔子认同吗?不同意。
孔子的说法是:“若圣而仁者,我焉敢?”出自《论语》。也就是说,我不配拥有圣人和仁人的称号。
孔子活着的时候,一个官员去见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你的老师孔子是一个圣人。他是如此有才华和学识。”
子贡说:“当然是上帝让我们的老师成为圣人,不仅是让老师成为圣人,更是让老师多才多艺。”
孔子在世的时候,太过谦虚,不负“圣人”之名,但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世人推崇为“万世之师”。
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其中圣人72人。正是在孔子死后,通过弟子的流传,巩固了“孔圣人”的名号。
既然孔子不同意被称为“圣人”,那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
孔子小时候很穷。因为他很穷,他会干很多脏活、苦活、苦活。
我们只知道孔子是个大圣,却不知道他小时候其实是个苦孩子。他的祖先原本是宋朝的大贵族,后来家道中落,才移民到鲁。
孔子的父亲在市里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干部。然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孔子小时候做过很多工作,比如看仓库,喂动物,做会计...他渐渐学得越来越多,成了一个自学成才的人。
孔子多才多艺,是因为从小吃苦,所谓“贫寒之子,早当家。”
而且我也认为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和他小时候的苦有关。
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吃点年轻时候的苦。养尊处优,养尊处优,不是什么好事。
孔子童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贱是因为我少,所以我可以鄙视。”从《论语·子涵》的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贫穷而年幼的邻居家的孩子,以及一个后来成为普通人的孔子。
孔子虽然觉得自己贫穷平凡,不能称之为圣人,但是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思想和理念。比如三人行,一定要有老师。永远不要厌倦学习…
在我们眼里,孔子可以称之为“大家”。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继续向你解释孔子成为普通人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