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风景和文化特色
乌鲁木齐是新疆自治区首府,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西部第二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她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全市辖七区一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08.2万人(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着* * *尔、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7个民族。
历史进化历史悠久。
乌鲁木齐是古准噶尔语,意为“美丽的牧场”。
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
在漫长的历史中,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点。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乌鲁木齐驻足,留下了许多描写乌鲁木齐美丽景观的杰作,如“明月自天高,云海无垠”,“犹如春天的大风,在夜晚来临,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使乌鲁木齐远近闻名。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中,乌鲁木齐作为祖国西北的屏障,为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
自然资源丰富。
乌鲁木齐东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
地下煤炭储量100多亿吨,可采煤层总厚度80米,被誉为“油海上的煤城”。
湖盐、芒硝、石膏、油页岩、铜、锰、铁矿石也有很大储量。
拥有耕地5.4万公顷,草场60万公顷,野生草原植物300多种,可供耕种的水面3600公顷。
火电和风电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
旅游资源独特。
乌鲁木齐地形崎岖,气候差异显著,冰峰峡谷陡峭,地质切面裸露完整,化石产地规模较大,是高山探险、滑冰滑雪、沙海好奇、科学考察等活动的绝佳场所。
从巍峨的天山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依次有山地冰雪景观、山地亚高山草甸草原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山地草原景观、山麓荒漠景观、荒漠景观。
千变万化的垂直自然景观为科学考察和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市区有红山、鉴湖、岳薇草堂等著名的“八景”,郊区有南山风景区、天山天池等旅游景点。
?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居住在乌鲁木齐的许多民族,团结和谐,建设家园,创造了丰富多彩、神奇的民族文化。
他们的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建筑特色、节日庆典、服饰、土特产、地方美食、娱乐习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赛马、抓羊、追姑娘、达瓦孜表演、阿肯弹唱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以及边疆民族的歌舞、好客深深吸引着外国游客。
?
(2)发展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鲁木齐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区级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继续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了以中山路商业街、人民路金融街、二道桥民俗街、北京路科技街为主要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街区。
新疆商贸城、中国新疆小商品城、新疆国际大巴扎、华凌、友好百盛等地方特色市场和大型超市相继建成,逐步形成了南站、二道桥、中山路、大西门、铁路局等各具特色、初具规模的商圈,肯德基、普尔斯玛特、世纪金花、百盛、家乐福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流通企业落户我市。
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4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54.38+0.99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54.38+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654.3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38+0.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7元。
在西部12个省会及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
城市服务功能完善。
供水、供热、供气、路桥、住宅、环保、绿化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城市硬件设施明显改善,服务功能增强。
交通通讯比较发达。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是中国六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国际国内航线84条,其中国内航线61条,通达国内62个城市。有23条国际航线通往15个国家和19个国外城市。
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兰新复线铁路和南疆铁路建成运营后,承担内地和中亚地区客货集散运输的能力大大增强。
道路四通八达。三条国道穿过市区,与新疆、全国及周边国家相连。市区主干道河滩高速与土乌高等级公路、武奎高速相连,外环线现已全部贯通,进一步提高了市区的交通畅通程度。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通信和邮政枢纽,已形成以数字微波、卫星、光缆为主体的长途通信传输网络,可与全国1046个市县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
亚欧通信光缆、GSM数字移动通信、DDN数字数据网、IP宽带城域网的开通,大大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为与国内外大规模、高速的信息交换提供了条件。
这些都构筑了一条现代立体的“丝绸之路”。
截至2003年底,全年城市供水量4654.38+0.5亿吨,天然气供应总量6543.8+0.3亿平方米,用电量47.8亿千瓦,有效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供气和用电。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公交车3966辆,出租车6849辆,每万人公交车19辆,出租车32.9辆,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中上水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56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16平方米;工业“三废”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和良好的天气占全年的50%以上。
同时,以创建旅游名城为契机,不断完善和实施城市规划,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进行,大力推进以改善市容市貌、控制城市污染为重点的城市综合整治步伐,使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呈现在人们面前。
?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和中国发展战略向西拓展,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五个二类口岸和近二百个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海内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贸易网络,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
2003年,乌鲁木齐外贸企业和二类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0亿美元。
它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一个出口加工区。
乌洽会的成功举办,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了乌鲁木齐,提高了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快了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乌鲁木齐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目前,乌鲁木齐已与全区130个县市和60多个县市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与合作,与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2003年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3965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1万元。
?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乌鲁木齐被国家确定为“科技兴市”、“国家科技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清洁能源行动示范城市”、“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各类科研机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大力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依托2个开发区建设5个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73个,专业技术人员65438+30万人。有13高校,在校生8.6万人;建成了广播、电视、无线、有线、调幅、调频相结合的多层次广播电视网络;卫生机构1084个,其中医院106个,每万人医生76人,床位60张。体育场馆1403。
通过开展“依法治市”、“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全市各族军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七区一县全部建成“双拥双模式县(区)”。
乌鲁木齐连续五次获得“双拥模范城”称号。
(3)展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乌鲁木齐市委、市* * *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决定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到2010在新疆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目前,市委、市人民正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实力决定一切,稳定压倒一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远期目标和“建设经济强市、打造旅游名城”的近期目标,按照“优化一产、强化两化”
?
乌鲁木齐,一个美丽富饶的边陲小城,21世纪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城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成为海内外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施展才华的舞台。必将对新疆经济发展乃至西部振兴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