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与爱的论文
周简历
1945 7月25日出生于上海。
1950就读于上海紫金小学。
1956在上海成都中学读初中。
1959在上海上海中学读高中。
1962,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北京大学毕业,在湖南军农场工作一年半,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任县委宣传部理论主任、县委党校教师。
65438-0978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
198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毕业,此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起初,他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65438-0984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8被聘为副研究员。
1994被聘为研究员。
周出版年表:
1986:《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世纪之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翻译:《论辩证法的叙事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诗人与哲学家》(主编、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翻译:《谢琳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书:悲情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人与永恒》(增补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生只有一个,四川大学出版社。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世纪之交,台湾省林宇工作室。
只有一次生命,台湾省林宇工作室。
1993译: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的源头,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4:我活着的今天,安徽文艺出版社。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书:粉丝的启蒙,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传统与德法传统的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守望远方——周散文集》,东方出版社。
《周文集》(第1-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牛牛:《一个父亲的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游荡在生命的开放空间,湖南文艺出版社。
了解世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华凌出版社。
1997书:《当代散文大师精品文库?周卷,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散文集》(上、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精神之乡,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精神之乡,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牛牛:一个父亲的笔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周哲学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他们的朝圣之旅:周的两篇散文》东方出版社。
《生活圆桌》(编辑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小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人生哲学思想汇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牛牛:《一个父亲的笔记》(插图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与永恒,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生活圆桌》(编辑合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悲剧的诞生,台湾省城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书:宁静的立场——周散文的生命感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与孤独:周散文中的情感体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朝圣的心——周散文的灵魂守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的理由——周《散文趣味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一种存在——周《散文创作有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用之学——周《散文哲学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街上的自言自语——周人生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由文体》(与崔健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享受生活,浙江文艺出版社。
周《文集》第6卷,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悲剧的诞生》(插图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札记,海南出版社。
宁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
《爱情不浪漫》,海南出版社。
《知识时代》,海南出版社。
《风中纸屑》,海南出版社。
牛牛:一个父亲的笔记,台湾省上游出版社。
疯癫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书:《守望远方》(修订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牛牛(日文翻译),日本PHP出版社。
2004年书:《每一条朝圣之路》,北岳文艺出版社。
《周文选》,海南出版社。
时间与气质——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心目中的自传,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年:《周文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亮灯--我的女儿妞妞,台湾省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周哲学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
《哲学家生活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周:我希望能再次踏上这条精神之路。
7月9日,参加了去年体验之旅和今年戈壁挑战赛的学者和商学院学生重聚,重温那个风雨飘摇的日子。在活动现场,我们见到了著名学者周先生,并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根据今年参加戈壁挑战赛选手的笔记,这条路沿途的地形基本都是沙漠戈壁盐碱地,长满了骆驼刺,经常被草兵和水蛭骚扰。可以说环境略显艰难。那么是什么激励你坚持全程呢?
周:首先,我不认为这有多难。虽然一路走了四天有点累,但我觉得完成它并不需要很大的毅力。我还是有能力的。说到动力,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对我来说,对我自己来说,这种经历比较少见。走在戈壁本身就很吸引人,而且这是玄奘走过的路,一定有文化含量。
你曾经说过,最优秀的人都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质,那么玄奘大师是否也有这样的特质呢?
周:不管怎么说,玄奘具有最优秀的人的品质。他有毅力和专注力,做好工作的勇气和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且,他一丝不苟,一丝不苟。他翻译了很多经文和作品,很多人都做不到。
在你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叫《忘记玄奘是可耻的》。有网友说我不信佛。玄奘拯救了印度文明,无论是被遗忘还是被理解,玄奘对我都没有意义,也不可耻。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周:也有网友问我“忘记玄奘是可耻的”这个话题,觉得这个词太刺耳了。我是故意用的,就是想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在亚洲很多地方,包括日本、印度,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印度,都说玄奘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相信这一点。包括吉尔吉斯斯坦,我在舒云的书里看到她去吉尔吉斯斯坦走玄奘之路,想让当地人知道她的目的,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告诉他们。这时,小旅馆的老板娘拿出一张吉尔吉斯斯坦地图,上面有玄奘的拓本,说这是我们的英雄。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人不知道玄奘,或者只知道唐僧,电视里的唐僧。我觉得这很可悲。电视里的唐僧和吴承恩笔下的唐僧还是有区别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有趣的图像。只知道这样一个娱乐性的形象,而不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要谈谈这个。玄奘不仅是一个佛教徒,在佛教中也有很大的意义,虽然他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我把他定位为伟大的信徒,伟大的学者,学术贡献非常大。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特别需要的。其实我们是缺乏这种精神的,但是我们当中有一些伟人是有这种精神的,比如玄奘。这是一种严肃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所缺乏的。玄奘这样的伟人都有,但是我们忘记了,没有发扬光大,是可耻的。
你去年参加了一个“重走玄奘之路”的活动,是什么吸引你重走玄奘之路?
周:毕竟他去年走的“玄奘之路”是很小的一段,只是玄奘离开中国大陆的一小段。这多半是一种行走的感觉,但玄奘走了一条很长的路,他的目的是去印度取经。如果我只拍了这么短的一段,那我的感觉会很遗憾。我想完全走这条西行的路。而且,走这条路,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路,也是我们的心路!
周出生于1945年7月。1968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78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悲伤的激情》、《只有一次生命》、《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他的翻译包括《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和《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他的散文擅长以文学的形式谈论哲学,比如生命、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的意义等等。他真诚地探讨现代人精神生活中常见的困惑,重视观察灵魂的历程和苦难,将哲学融入自然界,深入浅出地进行阐释,在民间看到更多的道理和利益。
《白兔与月亮》解读(周·)
这则寓言旨在说明对待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我们就不能持有占有的态度。
当初大白兔之所以是赏月专家,是因为她和月亮之间没有任何功利关系,所以“月亮充满魅力”。此时,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但是在众神之王宣布月亮属于她之后,她和月亮的关系就完全变了,变成了功利关系。在这段感情的支配下,她的心态从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防止她的财产受到侵犯和损坏上。她怎么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有一种认识认为,审美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美感是一种没有趣味的愉悦。还有人用博弈论和距离理论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博弈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说法都包含了没有利益的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源于道家,也强调一种“游于物外”的超然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总是算计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中,而有些人却超然旷达,真正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两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个寓言不仅仅是在阐释美感的本质,更是在倡导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王子遇险解说(周·)
这个寓言是带着感情写的。写作的时候,我自己也在遭受一场灾难。当时我有一个女儿,出生后不久就被确诊为绝症,注定要死。我确实听到别人感叹,说这样的灾难要是落在他们身上,他们受不了。我回想起,当我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这个寓言的想法就产生了。
寓言中,别人为我的灾难叹息是事实,完全来自生活。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灾难的叹息,别人对我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种叹息的普遍性和不合理性。
在这个世界上,灾难每天都在发生。但是,通常情况下,当灾难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想象如果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该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你必须承受,而且往往你能承受。王子说的是一个道理:“人类所有的灾难,无论落在谁的身上,都必须忍受,都是可以忍受的。”为什么?因为最起码,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面对灾难,不让自己被它击倒。
所以,这个寓言讲的是如何看待苦难。原因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心存侥幸,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而要对自己的苦难有心理准备;第二,苦难一旦发生,就要勇敢面对,有尊严的承受。
我曾经写过下面这段话,可以作为理解这个寓言的参考:“定理1:人注定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苦难。定理2由此导出:因此,世界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出版社:我最近四年的散文集《善良、丰富、高尚》将于6月出版。以下是本书的序言。
命令
这本书包含了我从2002年8月到2006年6月5438+2月写的文章。这是我继《看远方》、《各自进香》、《静静》之后的第四部散文集。我从来没有生产过。前三次聚会间隔三年左右,这次四年多。四年多的写作都堆在这里了,内容好像很杂,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看。
这四年包括我的一个本命年,是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上班,人事干部没让我填什么表格,也没让我办什么手续,就给了我一张崭新的退休证。我欣赏这种不同寻常的效率。我也很感谢我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气,避免了吃瓜子、客套的例行告别会。总之,我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退役了。人们常说,像我这样的学者精力充沛,不应该这么早退休。他们真的不了解国情。其实在现行体制下,我这种人对学术机构里的正式规则和潜规则不感兴趣,也一无所知,单位里也没我什么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已经退休了。另一方面,既然我一如既往的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从来没有退过。在我最近的生活中,退休真的对我影响最小。
但是,出生年份就是出生年份,这让我这个没上过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场官司。其中一个,我是原告,胜诉了,但是被告躲了,无法执行,没有尝到胜诉的喜悦。另外两个,我当被告的时候,也赢了。人们坚持并呼吁。最后我赢了,但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情,没有尝到胜利的喜悦。打官司又贵又累,一点幸福感都没有。它只是落在我身上,我必须承受。据说这是做名人的代价。收获自然是有的。一般来说,诉讼分别涉及打击假书和捍卫言论自由,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从小就接触到以前不认识的人和事,学到了很多,比如和不同品行的律师打交道,感触很多。本来打算写一个本命年的编年史,但是事情有变。现在我只是把一些材料放在这本书里,留下简单的记录。
读者会发现,这本书里批判社会现实的文字比以前多了。一部分原因是新京报让我为时事评论版写专栏,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时事”,而书中的这类文章基本都是为此而写。当然,前提是我有话要说,尤其是对今天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因为我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听过太多奇怪的情况,所以喊出了自己的一些怨念。但是,我自己对这些话并不满意,也不认为它们能起到多大的消弊作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依然是默默阅读大师们的书籍,在他们的指导下深入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从精神层面关注当今的现实。这绝不是自私的,因为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
通过阅读经典,我一直生活在伟大的人类心灵构建的世界里。这些伟大的心灵让我坚信,人类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尚的。我不能原谅今天的教育界和学术界,这应该是传承这些精神品质的主要使命,现在却不把它们当回事。然而,无论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胸怀的例子,我都重拾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诗所说,“人民的榜样教会我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他所说的“人类的榜样”是指具有善良和高尚品质的人。这种人的存在证明了人类是神圣的。在当今时代,有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已经不能指望他们了。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良的种子在广大人民的心中得到培育和繁殖。这是希望所在。
这本书的标题本来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把它作为书的总标题,因为这六个字是我多年来思考的总结,表达了这本书出版时我最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