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用文艺思想理论评论八部样板戏?

文学思潮

(一)文学思想的含义

文学思潮是一定时空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倾向。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有关,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走向,同时也会影响和规范这个时代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创作是作家建构特定的语言系统形成文本,塑造艺术形象,创造艺术境界,从而反映和表达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一种以个体为基础的精神创造活动。但是,任何作家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他的心理和精神、思想和理想都不得不与制约创作主体条件的社会关系相关,与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哲学思想相关。因此,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即使是与当前现实主流有相当距离的作家,在创作中也总会刻上他那个时代的痕迹。因此,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创作的作家,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社会意识、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例如,五四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是追求新文化,特别是高举个性解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个时空的作家在创作理念和实践中表现出对科学和民主的向往,对束缚个性实现的旧文化和传统进行批判和抗议。同时,社会、政治、道德、哲学的新思想、新趋势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酝酿和产生新的文学趣味,形成群体的艺术理想和要求。这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作家新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和刺激作用。比如五四时期,用白话文这种自由的形式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个性解放和人生苦难的关注,被普遍接受和实践。因此,文学创作当然是个体的精神创造活动,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大放异彩。但由于他们处于同一个时空,受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学条件的影响,在创作观念和具体创作上会形成一定的追求和倾向。如果这些他们认同的社会意识、文学观念、审美理想被凸显出来,成为更普遍、更自觉的思潮,那么文学思潮就会产生。因此,

文学思潮是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流行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同一趋势和潮流。

(一)文学思潮的出现

如上所述,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社会思潮密切相关。

文学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发展的,文学思想和思潮作为一个思想领域,自然会受到时代诸多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大繁荣,都与当时社会思想的大变革分不开。胡适曾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不无道理。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内,与哲学、道德、宗教、伦理等构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相关。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一定文化历史语境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文化史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欧的文艺复兴是在封建制度开始衰落,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时候产生的。它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各个领域弘扬人文主义。它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以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个性自由,要求人的解放。这一时期的文学使神性在现实面前世俗化,使人在现实中世俗化。博卡里的小说肯定人性,嘲笑人欲的禁忌。意大利文化历史学家弗朗切斯科·德·桑蒂斯(1817-1883)评价薄伽丘的小说“是一部新喜剧”;但它不是上帝的喜剧,而是世界的喜剧。穿斗篷的但丁消失了。中世纪和它的幻影、传说、秘密的宗教仪式和恐怖,带着它的阴影和模糊的纹路,被逐出了艺术的殿堂,布加丘带着巨大的噪音进入了这个大厅,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吸引整个意大利。"(1)莎士比亚的作品赞美爱情、自由和正直,揭示人性的伟大和渺小,崇高和卑微。

①桑柯迪斯:《意大利文学史》,第1卷,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1963版,第419页。转引自钱中文《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第232页。这里的“布加丘”就是本书中所谓的“薄伽丘”。

坏、善、恶,着重描写人及其人格发展。这些作家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受到了文艺复兴这一巨大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反对封建束缚和封建礼教。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孔孟。他们在道德、哲学等领域倡导创新精神,要求个性解放,而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文学领域,作家受到科学和民主精神的鼓舞,改变过去旧的文学观念,在新的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创作。鲁迅(188-1936)在《论文化偏差》中提出了“培养个性,扩大精神”的主张,并在《灯下随笔》中说:“其实中国人从来没有赢得过‘人’的代价,至多是奴隶而已”,“中国所谓的文明人,其实只是为了富人而已。所谓中国,其实只是一个厨房来安排这场人肉宴。”去“扫荡这个食人族,拆掉这个宴会,毁掉这个厨房。”在小说创作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祥林嫂、子君等人物形象。,对比郭沫若(1892 ~ 1978)。郁达夫(1896-1945)、叶圣陶(1894-1988)、冰心(1901-

1999)、丁玲(1994-1986)等作家的作品汇成一股文学思潮,成为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大多以农民、市民和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尊重人,重视人的个性,探讨人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和社会问题,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和中国的文化历史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其次,文学思潮的产生,往往是文学自身演变变化的结果。

除了外部的历史文化影响,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内在原因;而且,外部的历史文化因素如果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必须通过文学自身内部要素的调整和变化来实现和体现。明代袁宏道(1568-1610)在《雪涛阁序》中谈到文学思想和文体的变化,这是一代代文学家对前人修正和扬弃的结果。他认为六朝诗歌的特点是“骄美”、“太轻太薄”。它已经很有钱了,也正是因为有钱,它才自大。所以,唐朝继续兴盛的人,要用亲情来纠正。它已经是真实的了,它由现实而生。是中唐的延续,以奇为正。“以唐诗为例,这些词非常概括地说明了文学思想和风格在曲折中的演变。当然,袁宏道的解释侧重于文学内部艺术因素的调整。同时也可以很自然地指出外部文化历史条件的作用,比如盛唐时期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

再次,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学各个分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的时代,一种文学思潮在一个大学传统中的移植,也可以成为另一种文学传统中思潮的成因。

文学思潮在近代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对应的是各种文化传统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歌德6月31,1827说:“我越来越相信诗歌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欢四处看看外国籍的情况,也劝大家也这样。民族文学在现代不是什么大事,世界文学的时代也快到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贡献,使它早日到来。”(1)歌德的《世界文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 * *生产党宣言》中,更明确地阐述了:“资产阶级,因为它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世界各国的生产和消费,过去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被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依存所取代。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都成了大众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越来越不可能了。于是多种民族和地方文学形成了一个世界文学。”所谓“世界文学”是指在现代经济、文化中。

本文在全球化和发展全球化的基础上,总结和界定了各种文学传统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世界性格局的情况。在这个“世界文学”的时代,一个地方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是不同地方文学思潮地域移植的结果。在欧洲,起源于一国一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各种现代主义思想和思潮,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中。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文学思想移植的典型范例。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短短65,438+00年在西方流行了20年的各种文学思潮,在此时此地不断重演。郑(1895-1979)曾说:“在短短十年间,中国文学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西欧二百年的历史在这里迅速地重演了。”“两个世纪以来所有经过西欧的文学思潮,都是在中国匆忙而无序地出现的。

①《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第113页。

走吧。”①不用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在西方20世纪初成为潮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能以其各种各样的文学观念、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创作手法在中国找到热心的学习者和宣传者,如精神分析小说的施蛰存(1905-)、李金发(65438)。他们都是颇有成就的典范,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文学思潮的特征

文学思潮是盛行于一定时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同一走向和趋势。这种* * *相同的趋势,倾向首先表现在* * *相同或相似的文学观念上。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对主客体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作品与现实各种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念。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流行于18世纪至19世纪,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同一思潮是理想主义。根据自己的意愿,侧重于主观理想的表达和主观情感的表达。雨果认为:“人心是艺术之本,正如大地是自然之本。”(2)乔治·桑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有欲望也有能力去描述你所目睹的人。.....而我...我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的那样来描绘这个角色。”(3)正是由于对理想状态的向往,他们主观感受的表达往往非常强烈。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浪漫主义作家往往根据生活的应有风格和自己的主观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描绘生活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事物。有些功能甚至提倡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意。乔治·桑曾对福楼拜说:“把你的灵魂从你所写的东西中抽离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态幻想?”隐藏我对自己创造的角色的看法。

①《三部小说概论》,中国新文学系列三部小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版,第2页。

②《雨果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9页。

③引自空白:《19世纪文学主流》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157页。

藏着掖着,让读者对人物的看法扑朔迷离,等于甘于不被理解:这样,读者就得抛弃你,因为他要想听你给他讲的故事,就要看你有没有明确指出这个人强,这个人弱。雨果说,如果文学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一面僵硬的平面镜,那么它只能反映出事物的暗淡、扁平、忠诚但不光彩的形象”,他主张文学应该是“一面浓缩的镜子,它不仅不削弱原有的色彩和光泽,而且还把它们浓缩和凝聚起来,把激光变成光,把光变成火”。在创作中,他试图用强烈的美丑对比来激发读者的感情。《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要么丑陋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要么英俊的外表背后有一颗邪恶的灵魂。这种人为的安排,虽然不完全符合常规,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不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观念上的主要特征是其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的精神要求直面生活,不回避现实,不管现实是美是丑。司汤达曾经有过一个作品看起来像镜子的比喻,但它不同于雨果的比喻。这面镜子只是如实地反映了物体:一路上,不仅能看到蓝天,还能看到路边的泥塘。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创作观念上主张再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我收集了许多事实,并以热情作为一个元素如实地描述了它们。”他声称“法国社会要做历史学家,我只能做它的秘书”。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主张根据客观世界的固有特征和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创作者对于图像表达的态度是客观的。他仔细观察,力求客观再现,不加自己脱离对象的意志,以达到追求真实的目的。持现实的立场

①乔治·沙和福楼拜关于文学争论的书信集,《文学理论译文》第3期,第1958页,第185页..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西方文论选》,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191页。

③参见司汤达:《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版,第49章,第476页。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导论》,文学理论翻译系列,第2期,第128页..

有正义文学观念的作家,往往会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事件和人物的文化历史场景。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就是这样。他阅读了无数的历史著作和资料,并亲自视察了战场遗迹。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再现生活,甚至让作家的思想在它面前退却。比如巴尔扎克,他甚至在创作中违背了自己的阶级同情心和政治偏见,写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当然,这种对真实、客观的要求并不意味着作家的头脑和作品中不需要理想和爱恨情仇,而是这些主观的理想和感情并不像浪漫主义那样直接表达和强烈流露,而是隐藏在作品真实具体的描写中,通过叙事过程自然展现出来。就像福楼拜说的“一个艺术家不应该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就像上帝不应该出现在自然界中一样。”①

通过以上对法国浪漫主义和法国现实主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学思潮的特征明显地表现在其* * *相同或相似的文学观念上。

其次,文学思潮要求在作家和作品数量上具有相当的规模,表现出群体性的特征。

在一定的时空里,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异,人们在观念的引导和影响下,在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定的倾向和追求,尤其是在审美领域。这种趋势是由一定数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构成的。一个作家和他的创作可能影响很大,甚至代表了某个时代,但没有相当数量的观念和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和创作,严格来说不能称为文学思潮。纵观文学史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想都是由一批作家及其创作组成的。比如19世纪,法国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俄国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英国有狄更斯、萨克雷等等。他们的作品有《红与黑》、《老高漫》、《欧热妮·葛朗台》、《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复活》、《罗婷》、《父与子》、《小官吏》等。

①《加贝尔致乔紧桑》,《西方文论选》,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210页。

《官员之死》、《凡卡》、《双城记》等现实主义作品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正是这些作家和作品,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又如20世纪前苏联出现的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自觉旗帜的文学思潮。虽然对它的定义和评价有不同的看法,但这股文学思潮中确实有不少作家和作品。比如高尔基和他的母亲法德夫(1901-1956)和他的年轻警卫员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苏伊拉西莫维奇(1936)。肖洛霍夫(M . A . Scholokhov,1905-1984)和他的处女地西蒙诺夫(191-1979)和他的日夜福马诺夫(65438)。这些作家和作品确实构成了苏联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文学思潮是一个起源于西方文学的范畴,所以我们以西方文学为例来说明思潮的演变。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思想和创作的思潮古已有之,古典主义是第一个完全自觉的文学思潮,最早兴起于法国。前苏联的文学理论家博斯皮罗夫曾在《文学原理》中论述过。他认为17世纪的法国作家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达到了高度的创作意识”。“他们不仅仅是创作,更是从总体上思考如何创作,最终实现并形成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些* * *原则。换句话说,在17世纪,法国作家群第一次拟定了某种创作纲领,并以其原则作为自己创作作品时的指导原则。" ①

古典主义是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它适应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结合的历史现实,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理性主义提倡理性,理性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排除了经验的作用。古典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布瓦洛在《诗歌的艺术》中写道:“首先,你必须热爱理性:愿你所有的文章永远只靠理性取胜。

①博斯皮罗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第172页。

获得价值和光明。(1)古典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遵循古代传统,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模仿对象,如博斯皮罗夫论日本的《文学原理》:“他们的一个纲领原则是,为了创作高度艺术化的作品,作家必须遵循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以其古典作品为榜样,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模仿。由于这种有意识的、纲领性的模仿古代风格的意图,第二次文学思潮被命名为‘古典主义’——从此,欧洲先进国家的文学以思潮的形式充分发展起来。”古典作家和文艺复兴作家在模仿和赞美古代传统方面是一样的,只是更注重形式的严谨。他们发展和完善了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所谓“三统一”,并成功地运用到古典戏剧家让·巴普蒂斯特·拉辛(1639-1699)的戏剧创作和表演中。

18年末至19年初,浪漫主义文学取代古典主义文学,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潮流。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对传统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的自觉反叛,是对古典主义的革命。古典主义虽有其历史贡献,但其对理性的强调容易导致人物的概念化和类型化,“三统一”往往成为沉重的形式约束。古典主义的规范和程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和文学形势。此时,浪漫主义带来了文学形式和内容的解放。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既是一个文学范畴,也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民主运动和民族意识与解放运动的文学回应。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乃至个性的解放,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总趋势。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都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很大。康德哲学中关于想象和天才的讨论对疯癫有启发作用。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1762—1814)哲学肯定了主体性和自我,从而提升和激发了浪漫主义者的热情。还有谢林

①布瓦洛《诗歌的艺术》,《西方文论选》,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第290页。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1775—1854)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对美、天才、灵感、悲剧和主体性的关注和探讨,为文学浪漫主义创造了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和他们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给浪漫主义者提供了一个理想天堂的景象。因此,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一词源于中世纪用方言写成的“浪漫传奇”,包括英雄史诗、抒情诗、骑士传奇等。这类文学的奇幻、奇异,可以说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很多浪漫主义作家以此为范本,写出新的传奇作品和抒情诗。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盛行的时代。这时的文学,有的是按照古典主义的原则创作的,有的则像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新爱洛丝》、《一千个遗憾》、歌德的《少年维特》。另一方面,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具有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表现出对情感的重视和对个人自由和解放的赞美。在文学中,“浪漫主义”的概念最早始于席勒(Johan Christo N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他认为,朴素的诗歌是古典诗歌,是对现实尽可能完美的模仿,感伤的诗歌是浪漫的诗歌;它以概念世界为对象,是理想的表现,所以要把现实提升到理想。在那个情感和内心极度动荡的浪漫主义思潮时代,浪漫派内部也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存在着理想取向的差异和不同的创作面貌。比如德国,先有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冯·施莱格尔,17671845,弗里德里希·冯·施勒塞尔,1772-1829),诺瓦利斯(诺瓦利斯,1772-180654)。在法国,有写《基督教的真谛》的夏多勃里昂(1768-1848),还有写《悲惨世界》的雨果。在英国,有湖派诗人,如华兹华斯和骚塞(1774-1843)。然后是拜伦和雪莱。

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取代了浪漫主义,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和尖锐,现实社会中黑暗丑恶的一面日益明显。它粉碎了人们曾经向往的美好乌托邦理想,人们的质疑、厌恶和批判也随之而来。同时,科学的发展直接催生了实证主义哲学,这种哲学主张对对象进行客观的调查和描述,为当时的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和文学铺平了道路。具有民主思想和改良主义要求的作家转向现实主义创作,文学中揭露和批判的色彩与日俱增,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接受。这种不粉饰现实,而是直面现实,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现实主义,一时间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学思潮。

19世纪的现实主义,通过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不像过去的浪漫主义那样流行,所以是完全自觉的。现实主义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现实主义这个词在当时的含义并不明确。“现实主义”最早用于文学是在席勒的名篇《论简单的诗歌和感伤的诗歌》中,但席勒用的更多的是“简单”、“古典”等范畴。1850年,法国小说家尚弗劳里用“现实主义”描述了当时文学的主流;后来,法国画家库尔贝以“现实主义”的名义推广他的艺术。在俄罗斯,类似于席勒对“简单诗”和“感伤诗”的划分,别林斯基论述了“理想诗”和“现实主义诗”的特征。但无论是在法国、德国还是俄罗斯,“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概念一直不是很流行,是恩格斯明确阐述并高度重视的。他在给马·哈克纳斯的信中,确立了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典范作家的地位,并提出:“在我看来,现实主义不仅意味着细节的真实,而且意味着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真实再现。”(1)此后,高尔基在《与苏联青年作家和文学的谈话》中肯定了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最重要、最壮丽的文学思潮,并进一步将这一文学思潮命名为“批判现实主义”。

正是由于现实主义在其产生过程中的上述特点,从一开始就与浪漫主义有着各种复杂的关系。两者在创作的基本态度上有明显的差异,但传承的一面也很明显。司汤达是19世纪早期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在拉辛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

①恩格斯:致马·哈肯纳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62页。

“浪漫主义”的名称讨论现实主义;巴尔扎克曾被归为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确实受到了沃尔特·司各特(1771-1832)的影响。现实主义小说重视现实的社会风俗,比如巴尔扎克主张把《人间喜剧》作为一部社会风俗史,这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

法国作家如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和俄国的尼古拉·果戈理的作品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阶段。这些作家抱着人道主义的理想,执着于改良主义的宗旨,展示和揭露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和丑恶。比如巴尔扎克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金钱的血腥和邪恶,它吞噬亲情,腐蚀年轻纯洁的心灵;狄更斯表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痛苦,并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们塑造了大量资产阶级和封建主的典型形象:工厂主、高利贷者、吝啬鬼、伪君子等。葛朗台和乞丐是众所周知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的第二阶段开始。俄罗斯产生了I.A .贡查洛夫(1812-1891)、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作家。此时的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西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自然主义倾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通过女主人公的人生悲剧真实地展现了包法利夫人的整个生活环境,是对当代现实生活的严厉批判。托尔斯泰也通过安娜·卡列宁展示了他对俄国社会的理解和态度,而他在腹部作品中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作家的作品在表现社会、人生理想和艺术创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恩格斯曾作过深刻的评价:“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可以打破流行的关于这些关系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现存事物永恒存在的怀疑……”(1)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继续发展,逐渐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逐渐过渡到自然主义。这个理论是以左拉为基础的。

①恩格斯:敏化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54页。

心理学家和实践者的文学运动拒绝了浪漫主义在创作中的夸张和想象。对情感的强调扬弃了现实主义的典型创作方法,追求纯粹的客观描写。

我希望这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