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动力从何而来?
创新思维的动力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驱动力,能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做出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种科学实验技能。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用新的视角看待老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培根也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你会以一个问题结束,如果你从一个间接的话题开始,你会以肯定结束。”巴尔扎克说:“毫无疑问,所有科学的钥匙都是一个问号。”许多心理学家甚至认为,许多重要的科学进步和发明与其说是问题解决者的贡献,不如说是问题寻求者的贡献。比如2000多年前,大诗人屈原面对天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天问”。他问天地,问人伦,问沧桑,问四季变化。这些问题后来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考研思考的课题,唐代的柳宗元专门作了一篇文章《天对》来回答。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比当年的柳宗元更准确地回答屈原的问题,但田文留下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
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也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的23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他们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个科学分支能够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了活力,问题的缺乏就表明独立发展的衰落或中止。”
所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亚里士多德曾说:“思考始于怀疑和惊奇。”有问题才会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我们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问,从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战略2
绝大多数创新解决方案可以用以下五种策略来制定:
1.迁移策略:借用别人好的思路和方法,结合自己原有的资源,形成新的思路。
活字印刷最初是在中国古代发明的。但由于汉字数量庞大,这种印刷方式无法大规模投入使用,导致活字印刷技术未能在当时的中国开花结果。
但是在欧洲,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语言最多是26个字母,这让活字印刷技术如鱼得水,而且推广普及的速度非常快,盛开了一朵非常鲜艳的创新之花。这就是杂交的效果。可以说所有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杂交。
2.添加策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现有的单一产品元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产品。
20世纪70年代初,X射线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已成熟。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豪斯菲尔德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CT扫描仪。
3.减法策略:从产品中去掉一个元素,让剩下的元素成为新产品。但请想一想,被删除的部分应该是产品必不可少的部分,却不是最核心、最无关紧要的功能,这样减法策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比如有线耳机的线去掉,就会有无线耳机;将博客文章从不限字数减少到140字,就有微博了;摩托罗拉拆下了手机的键盘,出现了一部没有键盘的手机。
4.倍增策略:复制产品的某一部分,然后重新整合到产品中。
宝洁在一瓶空气清新剂里放两个不同味道的香水盒,在一个瓶子里放除臭剂和清新剂,这样可以交替使用,其销量几乎是其他空气清新剂的两倍。类似的例子还有“三通灯泡”、多锋剃须刀等等。
5.分割策略:是指将产品的某一部分分割成多个部分,然后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
盒装牛奶由纸盒、牛奶、不同口味的香料和吸管组成。如果牛奶中的香料与吸管结合,可以用不同的吸管喝巧克力味牛奶、草莓味牛奶、老干妈味牛奶。目前国外商家都是这么做的,人们把这种吸管称为“神奇吸管”。
以前人们只在值机时打印登机牌,后来逐渐将这部分功能分离出来,出现了自助值机;银行的ATM也是出自同样的原理。
创新思维的定义3
有人将其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有机联系,具有新颖概括模式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
还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产生新颖、独到、社会意义明显的思考成果。
还有一种说法:创新思维是指能够解决某一特定需要(目的)的新颖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
不管有多少种说法,创新思维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跃、最活跃、最富有成效的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和发展,知识的增长和发展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创新思维比上面提到的其他思维形式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凡是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创新思维。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创新思维活动,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张家龙认为,创新思维是人们自觉地、积极地将实践性和开创性成果相结合的一种思维。在创新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交织在一起。逻辑思维可以发现新的真理,这已经被无数的科学例子证明了。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也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灵感就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每个人都可以有创新思维,但需要开发。南京金陵思维研究所、罗达大学创新思维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任黄浩森认为,创造力取决于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这三者共同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即人类的智力。
对于任何人来说,创新思维都是可以训练的,区别只在于通过训练达到的有效程度。大学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和训练来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和不训练是非常不同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对创新思维有过精彩的论述。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这些规律没有逻辑之路;这些规律只有在经验的理解基础上,通过直觉才能获得。”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间万物,推动了步伐,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真实因素。”普朗克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每一个假设都是想象力的产物,想象力通过直觉发挥作用。”。麻省理工学院的戈登教授认为:“既然发明不是为了阐明已知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为了发现事物之间未知的关系,那么就需要依靠非推理因素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对创新思维规律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以前的发明创新活动主要依靠自发的直觉和经验,认为做出发明的人是天才或者幸运儿,很神秘。19世纪,由于工业化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发明和创新,发明家的经验逐渐沉淀和交流。1906年,美国专利审查员Prindl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的会议上发表了论文《发明的艺术》,开启了创新思维和方法的研究。此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日益增多。到了50年代,一场创造教育运动形成,风靡欧美。其中总结了上百种创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德国、日本、前苏联和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系统发明方法。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创新思维虽然离不开逻辑思维,也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但它不是从经验材料中逻辑地一步步推导出假设、概念、理论,而是通过形象化、想象、直觉等独特的思维形式,直接跨越式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它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突然超越它。是顿悟,是直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