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永刚事迹的感人报道在哪里?
渤海湾的晨光映出一个攀爬的身影。
2007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来到政治系教学楼,讲授本学年的最后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
学生们早早地在门口等着。面对他们的目光,身患癌症的方永刚走上了讲台,依然是洪钟那样的神清气爽,依然是洪钟那样的响亮。
“今天给你上课,我觉得很开心……”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掌声中。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记得这一幕:教学楼前110级台阶的陡坡,他们的方教授用尽全力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迈步之前,方永刚整理了一下她的军装。山远如黛。他的目光在前方六个鲜红的大字上停留了许久——使命——忠诚——奉献。
信仰——“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每年完成教学任务的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授课1000余次,撰写论文1000余篇...十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以这样的速度回答着他的学生、听众和读者同一个问题:发展和改变中国的路在何方?道路,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这是方永刚的明确回答。
1981年秋,方永刚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录取。四年寒窗,在广泛阅读了东西方哲学和文学,研究了中国几十个朝代的兴亡史之后,他把主要方向放在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洋务运动为什么要救中国于实业而失败?为什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从制度上拯救中国而失败?为什么中国* * *产党能在暗夜中找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在一代又一代中国* * *生产者的创作实践中,改变了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人的命运。
在这些被改变的命运中,方永刚本身就是其中之一。
1963年4月,方永刚出生在辽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有七个孩子。贫穷几乎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
1978 12 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方嘉公认的家庭生日——从此家庭成分负担消失,“包产到户”后全家第一次不用为吃饭发愁;后来,家里40口人中的30多口人陆续搬到了大连。祖祖辈辈生活了十年九旱的村子,成了附近有名的电话村、自来水村,出了一批又一批像方永刚这样的大学生和去韩日打工的年轻人...
他明白这一切变化都是党的好理论好政策带来的。农民之子方永刚朴素的感恩之心,涌入了学者方永刚的理性思考,形成了对党的信任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
一个终身无悔的职业选择从此开启。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方永刚在公交车上听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听到有人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和今天许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一样,方永刚的理论研究和传播生涯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遭受挫折的背景下展开的。他对这些话并不感到惊讶。然而,保持沉默或一笑置之从来都不是方永刚的性格。
方永刚能言善辩,对方也不示弱。旁边的人以为要打架,差点报警。谈国际战略格局,中国的变化,改革开放的特点,还有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方永刚终于说服了对方,他雄辩的口才和执着的精力也震撼了这位来自监狱系统的管理者:这是一个思想坚定的党员,他有强大的号召力!
公交车因为争论错过了站,但争论的双方从此成了朋友。不久,方永刚收到了辽宁监狱警察培训中心的讲座邀请函。十几年过去了,课程并没有停止。
“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方永刚说:“如果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自己都不相信真理,我们怎么能说服别人呢?自己都不感动,怎么感动别人?”
科学信仰是党员生命的长明灯。科学信仰是教师的一大美德;科学信仰是一种力量,可以传递、繁殖、扎根到任何需要的人身上。
2001暑假期间,方永刚应邀到大连市小龙街给老干部和群众讲解“三个代表”理论。一位老干部问:你说的还是我们原来理解的社会主义吗?
“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科学,不仅在于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在于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方永刚回答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伟大的文章,几代* * *生产者在这部巨著中写下了自己的段子,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当他谈到毛泽东家族为中国革命牺牲了5位亲人,并将长子岸田文雄送上朝鲜战场,邓小平的一生“三起三落”,他总是尽力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时,这位老干部泪流满面。
当大家的情绪恢复后,方永刚接着说,“老同志们都在为生命而战。你最关心的是后代能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今天,我们党把‘三个代表’写在旗帜上,确保老一辈开创的事业代代相传!”
…………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方永刚以理论战士特有的敏锐关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最新成果。他告诉同学们,只要立志成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关注前沿不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方永刚的职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65438年到0995年,方永刚的母亲去世,父亲病重,六个兄弟姐妹都陷入了经济困难。方永刚痛恨自己不能给养育他的贫困家庭更多的奖励。无奈之下,他向学院院长申请跳槽。院长与方永刚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他曾四次受到高度重视。没有承诺,没有更多的溢美之词,她只是重复了一个道理:军队建设不能没有优秀的理论人才。这就是方永刚无法拒绝的原因!
“我也想要我的书桌。”方永刚留了下来,获得了当年的教学奖和科研奖,他所在的教研室也获得了先进教研室的称号。《跳槽风波》让方永刚更明白了自己:他离不开军队,离不开这份登高望远的事业!十年后,方永刚成为学院青年教师的楷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提升为教授。
本色——“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的实践中,就会像实践一样常青。”
如果理论家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方永刚愿意成为这座桥上的一块砖。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从千千成千上万人的实践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用,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方永刚应邀来到旅顺口区铁山镇,谈入世对农民的影响。消息口耳相传,很多农民放下农活来上课。
“方教授,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了,不要让它被踢了!”一个农民喊道:“我们种的粮食不好卖,洋粮进来更不好卖!”"
方永刚问:“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小麦会像面包一样脱落吗?”
“我们的小麦品种不好。”
“是的,我们进口小麦,主要是优质专用小麦。你放心,国家时刻注意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我们农民也要科技种田,改良品种,才不会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中吃亏……”
台下议论纷纷,人若有所思。报告结束后,一个农民问他:“你一个教授,怎么知道做面包的时候小麦不会掉下来?”
一位老人坚持要见方永刚:“孩子,那些道理怎么都变成我们农民的白话了?”方永刚没想到,这个80岁的老人躺在担架上,听了他一上午的讲座!
方永刚泪流满面:“爷爷,我是农村出生的,我也是农民的孩子!”
社会越是多元化,人们越是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不仅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偏远的农村也是如此。
他忘不了,在守卫祖国北大门的漠河边防连,他讲完了函授辅导的内容,战士们让他讲国际形势、中国内外政策、军队改革发展。他们拿出自己酿的酒,端上温室里种的蔬菜,让教授再远离几天;
他忘不了,在长山炮台岛上,干部战士的课上完了,家属带着孩子来了还得听他的。直到晚上十一点半,他才上完他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节课;
他忘不了这些年在大连一些单位讲课时,会场座位不够,就有人从家里带凳子坐在过道上听。在这座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聚焦最新理论的“大连论坛”已举办50多期,市、县(区)、乡三级宣传活动蓬勃开展...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退休老人...面对课堂上来自各界的听众和基层群众,方永刚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渴求和当代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他立志做一名平民教授,让理论以更直接、更有同理心的方式还原到人民生活中。
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成了跌宕起伏之间的评书。高度抽象的理论问题被方永刚小心翼翼地编织到闲聊的对话中,这些都是人们最关心、最贴近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
向社区居民说起“和”,方永刚用了一个拼游戏作为开场白:“和”——左边是“和”,右边是“口”,即人人有饭吃;和声——左边是颜,右边是君,意思是人人都会说话。和谐社会意味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和高度的政治民主。大家都说,这么好的生活谁不想过啊!”谈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方永刚引用了田间地头的两句话——“走路不淋湿,有钱娶大妈”,道出了农民对致富带头人的希望。
谈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他追溯到小岗村那份盖着红手印的“生死契约”;谈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痛苦地吸取了非典的教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详细阐述了“三农”问题的来龙去脉...
“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的实践中,就会像实践一样常青。”方永刚坚信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和传播永无止境!
目睹了科学理论的巨大推动作用的方永刚,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播,使科学理论能够被人们所掌握和应用。如今,他在讲座中常说的“和睦相处,携手共建家园”,已经成为大连几个社区的口号;在他“科学发展要找准定位”的观点启发下,新经济组织聚集的人民路街道成立了经济服务中心,推出了六项“服务承诺”;听了他“以人为本”的讲座,辽宁监狱系统开设了干警心理保健课;大连双岛湾街道泰山西村的农民听了他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后,对改种樱桃更有信心了...
当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时,方永刚开心地笑了。
激情——“永远保持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阳光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方永刚深深地爱上了三尺跳台。
他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不可推卸的使命。我的使命是为我的学生和听众上好每一堂课。政治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他还是辽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国际后勤部客座教授和大连讲师团成员...讲课的任务很重,但他乐在其中。每次讲课前,方永刚都提出三个要求:准备一杯开水——润润嗓子,一条干毛巾——擦擦汗,告诉他听众的年龄、文化、职业构成——以便思考用什么语言。
2002年初,方永刚应邀到位于齐齐哈尔的沈阳军区后勤部某部作报告。从下午一直到晚饭时间,官兵们还是听不够。在大家的要求下,晚饭后,方永刚继续谈了两个小时...
“歌手归来再唱”,国际后勤部政治部一位领导说。“有谁见过政治理论课老师回现场的?方永刚能行!”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方永刚的热情也从未减弱。
1997年5月,方永刚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后脑勺的主要神经完全断裂,只有韭菜的宽度。
在108天里,方永刚的生命被绑在他的头上钻了两个洞,他的头被牵引固定。他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直直地盯着头顶的天花板,但幸运的是,他的记忆一秒钟也没有丧失。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海洋权益斗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中国海军应该扮演什么样的新角色?方永刚和他的同事王宇飞同意从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他刚拿到提纲,方永刚就出了车祸。王宇飞很着急。这个科研怎么搞?方永刚说:“没问题!”
思绪如泉涌,方永刚一边口述一边修改;需要查资料的时候,用手把书提起来看。刚开始抱几分钟胳膊就酸酸软软的,但是一次就抱了两三个小时。“近代亚太战略格局的演变催生了中国海军,中国海军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亚太战略格局……”3个月后,30万字的《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发布时,医生曾断言自己的身体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完全康复...
人们喜欢他的坦率,他的简单,以及他讲课的“能量”。
在每堂课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方永刚就能融入到场景中,甚至不用注意麦克风是否开着。曾经有人提醒他要小声说话,但是当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所有能量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他却无法意识到是否应该控制。
2006年7月,方永刚在本溪讲课时,有人问:如果社会主义要消除两极分化,为什么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还是那么大?
沉思片刻,方永刚打了个比方:“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有些人需要先富起来,才能像火车头一样跑掉。我们的火车太长了。到现在,最后一节车厢可能刚刚出站,但是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重要的是我们的轨道已经铺好了!”然后,他用自己在南方农村的经历鼓励农民走出去,打开眼界,鼓励他们发展经济作物。两个小时的课,既讲了理解问题的方法,又讲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这位“来自大城市的教授”赢得了“不回避问题”的赞誉。
经过十多年的传播真理,方永刚逐渐出名了。从学院的毕业生队伍到附近的社区,都有自称“岗四”的方永刚粉丝。在大连,他的课已经排到了2007年底。中山街、人民路、桂林路的居民一听说有课,就问:“是海军里那个戴大帽子的教授吗?”
熟悉方永刚的人都知道,一节课下来,他经常汗流浃背。有一年夏天在旅顺上完课,浑身湿漉漉的,都不好意思站起来。后来只要出去讲课,都要带换洗的衣服。
绰号“方大炮”的总是在见到他之前听到他的声音。他的岳父也是大学教授,给他起了另一个外号:“永刚广播站”——只要女婿来了,当天的国内外新闻马上就在他耳边响起。
在妻子眼里,工作中的丈夫有点“疯疯癫癫”。我一写完文章就大声朗读,没有人看。他说,一个问题不理解,吃饭就没意思,过道也没意思。半夜一两点后睡觉是常有的事。时间长了,敲键盘的声音就成了妻子的摇篮曲。每次有新文章发表,方永刚都会像个孩子一样一路跳着口哨回家,然后喝一杯庆祝。
在同事眼里,经常说“没有经过深入研究的男人不是男人”的方永刚有点“疯狂”。自上世纪80年代末参与编写《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一书以来,他就喜欢上了大问题、硬话题。2006年夏天,方永刚与教研室主任徐明山合著了《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成为全军较早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材。就在方永刚生病入院之前,他们宣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
经常有人问,你的激情从何而来?
方永刚说激情源于爱。他不仅“了解”自己的职业,而且“喜欢它,享受它”。他就像一把火,烧起来就灭不了。
约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时间限制。”
从2006年春天开始,惠发现丈夫每天下班后都特别累。问怎么回事,方永刚满不在乎:“我讲课好兴奋,一兴奋就出汗,说明我新陈代谢好!”
有几次,方永刚以为是肠胃炎,于是他给自己找了些药。徐明山劝他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但他总是抽不出时间...
这确实是非常忙碌的一年:除了常规教学和校外汇报,方永刚还承担了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在暑假期间编写了一本科学发展观的教材。2006年6月5438+10月,方永刚赴京参加在国防大学举办的首届军事政治理论骨干研讨班。机会难得,自然倍加珍惜。毕业典礼上,他当选为学员代表,谈理论工作和部队理论队伍建设。
然而,在写这篇演讲稿的时候,方永刚的病又爆发了。凌晨两点一写完就挂了输液瓶,连试讲都被别人代替了。在几天的输液休息时间里,不甘寂寞的方永刚与他人合作,写下了一篇数万字的《论长征精神的时间价值》...
2006年6月165438+10月17日,方永刚走上了手术台。
病情比预期的更严重。这位外科医生是从大连请来的最好的外科医生。做了20多年手术,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病例。“肠子这么多洞,怎么还能坚持工作?”往事历历在目。妻子心如刀绞,丈夫在透支生命!
“这几年是我精力最充沛、最活跃的时候,刚从北京带回几个课题。”他说:“我没有理由抑郁!”"
事实上,方永刚几乎一天都没有停止思考。
当我手术后醒来时,我没有所有的麻醉力量。方永刚列了一个单子,让妻子回家找一本书,准备给研究生做开题辅导。人们还在重症监护室,所以方永刚把他指导的三个研究生都叫来上课。
肖小平是方永刚第一个研究生。“看我导师的精神!”肖小平说,要不是那件病号服,他根本看不出来自己得了癌症!同学们忍无可忍,他老婆几次试图打断。方永刚生气了:
“你不要动摇军心!我肚子有问题,但脑子没问题,嘴巴也没问题!”他转向学生们说:“不要被你嫂子打扰。来,我们继续上课。”
严比任何人都清楚。对于刚做完手术的丈夫来说,每次说话都要费多大的力气——人走后,方永刚常常一言不发地捂着肚子,浓浓的汗水抹了一层,很快又倒出一层。
有人劝他:“休息一下,别干了。”方永刚仍然说:“不,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
方永刚把制服带进病房。医生发现了这个秘密,问他:“你是不是要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溜出去讲课?”
他嘿嘿笑着。在他心中,放不下那些因为生病而一再延期的课程,放不下那么多期待听他讲课的听众。2007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第二次化疗后的方永刚如期登上讲台,给学员们讲“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站在讲台上的方教授,就算什么都不说,也是履行使命的最好例证!”学生们说。7天后,生病的方永刚又一次兑现承诺,去大连地税局做了一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那节课,用了五包纸巾擦汗...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时间限制!”方永刚说,如果有一天生命的钟声停止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我的岗位上,让我有限的生命为天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白色病房里,方永刚倾听着春天的声音。他说那是鸽子在窗棂上拍打翅膀的声音,是风悄悄吹动柳芽的声音。
方永刚的传教之旅今年春天再次起航-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会走出病床,走出病房;
我和summer有个约会。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我将和全军的同志们一起庆祝人民军队80华诞。
我和秋天有个约会。枫叶红了,我就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和温特有个约会。当下雪的时候,我将再次走上我心爱的讲台..."
我的思想是广阔的,我认同山高水长——像四季的无尽变换,像理论的无尽创新。这是方永刚一生的约。(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