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是什么意思?请给我一些建议。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叫智慧,有的叫无奈。“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准确内涵是什么?本文战战兢兢地对此进行了探讨。“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每次内涵不同,但结果相同,道路相同。《老子》中的“无”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否定副词,即没有的意思;一个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除了胡作非为什么都不干。《老子》第一章“无物为天地之始”,说明老子把“无物”作为天地和道的原初形象,下面还有“无物常在,故欲观其奇”。“无为”二字在《老子》中有其本来的内涵,所以“无为”的彻底解决要以道为本,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轻举妄动。《老子》中“无为”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章,“无为而为,言而不为,是圣人之教”。这个“无为”是第一次出现,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无为就是按道而行,绝不是无为。为什么可以说是不作为?老子的“无为”命题本质上是有为的,按道是有为的。所以,“无为”不是被动和无奈,而是基于更高的思想智慧。老子思想的精髓不是出世,而是入世。不然他为什么留下五千个道理来讲道德?《老子》中“无为”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三章,“无为即无治”。这句话里有两个“没事”字。第一个词是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词是否定副词,表示不可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按照道和自然规律办事,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治理的。无为的思想体系是与自然规律和自律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老子》中“无为”的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三十八章“无为而思”,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什么也不做,也无意去做,“取”就是用。没有思考,他们什么也不做,也没有意图。老子首次提出“无为而思”的观点,阐述无为以道为本,没有人为的企图,显示了道的客观性。皇帝统治世界,经常为人民做好事。其实只是为了让人民歌颂,被人民爱戴。是利用的需求,是交易的方式,不是真正的美德。只有“无为而思”才是德,才是天。正所谓“天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思”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老子》中“无为”的第四次出现是在第四十三章,“君益知无为。教而不言,是无为之利,天下所望也。”水和空气都是最柔软的东西,但它们可以通过石头运输东西,可以融化铁,侵蚀金。这就是“无为之利”。老子用无为之利来说明柔能胜刚,守柔为胜之道。《老子》中“无为”的第五次出现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安:“所谓无为,非为先;所谓实干家,因为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你什么都不做,老百姓就自以为是,有自己的事业,所以都要做。不作为的人会说原因,不作为的人会说结果。”老子再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为”的因果关系,指出“无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老子》中“无为”的第六次出现是在第五十七章,“吾无为而民自性,吾静而民自性,吾无为而民富,吾无欲而民简”。这种“无为、清静、无为、无欲”才是“无为”的根本。《老子》中“无为”的第七次出现是在第六十三章,“无为,无为,无味”。古人注:无为而生,无声而教,淡定而尝,待极而好。故圣人不轻举妄动,常为无为;不惹事,却总是无所事事;不要沉溺于味道,而往往尝起来无味。第三章“无为而治”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虽然“无为”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但“无为”思想贯穿始终,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无为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邦平天下建立汉朝,以“无为”的思想统治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从而治愈了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带来的创伤,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采用汉高祖的策略,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中国第一个封建社会繁荣起来。源于老子“无为”思想的崇尚简单朴素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观,中国的书画也无不遵循。中国的书画强调简洁,强调写意但不强调写实,往往把白的算作黑的,没有画的一切都成了妙处。只有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才能领略中国书画之美。改革开放后,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客观上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我们按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政府逐步退出经济工作。是政府的“无为”才能“为所欲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们也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变“权力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有为型”政府为“无为型”政府。我国走的是一条“无为而治”的科学管理之路。小到一个国家,大到全人类、整个自然界,“无为”思想都具有正确的现实意义。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文明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人类的核武器毁灭了地球多少次?人类的“有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法则,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面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我们不止一次想到了几千年前老子的睿智目光。“不作为”和“有所作为”是相对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三国分裂时,初步建立了蜀国。诸葛亮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说法,驳斥了“蜀中政治家以法为义”的命题。法正主张蜀汉初定,应沿袭刘邦的轻刑德治思想。诸葛亮反驳说,法正只知道其中一个,不知道另一个。秦末汉初,由于秦的暴行,刑法残酷,百姓皆恶。再加上战乱,民不聊生,于是高祖刘邦无视刑罚,以德治国。今蜀中刘璋衰弱,法律不善,蜀中官民专权,纵欲无度。所以要严惩不贷,赏罚分明,以法立恃,国家才能整顿。正法只知其一,诸葛亮不仅知其一,还知其二。他正确把握了“无为”和“有为”的度,根据客观规律制定了正确的治国方针,建立了名垂青史的事业。学习和研究老子的道家文化,要正确把握老子无为思想的正确内涵,把握无为与不为的辩证关系,学会吸收老子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参考资料:
/明成/11/02/20070313/045645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