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赶考试的路上写论文。

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一)创作感受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然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朝是继汉朝之后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一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到了唐代,科举走上了正轨。大量的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必须参加科举考试。科举是一种竞争激烈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进宫考试。宫考是皇帝的贴身考官,地点在宫中。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Xi安。可想而知,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南到北去Xi安有多困难。带儿子去北京考试,充满了艰难险阻。离别之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料。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别诗。写作在当时成为一种潮流。比如张继《送裴相公太原镇》中有“天子亲自送其上楼,官至作送别辞”的说法,就是皇帝出席的送别场面。从帝王的参与中,不难看出穷人懂得参与,讲究送别。

唐人重视送别诗,有着独特的文化心理。唐代对诗歌的热爱成为一种潮流。那时候的各种文件,大部分都是用诗写的。当时已经到了一切都可以纳入诗歌的地步。(1)在科举兴盛的年代,唐朝还普及了温考循环的办法,被视为仕途的敲门砖。同时,写送别诗也有其实用价值。送与被送的关系往往是密友或亲人,双方往往有一方是贵人,送的诗是到达异地的通关卡。这样,到了异地,把送来的诗呈现出来,往往会得到一些关注。正是这种实用价值,加速了唐代写送别诗的高潮。

从唐朝的文化来看,唐朝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音乐和舞蹈都呈现出气势磅礴、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繁荣特征。著名的歌舞有赞美唐太宗武艺的《秦王破阵曲》和唐玄宗编著的《彩羽》。这时,诗歌和音乐也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王维的《送二使安西》本来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后来被写成了《阳关三记》,于是诗被宋传诵,歌借诗飞,一直传唱至今。后来,这首诗成了送别曲。这首诗描述了最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别的背景,但其自由深沉的送别之情,使其适合大多数离别席演唱,后被编入乐府,成为流传最广、传唱时间最长的歌曲。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感情是多样的,以上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送别诗的创作必然受到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推动,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情感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二)抒情艺术

仔细阅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是抒情诗。抒情,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有景交融等等。那么,唐人送别诗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送别诗中大量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往往使送别诗易于理解和传播。如高适的《别动大》

在一千英里外的黄云,

北风接连吹起鹅毛大雪。

莫愁在未来的道路上没有知己,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人不认识你吗

这首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夕阳,后两句直接写真挚的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最后两句“莫愁前路茫茫,天下人不知你”,是在安慰朋友:到此一游,不愁遇不到知己。世界上所有人都不认识你,董!话语多么响亮有力,在安慰中充满了自信和力量。鼓励朋友去奋斗,去奋斗。毫无保留的诗歌,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比如李白的《致王伦》

李白坐在船上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送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很深,也没有王伦送走我的爱那么深。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的,后两句是抒情的,情谊深如千尺。借助泳池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意是一种坦诚,也是深情最直接的表达。然而,深厚的感情往往是说不尽的。所以很多诗人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找到了借景抒情的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物词都是感伤词”。触景、融景是中国古典诗歌抒情性的基本特征。的确,在人的眼里,风景会随着人的感情而变化,可以分为有我的境界和无我的境界。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送别时往往会对眼前的景物附加强烈的情感色彩。到了唐代,人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写送别诗,不断探索创新。情景交融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薛涛的《告别朋友》一直被人们所看重,是一部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水乡夜霜,月色寒,山色灰。

谁说从今天起一千英里,只要一个梦。前两句直接写了别浦的晚景,秋天特别尴尬。眼前的景色顿时令人心寒,而这里的景色一望无际,又偷偷用诗来表达一种朋友远在天边,思而不见的感觉,使诗的内涵大大深刻。第三句看似释然的语气,与前一句暗示的伤害形成转折,表现出相思亲情的执着。最后一句的梦境难得,第一句的曲折将尴尬感推向高潮。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尤其是在诗歌中,因为纯粹是离开景物后再谈感受,仿佛这种情况没有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认为抒情的最高境界是:把感情融于情景之中,把一份深情藏在一个简单而微妙的场景里,似乎是不经意间得到的,只留下一根若隐若现的丝线让读者去发现和提炼,越画越多,带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寓意深刻,就像醇香的酒,虽然清澈厚重。唐代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诗比比皆是。如李白的《寄友人于蜀》和王昌龄的《寄我十五叔》都是这类作品。这类诗的典型是《洞庭山送别刘亮》。巴陵秋日望洞庭,越来越明显孤峰飘。

听说神仙不能相会,心与湖水缠绵。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心灵隐藏得很深,知识借助风景向我们揭示了一些信息。看到他的朋友离开,帆船渐行渐远,直奔朝廷,而他还在流放中,没有归期。诗中的“孤”字是一语双关,是一种失落感和孤独感。而一个“飘”字却勾起了我心中的伤感。一个飘字让人觉得飘在人间,漂泊感更强。第三句说的是传说中的神仙“不能相见”,真的是朋友“不能相见”,朋友远走他乡的地方——朝廷不能相见。所以诗人的悲凉之思在这秋景中浮现,随着湖水的起伏,真的是无穷无尽。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专门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这一幕叫做两个,但却是分不开的。神与诗人,奇妙无边。技巧娴熟的话,场景中间有感觉,场景里也有感觉。送别诗中,风景是引发感情的媒介,感情是风景的终极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