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分析一下文人山水画对江南园林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遗产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这要归功于唐宋时期的一大批文人画家,他们直接参与到当时的造园中,并将自己的绘画美学巧妙地融入到造园艺术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园林艺术风格,对明清时期中国造园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优美奇特的布局和规则,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文化氛围最浓厚的时代,尤其是绘画、建筑等艺术。当时大量的文人画家著书立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开始对园林艺术中的“真山水”感同身受;在移情和创造的过程中,“画论”和“画卷”中的思想、审美趣味和山水意境不断融合,创造和发展了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意境。

文人世界与文人园林的兴起

公元960年,自宋太祖和赵匡胤实行文官治国以来,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宋徽宗和赵霁执政时,文风正盛。整个社会的文人都是附庸风雅的,很多重要的官员都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和画家。社会的审美意识逐渐转向表现自然情趣、追求差异性的山水园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画家。文人墨客热衷于退居到“一景筑天下胜地,一园纳山川美景”的山水画境界,于是造园、美化园林的造园之风开始盛行。从惠宗设计的皇家园林“艮岳”到苏杭众多的江南园林,将山水画的意境和趣味移植到真实山水的再现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在造园理论和建造技法上深受文人“画论”的影响,造园艺术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逐渐形成了南北方独特的造园风格。

其中,江南园林最具特色。它因地制宜,精巧玲珑,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地理背景,致力于用精美的太湖石、黄山松、盆景、梅、兰、竹、菊等道具组合在一起,进入了一个“以物表志”的意向性阶段。极具美感的自然材料,加上江南众多能工巧匠、画家、艺术家的技艺,促进了自然环境、景观结构、人文建筑的高度集中结合,从而形成了层次分明、变化有序、精巧迂回、和谐统一的江南园林风格,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中国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是宋代文人画发展成就的必然结果。

文人山水画对造园的影响

宋代名家辈出,书画之风兴盛,从帝王到平民,极致的审美追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士大夫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花鸟上。他们很自然地将画卷中的审美从纸面转移到立体的现实园林中,将自己融化在建造花园别墅的快感追求中,以逃避世俗的纷争。这一时期在绘画上提倡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表达,符合当时太平盛世的审美观。正如郭在《林志》中描写他心目中的“画与园”时说:“有可行的山水,可观的山水,可居的山水...但活游不如活游,而且十有八九一定要带能活能游的产品。故君子慕林泉,谓之好处。”在这里,希望、可行、可游、宜居是文人墨客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深刻体现了文人的“园林观”。生活和旅行是你心中的“世外桃源”,让你得偿所愿,放松心情。画卷上的蓝图只是纸上谈兵,建一座花园可以更“满足和有收获”。因此,宋代的造园活动,从单纯的修建山居,变成了按照文人的境界,在城市中建造一个可以居住和旅游的园林,从一座山变成了一条人造的沟壑。因此,大量人工蓄水、重叠假山、重建建筑成为宋代造园的又一特色。

“沉郁飘逸”的审美趣味形成于北宋后期,这种文风在南宋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是有别于北宋“大山水”“大场面”的另一种“美”“美”的意境。其次,这种时尚也潜移默化地出现在江南水乡的“小景观”中;第三,南宋四大诗人唐力、刘松年、马援、夏圭,多为江南人,他们着力描绘江南清新宽敞的自然环境。他们陶醉在田园风光和小风景中,爱用简单明快的画面写出大自然的一隅,用一种色彩在平凡而隐秘的水中蕴含着真理。它们简洁、隐现、混杂,少总比多好。往往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以少概全,善用画龙点睛之笔,从而把风景画得细致入微,命题很有诗意。这种平易近人,与人们日常生活相互支撑的画风,自然成为造园的基础。

据介绍,南宋迁都杭州时,皇宫凤凰山一带更是盛行“建园”、“办园”。官衙建园数百座,西湖地区成为最大的公共“园”。园艺在这个人间“仙境”非常受欢迎。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甚至茶馆、酒楼也有花园,内院还设置了“花竹院”的小院,以招徕顾客。今天,当我们站在城隍之巅,紫阳路旁,凤凰山前,仍能依稀体会和分辨出当年花园断壁残垣所展现的气势。“水明而晴,山空而雨。要比西湖西湖,淡补总相宜。”苏东坡描写西湖的名作,历来脍炙人口。他们著书造园,促进了江南园林的发展。此外,西湖的文化景观和民间流传的许多传说使它更加感人,充满了情调。“苏堤肖春”、“六郎文英”、“花港观鱼”、“屈原风莲”、“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阳红”、“南屏夜钟”、“双峰插云”、“三塘印月”等景点流传至今,与宋代文人的诗画中所表现的相似。

这种传承的结合,在于对景观的精致雕琢,在技法和结构的处理上的严谨睿智,在岩石、梯田、亭台楼阁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以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秀美的湖光山色为描写对象,呈现出桃李争艳、山叠翠、青山缥缈、碧水荡漾的园林景象。所以江南园林大多受此风影响,造园惜“墨”。都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挣扎经营,从一栋红楼的一个角落的绿化,小桥流水,树木中透露出挥之不去的情怀。它们以山水为基础,以意境为主题,以绘画为造景,景物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园中一山一石一亭,精雕细刻有”。布园的形式吸收了山水画的精华,内涵浸透了作者的细腻,从而在园林的审美中储存了更多发人深省的信息。正如刘敦桢先生在谈及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宋代江南园林时所指出的,“此时有许多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因此园林、文学、山水画的结合更加密切,形成了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如果说文人画的风格和成因是文人参与绘画的结果,那么文人园林和风格的形成也是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活动的结果。据介绍,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都是当时积极从事园艺的人。需要提出的是,作为画家和文人,专门过问并参与设计了著名的宋代皇家园林“艮岳”。据说这座山方圆40里之内,四面八方的奇竹怪石汇聚斯里兰卡,塔榭不计其数。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以皇帝为首的一批书画家如此热衷于打造一个“诗画同园”的人工自然空间园林。

营造园林中的“文人趣味”是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结构特征,这一特征的核心是“热爱自然、实践自然、浓缩自然”;在表现手段上,我们常常在园中设园,堆山堆石,挖塘造园,种树种花,随类造形,依形而建,寄物以情,在园中养鱼养鸟,把自然界的一切美好景色尽可能地以写意的方式引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具有首创性和独创性。超越时空的限制,表达我的感受,通过某一个场景的“意境”铺展布局,以小见大,以大见小,从片段中表现出深刻的“意境”,这就是中国园林的特点。这种联系是广泛的,是一种“放射状”的联系。园林的诗意是当时文人诗画的再现。园林的意境类似于山水画。诗画常被描绘在园林中,可见诗、书、画、园林同时兴起并非偶然。

继承和发展

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促成了园林艺术的一次大升华,宋文华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都为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大发展留下了理论和范本。

明清园林与宋代园林一脉相承,但造园艺术在理论和技法上更为成熟,主题意境深远,产生了一批“经典”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主人园、狮子林、鸡场园、上海的豫园、杭州的郭庄、湖州的孝廉庄、北方的避暑山庄、故宫的御花园等。他们继承了宋文人山水画中求意境、求形式的特点,将山水画的意境与园林的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画卷中的奇、险、奇引入叠山、引水、凿石、飞瀑、设亭,具有曲折、妥帖、借景的特点,使犹如立体山水画卷的园林成为展示自然的画廊。

明清园林总结了前代的成就,为后世开了先河。园林景观逐渐从简单粗放的宏观发展到精致的微观。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转变为山水写意相结合,以借题、匾额、楹联装饰园林。这些意境的传递得益于诗画。意境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描写、情感、对比、象征、寓意、主题等。园林在自然中与诗画的结合比以往更加紧密,将自然景观与文人情趣融为一体,体现了园林更加浓厚的艺术趣味和人文魅力。

这时,更多的学者、画家、民间艺人、工匠等参与到园林设计和造园实践中来,其中不乏知名和不知名的人物,如季承、张南洋、张廉、叶涛等。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江南园林的发展,使园林艺术在空间与环境的结合中实现了自然美、建筑美和绘画美的完美统一,成为“自然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