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应该写冰山原则的哪些方面?
2002年5月24日10:21:47网易报道凯尔塞图。
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代表作家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性格,那就是:一个热爱运动和体育的硬汉;经验丰富的记者;一个浑身伤痕的战士;西班牙斗牛的狂热爱好者;一个擅长喝烈酒,关注生活的美食家。海明威的思想很深刻,观点也很独特,用诗人艾伦?用泰特的话说,他拥有“极其细腻的头脑和强大的选择性观察能力”。在他深刻而奇特的艺术思想中,“冰山原则”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广为人知的一个。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录片《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此后,这个比喻被多次提出。海明威的意象隐喻引起了文学评论家的兴趣。因此,所谓的“冰山原则”成为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在处理艺术与生活关系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那么,“冰山原理”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西方批评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讨论。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理解的。美国艺术评论家马尔科姆(Malcolm)指出:“你从你的生活中提取生动的细节,唤起你的情感。如果你不是对暴行和恐怖视而不见,而是以适当的顺序准确地描述这些细节,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仍然会激起读者的情绪。”这是海明威早期特写镜头所遵循的方法,在其自定义范围内极为成功。即使在它的范围之外,他也是成功的,因为他描绘的画面显示了广泛的含义。"英国评论家贝茨在谈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时说,"掌握暗示的艺术,用一句话解释两件或更多不同事物的艺术,将完成一个短篇小说作家要做的工作的一半以上。“美国评论家阿杰德对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是一种“回避策略”,“把情感留在后面,营造一种情感氛围”。
批判圈的各种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冰山原理的含义。但如果从美学和诗学上进一步理解“冰山原则”,显然远远不足以诉诸各派的论点。
海明威本人在《午后之死》中对冰山原理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个散文家知道他想写什么,他可能会省略他所知道的。至于读者,只要作家写得真实,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遗漏了什么,仿佛是作者写的。”显然,作者在这里强调省略,认为水下的“七八分”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按照海明威的解释,“冰山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生动的形象,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埋藏在形象中,使之饱含情感而不流露,思想深邃而隐蔽,从而巧妙地把文学的感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感受生动的形象来探索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来说,文字和形象就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情绪和思想就是所谓的“七分之一”。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在前两者之中。文字塑造形象,形象包含情感,情感包含思想。诚然,这四个要素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情感和思想的寓意。
研究海明威的冰山原理,首先要了解水下的“七分之八”,因为这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如果按照Ajder的观点,海明威作品的实质内容是被作者“明显追求表面效果”所回避的,那么一个尖锐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产生了,那就是海明威到底是一个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伟大作家,还是一个肤浅的、只玩文字技巧的二流学者?很明显,海明威作品的实质性内容并没有被回避,只是Ajder没有看到。
海明威和他的冰山原则(下)
2002年5月24日10:21:47网易报道凯尔塞图。
我觉得,首先,水下的“七个八分”包含了海明威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基于他多年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理解。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省略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他曾强调:“如果一个作家因为你不知道而省略了一个部分,那么小说就有瑕疵。”。很明显,作者省略的内容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也必须是读者所理解的。这样,没有被省略的词应该具有典型意义。读者只要看到这些文字,就会联想到那些省略的内容。这就像是高层建筑的基石。建筑虽然宏伟,但没有基石是无法成立的。
海明威的“基石”埋得很深很牢,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亲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红十字救援队的志愿者,海明威对这场战争抱有幻想。和很多天真的年轻人一样,海明威带着“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走上了战场。在意大利北部的意奥战场,海明威用勇敢的行为实践了自己的理想。他不是战斗人员,却在战场上跑来跑去,甚至受伤。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虚伪,无谓的流血都在战后显现出来。海明威发现当年的勇士只是被欺骗了,不仅受了伤,精神上也受到了创伤,变得迷茫抑郁。海明威的创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在其早期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和巴克莱的悲剧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有趣的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走了和他一样的路。对这场战争的回忆成了海明威最痛苦的事情。在海明威的《一个巨人的生与死》中,有一段话是他在去世前不久说的:“我还记得,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此的可怕,以至于我十年都写不出来。战争在你心中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非常缓慢。”海明威早期作品有强烈的反战情绪。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反战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联系在一起。从反对战争和怀疑社会出发,他树立了一种除了个人勇气和自我感觉之外没有任何可信度的人生态度。这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海明威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抗。虽然美国在战争中发了财,国力越来越强,但在海明威看来,战争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动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锻造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奠定了海明威早期作品阴郁压抑的基调。在他眼里,这个世界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着每个人。人要在这样的社会生存,就必须建立一套生存法则,那就是:在生活中,即使你赢不了,也不必放弃;你可以努力在沉默中生存;在户外运动中寻求快乐,以“硬汉性格”为人生支柱。
海明威有句名言,“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反映了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对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度,所以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硬汉性格”是深刻的、有力的、真实的。
读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两颗心河》就能很好地说明上述问题。小说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尼克·亚当斯阔别多年后重返故乡的故事。这是一个偏僻安静的国家,一年前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但主人公对这次旅行还是很兴奋,因为他毕竟很久没有看到那条熟悉的小溪和里面的鱼了。从表面上看,尼克这次回老家的目的只是为了钓鱼,但当我们看到尼克的种种行为时,似乎作者在暗示尼克有其他的意图。尼克走到露营的地方,不时停下来寻找诱饵,然后他铲平地面,把地毯放好,拉上帆布。从尼克的机械行为中,人们隐约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相当畸形,就像溪流中的一条鱼。很明显,尼克试图通过连续的动作来逃避什么。他抛下一切,得到了幸福。当一切都尘埃落定,突然觉得“脑子又在思考了”,突然又紧张起来。然后,尼克睡着了。
小说的第二部分讲述了尼克第二天一整天都在忙着钓鱼。一旦有大鱼上钩,它就兴奋不已。这一天就是在这种持续的兴奋中度过的。
在作品中,钓鱼最多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小说描述的是一个精神上受到严重刺激的人的形象。从尼克·亚当斯的系列小说可以看出,尼克刚刚从一战的战场上回来,战争对他的刺激太大了。和作者一样,尼克不敢也不想去想那场战争。“钓鱼活动”寄托了尼克“逃跑”的思想。
《两颗心河》的故事表明,海明威不仅有杰出的叙事天赋,而且有深刻的思想。著名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曾对海明威做出这样的评价:“海明威最好的散文给人一种深度感。”的确,海明威的作品几乎没有实用的缺点,都给人以广阔的思考世界。
“七八分”包含了海明威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与作者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另一个例子。《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女孩去马德里堕胎。这一男一女正在路边车站等开往马德里的特快列车。因为天气炎热,他们一直喝啤酒。他们边喝啤酒边聊,整个作品由对话组成。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女孩此刻的心情,都没有提及。尽管如此,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女孩复杂的情绪变化。对于姑娘来说,很明显会有什么东西被毁掉,而这个东西正是姑娘期待已久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女孩说,“甜丝丝的一切都像甘草。尤其是那些一个人期待了很久的东西,就像酒一样。”毫无疑问,这里指的是体内孕育的胎儿。女孩原本期望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但现在,男人改变了主意。一旦胎儿流产,女孩就有被抛弃的危险。女孩吓坏了。海明威从来没有在这里的光线下写出女孩的感受。
海明威和他的冰山原则(3)
2002年5月24日10:21:47网易报道凯尔塞图。
我觉得海明威可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似乎不愿意让读者一下子理解他的作品。因为,他的观点是,应该有更多的东西让读者去感受,而不是让读者去理解。所以,海明威从来没有试图在作品中说明自己的倾向。客观来说,战争的残酷给他带来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痛苦,这种痛苦让他的神经麻木了。海明威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丰富和想象。
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通过一对恋人在意大利战场上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悲观和绝望。《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原理创作的一部典型小说。尤其是在作品的结尾,充分体现了被省略的“七八分”的力量。作者在描写亨利告别凯瑟琳的遗体时,似乎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读者却感受到一股强烈而深刻的情感暗流,让人潸然泪下。作品的主题是势,感情也是势。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外在。作品的故事情结在主角在雨中走回酒店时戛然而止,作者赋予作品的潜在情怀达到了高潮。亨利告别了战争和他的感情。海明威暗示亨利在蒙蒙的夜色中迷了路。他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受害者,他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人都成了“迷惘的一代”。
作品省略的部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海明威在晚年写的回忆录《流动的宴会》中说:“根据我的新理论,你可以省略任何东西,只要你知道它们。省略的部分会增强小说的力量。”无论是他的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简洁都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使得整部作品看起来气势磅礴。
那么,海明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这正好是他作品的八分之一。
首先,简洁的文字突出画面感强的人物和场景。为了使人物和场景描写有如画的效果,海明威主要采用了画线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对景物的整体描写,都是对物体非常准确的观察,很少有特别强调描写的场景。我记得在课堂上,教授曾经强调海明威的描述和电影摄影机很像。这里我摘录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一段描写:
...楼下狭窄的街道空无一人。楼上阳台挤满了人。突然,一群人沿着街道跑了过来。他们都在跑,挤在一起。他们沿着街道向斗牛场的方向跑去。后面人多,跑得快。然后后面跑过来几个人,真的是在跑。那帮人后面有个空隙,几只斗牛上下摇头,飞了过来。跑步的人和斗牛消失在路口。一个人摔倒了,滚到路边的沟里,静静地躺着。斗牛从他身上碾过,不理他。
这个描述就像一幅画。作者除了说明观点在楼上,对环境没有多余的描写,直接用笔墨描述主要的东西。
海明威和他的冰山原则(四)
2002年5月24日10:21:47网易报道凯尔塞图。
许多研究海明威的书籍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他对场景和人物的画面感的描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它所表现的形象的直接性只是一种特殊的感性材料和手段。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超越其本义,与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容相衔接。从上面的《太阳照常升起》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对画面感的描写并不是一个死板固定的静态场景,而是一个在“静”中“动”的场景。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场景可以直接为人物塑造服务,既保证了人物塑造的显著性,又为其人物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八分之一》中,海明威还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以使作品的画面感准确生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作品无从谈起。海明威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给英语和许多其他语言的现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语言平实、准确、生动、简洁。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具体来说,海明威通过以下几点取得了成功:
第一,海明威很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几乎不用各种修饰从句。他依靠名词的准确和动词的生动,直接触及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任何做作的感觉。
其次,海明威提炼了美国口语,并运用到书面文章中,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活力。这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也清晰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
再次,海明威总是尽可能选择不直接影响读者,但能让读者产生联想的词语。作者不直接评判事物,一切取决于读者。比如写胆怯,一般的作家除了对言语环境的描写之外,往往还会写出“他的声音受到惊吓,结结巴巴”之类的句子,而海明威除了必要的言语环境之外,只使用“他说了”之类的简单句。有人曾对我说,这是因为海明威缺乏文艺表达的能力。其实这是他的风格。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女孩站起来,走到车站的尽头。铁路对面,在那一边,阿布罗河两岸都是农田和树木。远处河的对岸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云影掠过粮田;透过树丛,他看到了那条河。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他踢开了一切阻碍景物本身的词语,几乎没有修饰词和形容词,让描写的对象自己说话。
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七个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基本含义,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以水面下的“七分之一”为基础的,后者要由前者直接体现出来,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冰山原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样,通过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也能进一步理解作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殊意义。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他的“冰山原理”在这里达到了顶峰。海明威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手法,将作品的主题高度抽象化,使之完全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对于老年人来说,大海并不像年轻渔民那样是一个特定的钓场,而是被视为一种人格。它既体现了善良,也体现了残忍。因为一方面养育了很多像老人一样靠海为生的渔民,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在大海深处,老人发现了一条他从未听说过或见过的马林鱼。大海足够宽广,让老年人去了解和体验那个未知的神秘领域。如果说作品的深刻意义体现在这方面,那么他和老人是离不开独自去钓鱼的。其实只有这样,这样一个关于海的想法才会特别清晰。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海明威让老人唯一的伴侣马诺林离开了他。
“冰山原则”的形成除了海明威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外,还有其历史原因。从英国文学的发展史来看,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日益复杂,书面英语变得华而不实、啰嗦。它的发展趋势不是试图表达和描述一个对象,而是专注于无休止的解释和讨论。英语语言改革势在必行。作为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美国民族文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西欧文学的影响在19世纪中期还没有完全消失,甚至维多利亚时代的矫揉造作的风格在美国文学中还很流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有远见的美国作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马克·吐温、史蒂文·克莱因、舍伍德·安德森等。海明威是他们的继承者和主人。他大胆地肩负起语言革新的重任,初登文坛就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从18世纪的法国启蒙文学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中的主观色彩与日俱增,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构成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作家无休止地解剖自己,希望读者能理解对自己的每一个描写,甚至每一个字。在海明威看来,要获得读者的理解,首先要信任读者。换句话说,作品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那种通畅的写法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读者欣赏兴趣的变化。作者完全取代读者思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二十世纪的生活节奏比十九世纪要快得多,一部小说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它是否在短短的篇幅里谈到了人们觉得重要的关键问题。这是时代的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海明威的风格使他成为这个时代的先锋,他为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树立了榜样。
海明威善于用画面感描述场景,这与他长期热爱绘画是分不开的。海明威的父母是他最早的艺术老师,曾希望把他培养成一名艺术家。他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毕加索、马奈、莫奈等著名画家对他的影响不亚于马克·吐温和托尔斯泰。在我看过的很多海明威传记中,对海明威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
塞尚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他所要求的是根据他的特殊感受来改造物体的形状,让它变得更加简单、立体、厚重。从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很简单,但实际上,正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包含了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海明威自己也在回忆录中承认,他从塞尚的画中学到了如何创作一部有“容量”的小说。
海明威重视场景感的描写,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受到了意象诗的影响。在这方面,他深受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的影响。庞德在理论和创作上论述了意象主义。他认为诗歌应该是具体的,避免抽象;形式上应该是允许连线,而不是切线;要简洁,不要浪费文字,不要修饰,等等。海明威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这一点,而且在创作中实践了这一点。海明威笔下的事物总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话简单易懂,连小孩子都能一眼看出来。文字的简单不代表思想内容的浅薄,关键在于作者用词是否恰到好处。
事实上,海明威吸收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长处,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长处。他的“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而海明威被历史赋予的任务是放弃无关的素材、写作的技巧和泛滥的情感,用简洁的文字反映时代的风貌。冰山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它创造了一代人的写作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明威特定的写作风格总会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就像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写作风格一样,但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