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教师的讲解服务,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拓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拓课堂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教不来的。所谓创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被鼓励去拓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意才能。”(伯纳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教师垄断讲台独自表演。教师的成功应该通过学生的成功来体现。作为老师,你也应该以创新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风度、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用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来武装自己。
不断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经验,用新思想、新知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材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过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合作、友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把学生的心理调整到符合孩子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把激情、微笑、兴趣、爱带进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紧张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说,敢辩,无所顾忌。常常,产生智慧的火花,揭示创造的种子。比如教第二段荷花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开了好多花。.....有的只是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开了,露出一朵嫩黄色的小荷花。有的全是花和骨头……”背后一个学生问:“老师,我想给编书的老师提个意见!看看这一段的最后三句,多无序啊!.....就像课本上写的,我们很容易背错。我可以不按课本上写的顺序背吗?有错吗?”“对课本有不同意见很好!你也很有道理。至于怎么背,就看老师的要求了。如果要求背课文,可以创造性地背,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挥……”我们不仅为学生大胆的“提问”和创新意识喝彩,也为老师平等的态度、友好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再比如《威尼斯船》。在引导学生理解“纵横交错”这个词后,老师在黑板上随意地勾上了纵横交错的威尼斯河。然后让学生把课前制作的想象中的威尼斯小船贴在黑板上的“河”上,一时间黑板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纸船世界;然后老师让学生拿着模型船在纸船世界里表演船夫自由驾驶、自由穿梭的特技,并让“船夫”一边表演一边说如何驾驶。玩船夫的同学就像身临其境,想尽办法夸自己车技有多好。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信、冷静、幽默,不正是新人才所需要的品质吗?师生平等和谐的相处,会让他们感觉更和谐,心里交流更多,氛围更轻松,更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合作中,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第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潜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通过在水沸腾时倾斜水壶的盖子成功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因为他的身体感受到了水的浮力。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地球引力,等等。这些发明和发现都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关。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增加,他们一定想了解更多的事物和问题。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要时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不要破坏和打消他们的好奇心。比如月光歌的课,我上课问“听完一首歌,小女孩站起来问‘你是贝多芬吗?’而贝都因人没有说,而是继续玩?让学生回答,但是这个学生问老师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如果我说:“答非所问,你听讲座了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坏了。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的回答很好,但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想想课后回答哪个问题比较合适。”以后回答问题的热情会更高。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挤满了大量的知识,留给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机会和空间很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往往遵循一条预定的路线。教学内容的规定过于详细琐碎,重点在于对基本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学生的好奇心和一些创造性的个性行为往往会被老师的讲解压制和破坏,无法正常发挥。从而无法形成平等、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创新训练的课堂氛围。比如学习《祝福》时,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祥林嫂拒嫁”。按照一般的书,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是被“一个凶女不嫁两个丈夫”的封建礼教毒害的。有同学马上站起来:“反对:“老师,这太牵强了!对爱情的忠诚就一定是封建伦理吗?更何况祥林嫂还沉浸在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如果当时老师不肯定,学生们的思维就不会有分歧,而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独特观点,同时澄清了我们分歧的原因是我们对祥林嫂的情感立场不同:他站在尊重的立场,而我站在同情的立场。学生热情高涨,形成两派。经过争论,他们基本上同意了我的意见。我趁机又解决了几个问题,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尽快走上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