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及黄河的一些简要情况。
广魏冉
现代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华县人。1913 165438+10月1。
光发生前的年表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 * *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我当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师。
1929年加入中国* * *生产党,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去党的组织关系。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一直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歌词《五月的花》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爱国者,反对叛国投降。严叔石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为传唱。
1937重新加入中国* * *产党。
1938年,他的《街头剧集》出版。
1939 65438+10月,带领抗敌戏剧第三队从山西抗日游击区到延安。
同年3月,他创作了一组诗歌《黄河大合唱》。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后,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从此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套诗,气势磅礴,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画卷。它反映了人民前所未有的觉醒,显示了强大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精美。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奔跑的意象,铸就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同时,由于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表现手法的吸收和借鉴,诗歌组节奏明快,语言简练。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写了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离开缅甸,联合海外华人文化界和海外华人青年从事反法西斯文化活动。
他于1942年回到云南,并于1943年3月至1944年9月,根据流行民歌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阿西人之歌》,同时创作了长篇抒情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65438年至0944年,光伟然与李公朴、闻一多在云南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 10受国民党政府迫害,离开昆明。次年从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主持教学工作。建国以来,光伟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电影剧本》、《文怡报》、《人民文学》主编,并以署名撰写了大量文艺评论。这些文章论证严谨,风格洒脱,面对重大文艺现象敢于发表意见。他们就历史剧和神话剧的反历史主义倾向、传统戏曲传承中的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积极探讨新诗创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创作的繁荣。2月30日,1984,1984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作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大踏步前进》的主题报告。著有散文集《戏剧中的现实主义》(1957)、《文学辩论集》(1958)、《风雨谈》(1982)。建国以来,五月花(1960)已出版,* * *收录作者解放前后代表作30余部,包括《屈原》、《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著名作品。其他未收录的作品还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1976》和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光明诗充满激情和磅礴气势,善于用华丽的意象包容一个艰难而突发的时代洪流。
光伟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当选为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于2002年10月28日16: 00去世。
[编辑本段]背景信息
1969钢琴协奏曲《黄河》发表几年后,需要借调解放日报的洪作画宣传。65438年至0972年,年仅26岁的陈逸飞在上海油画雕塑工坊任油画组组长,后与夏宝元、、张、秦、颜等参与上海黄河油画组设计。车间位于汉口路309号老申保大厦三楼。
钢琴协奏曲分为四个部分,这组画也分为四块。颜画了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歌》,陈逸飞画了第二乐章《黄河颂》,夏宝元和画了第三乐章《黄河怒》;秦和张画了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其中《保卫黄河》本来是把和林彪一起画的,后来林彪叛变,需要重画。
四部作品中,陈逸飞的《黄河颂》是外界最为熟悉的。它的初稿是水粉,除了画一个红军,还有一个披着羊皮的农民,但是陈逸飞觉得一个人站在山上会让画面更简洁有力,在二稿中去掉了农民这个角色。这种做法在当时的艺术圈引起了争议,认为这种做法不能代表群众,至少应该增加一个民兵。为了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出画面,陈逸飞要为此和领导打招呼沟通。
为了画拿着步枪的士兵,陈逸飞还找来了一张苏联油画的印刷品,上面是列宁视察军队和一排排拿着步枪的士兵。陈逸飞花了一上午的时间研究这张模糊的印刷品。
直到五年后,这幅作品才在1977年举办的全军美展上首次展出。它的感染力和绘画技巧吸引了艺术界的注意,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在1980年代,陈逸飞决定出国。上飞机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决定搬几幅画,尤其是《黄河颂》。因为《黄河颂》长297 cm,宽143.5 cm,陈逸飞请了一帮小兄弟帮忙抬,但是画太大了,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抬不动。没想到,《黄河颂》的画布在拐弯的时候裂开了。据说,陈逸飞的弟弟陈一鸣负责后来的修复工作。
1997大年初一,陈逸飞在新民晚报上写了《英雄与浪漫》,说:“《黄河颂》最初的构思是画一个牧羊人,肚子上戴着头巾,背着头,在天上歌唱。我反思了一下,发现这种表达几乎是对《黄河大合唱》歌词的一种解读,于是毅然放弃。他反而成了一名红军战士,站在山顶,骄傲地微笑着看着山河。在创作过程中,我把山顶明亮炽热的光还原到画布上,渲染成耀眼的白芒;在红军战士的步枪枪眼里,我画了一小团红布,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小花。在他脚边,我画了一行斜向南飞的大雁。”
1996年,这幅画被香港苏富比拍卖,以1285000港元成交,成为当时中国最贵的油画之一。2007年5月13日,该画将在嘉德公司的拍卖会上再次拍卖,嘉德公司估价为2000万元。
[编辑本段]学习与探究
整体把握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奔流过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创作的一组诗歌。65438年至0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文艺工作者的愿望。诗人光伟然在1935年8月写下了歌词《五月的花》,他在歌词中唱道:“五月的花开遍了原野,/花掩盖了有志之士的热血。/为了拯救这个垂死的民族,/他们顽强地与日本人作战。..... "歌词作曲后广为传唱。诗人1939去延安后,创作了更大的一组诗歌《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歌,黄河颂,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黄河对口歌,黄河歌谣,黄河怨,保卫黄河吼,黄河。诗中瑰丽的想象和现实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歌颂了苦难和斗争,描绘了黄河的意象,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真实情景。冼星海称赞它“充满了美感、现实主义、怨恨和悲壮的情感,让没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同感。歌词本身已经试图描述几千年来黄河的历史。
《黄河赋》是体裁上的赋,以《黄河赋》为主,在结构上与组诗《黄河船夫歌》第一章有密切联系。《黄河船夫歌》描写:“天上乌云密布,惊涛拍岸。黄河船夫在风雨中搏击,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冲破了狂风暴雨的困难,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者出现了。他站在山顶,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唱起了黄河颂歌。他称赞黄河气势磅礴,历史悠久,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和强大。
《黄河颂》开篇就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赞美黄河”,表现了黄河的伟大和强大。赞美黄河哺育和捍卫了中华民族,也将激励中华民族。最后一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在《黄河颂》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赞美黄河,实际上是赞美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而坚强”,以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保卫黄河和中国。她的旋律激昂,乐曲雄壮,气势磅礴,热情深沉,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表现了黄河的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源远流长的磅礴气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颂歌。
第一节是朗诵,第二节是歌词。作者一开始以呼之即来的方式称呼读者为“朋友”,并在开头明确提出了“赞美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达颂歌的气势,“男高音独唱,以悲壮的歌声,在伴奏中能听出黄河流淌的力量”(冼星海《黄河怎么写》)。第二段歌词内容鲜明,有明显的关键词可以作为梳理思路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二字,一直导致“中原大地一分为二”。这个“希望”的内容不仅写实,而且波澜壮阔,条理清晰,规则严谨:一、特写镜头——“汹涌澎湃的波涛,/掀起令人发指的局面”;再就是俯视全景的一般写法——“浊流转身,/形成九曲链”;然后纵向描述了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脚下/到黄海边”;最后横向蔓延到黄河流域两岸——“将中原一分为二”。然后开始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进入“歌颂”阶段。“啊!黄河!”反反复复,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由你哺育/发展”分三个层次,赞美黄河哺育中华民族,指出其历史贡献;像天然屏障一样捍卫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缘优势;最后,从现实到虚无,他赞美黄河流域的辽阔,造福众生,并发出了代表中华儿女向其学习的誓言。
本文选自黄河大合唱《黄河第二颂》。1938年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诗人随军队沿黄河岸边行进。面对壮丽的山河,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斗志和不屈的意志。于是诗人在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大型诗群《黄河大合唱》。
问题研究
1.“啊!黄河!”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歌词主体部分由“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由你哺育/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也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很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黄河比作“国家屏障”,重点是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防御作用。黄河的天然屏障可以作为地理上的军事屏障,伟大而强大的黄河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堡垒,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条铁臂”?
对于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条铁臂”这句话,首先要搞清楚句子中的“臂”是什么意思。从整句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的无数支流是巨人身上成千上万的“铁臂”。其次,要结合以上来理解,这样的巨人,“倾泻而下,/威武”体现了磅礴的、不可阻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仰。
4.如何把握《黄河颂》的语言特色?
这首歌词活泼浑厚,节奏鲜明,音节响亮。主要是短句,和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错落有致。用韵上,每两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节奏。同时,十分注重刻画黄河的形象,创造歌词之美:“黄河滚滚”、“陶金汹涌,/掀起一片狂澜的局面;/浊流转身,/形成九歌链”等句子,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壮阔的画卷!
[编辑此段]黄河信息
黄河,古称大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在山东省垦利县汇入渤海。主要河流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上游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中游为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河长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游,河长786公里。(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意见很多,此处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自东向西贯穿中国,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654,38+0.000公里,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m3/s,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77 mm,流域人均水量593 m3,耕地亩产水量324 m3。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输沙量3965438+1亿吨(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654.38+0.6亿吨,平均含沙量35 kg/m3。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与黄河有关的奇闻轶事很多,都与其水文地理特点有关。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个成语指的是能够起到支柱作用的坚强的人或团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洪流中的一座顶梁柱。中流砥柱山其实是一块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座石岛,人称“中流砥柱”或“中流砥柱”。黄河水流入峡谷,被河两岸的岩石捆绑成一条狭窄的溪流,冲到石柱前,形成一个急速的漩涡,分裂成两股溪流,离开三门峡河谷。场面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是航运的主要通道。但在三门峡段,经常有人触礁。连水底的山都叫“米堆”“粮堆”。当后面的船到达这个点时,船夫下船并把它拉过来。传说中的柱子是用来平息河水的波涛的,但在船工眼里,它是航标。石头上原本刻着“跟我来”的字样,意思是向它驶去。只要船朝它驶来,在它即将撞上的时候,柱子前面的波浪就会回到水里,正好把船推到一个安全的航道上,非常神奇。
说起黄河航运,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败于晋而泛舟”的记载。西汉和唐朝都以长安为都城,并利用黄河和渭水水道连接运河和江淮,使长安成为交通便利的国际大都市。而黄河上中游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通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水路长期不整合,黄河水路衰落。
历史上有“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但是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河段很清澈,但流经黄土高原后,支流带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都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虽然长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减少了50%的泥沙,但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无法清淤。做圣人很难。圣人出,黄河先治,这句话改成“圣人出,黄河清出”。
一条鲤鱼跃龙门――爬上社会阶梯
“鲤鱼跃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壶口瀑布以北65公里处。龙门以南是开阔的关中平原。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河道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因为它的东龙门山和它的西凉山各施脊,相互靠近,成为一个宽度只有100米的狭窄门户,束缚了河流,形成了湍急的水流。每当汛期,水位上涨,窄谷过后,山谷变宽,水位急剧下降,落差很大,所以有“龙门三落水”之说。“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指的就是在这里跳。都说小鲤鱼不畏艰险,争先恐后地跳成龙的门。会跳的马上变成成龙。只有那些不屈不挠的鲤鱼,才能最终成为成龙。千百年来,这个传说也激励着炎黄子孙奋力拼搏,奋斗不息。古人认为这龙门峡是大禹开的,所以又叫“禹门口”。
九曲黄河
黄河有许多弯道,被称为“黄河九曲”。黄河在黄土高原上拐了许多大弯,咆哮而去。留下信天游的高亢民谣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你知道吗?世界上黄河有多少个海湾?世界上有99个黄河海湾……”。古代“九”“九十九”意为“多”,表示黄河多弯。从源头到黄河口,有许多大弯。干流有六大大弯,小弯较多,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有三个,90度有两个,45度有1个。黄河总的走向形成一个曲折的弯道,总的流向仍然是由西向东。源头到河口直线距离只有2068公里,但实际流量为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大弯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弯道,叫“河套”。俗话说“黄河多灾多难,富不过一集”。这里说的集是指河套地区。原本自西向东的黄河,从甘肃到宁夏中卫,沿贺兰山向北,再向东到内蒙古何琳。它在托克托县境内突然掉头,沿着吕梁山向南,拐了一个大弯。这个独特的大弯就像一个大布罩在宁蒙平原上,所以人们称之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至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至鄂尔多斯高原,北至狼山、大青山,贯穿宁夏、内蒙古。宁夏的一部分叫陶西,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古被称为陶冬,分为前集和后集,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人们修建了许多灌溉渠来分流黄河。
公益广告词
1 ..保护黄河,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
2.让黄河母亲和中华儿女在一起。
黄河母亲再也经不起伤害了——保护黄河人人有责。
四..别让黄河母亲伤心欲绝。
保护黄河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