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博士论文
关键词:
关键词:廊坊;都市农业;京津冀一体化
廊坊,地处京津冀腹地的华北平原,一直是我国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京津冀具有代表性。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形成,廊坊及京津冀周边地区的农村经济正在向都市农业方向快速发展。这种新兴的农业经济业态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本课题组从分析廊坊特定区域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试图在探索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城乡产业的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1廊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技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它是都市圈农业,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农业的特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对于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京津冀地区,在增加土地产出、美化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廊坊都市农业发展趋势逐渐显现。通过大量的资料整理和讨论,我们课题组对廊坊的都市农业做了如下概括分析:
1.1的发展状况
1.1.1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都市农业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廊坊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产业化项目建设在规模、投资、进度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加强了项目建设。2011年初,廊坊确定了100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总投资531亿元,是去年的2.7倍,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13个项目创历史新高。2)“园区化”设施农业。通过大力开展“促进示范园区招商”工作,完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为大项目引进建设搭建高效平台。3)根据京津市场需求,开辟了多种经营形式。目前,该市已形成农业采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办公、农家乐等新兴产业。如永清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开辟了以民俗、生态观光、绿色采摘、农民接待为内容的特色乡村旅游及相关配套设施,先后发展了80余家民俗农家乐,其中杨家营村获得“省级旅游示范村”称号,有力促进了农村服务业发展。4)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廊坊大力组织实施“白龙腾飞”工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37个,其中河北省著名商标14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1个。汇福、美华、福成、燕北为中国驰名商标,华日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5)大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实现了规模经营。6)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廊坊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了广大的农业及相关产业,涵盖了生产、加工、运输、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
1.1.2都市农业成为廊坊农业发展的新方向。自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廊坊确立了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使都市农业成为廊坊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四届五次全会上,廊坊进一步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郊型”、“生态密集型”农业为方向,以“休闲、高端、集约”为定位,以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建设“三个示范基地”,即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给。做强“十大产业园区”,即建设三河高端食品产业园、大厂农业科技示范园、香河国际农产品交易物流产业园、杨光金丰国际农业展示观光博览园、安次欧华循环农业产业园、永清现代农业产业园、固安优质蔬菜科技观光产业园、霸州温泉休闲农业产业园、文安多粮营养食品产业园、大成休闲食品产业园;构建“六大板块”,即构建高端食品生产、优质农产品交易、高端商务休闲、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温泉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休闲食品生产六大板块;实施“四大重点工程”,即实施园区带动工程、企业提升工程、基地优化工程、品牌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三个大幅度提高”的目标,即农产品总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用地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1.2中存在的问题廊坊都市农业发展方向虽然明确,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发展规模、发展模式、发展强度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京津冀一体化快速发展要求和京津冀都市圈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2.1少数农业精品品牌不能突出品牌效益。近年来,优质粮食、蔬菜、花卉、畜产品等多种廊坊特色农产品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一些农副产品已经在京津消费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在品牌战略的推广和实施上还非常缺乏精品品牌和特色品牌,比如大城市的驴肉馒头。三河的小烧鸡和豆腐丝;文安的小杂粮等。,包装粗糙,外观不美观,加工简单,保质期限短,难以吸引,不仅无法实施品牌战略,也难以有较高的效益。
1.2.2农业经营耕作方式粗放,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技术不到位。1)传统道路农产品仍是主要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重不高。2)在耕作方式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经营组织无法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经营耕作方式粗放,保护性农业比重小,优质绿色生态农产品比重小。3)在合作方式上,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规模小、组织松散、对农民约束力弱等问题。
1.2.3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新生代农业劳动力极度匮乏,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廊坊农业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尤其是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或深造,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廊坊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补充相当有限,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劳动力素质逐渐下降。现有农业劳动力中真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寥寥无几,极大地阻碍了廊坊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4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培训开展不广泛。廊坊农业在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比例较低,且大多在45岁以上。一线技术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造成了农业技术培训范围狭窄,无法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耽误了农民掌握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时间,阻碍了都市农业的有序发展。
2京津冀区域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都市圈的所有城乡都具有与廊坊相似的特点,也都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成员,在农业产业发展的选择上会向都市农业方向探索和发展。因此,本课题组基于廊坊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京津冀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建议和对策。
2.1加强区域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府环境。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环京津城乡要利用京津在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加强与京津的沟通合作,消除发展都市农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错位”对接融合的思路,对圈内都市农业的中长期战略和规划思路、区域发展政策、重大项目布局进行沟通交流。注重从决策层面加强京津冀区域间的协商对话,制定* * *相同的行政标准,是京津冀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都市圈城市共赢发展的基础。
2.2加强与京津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联系,寻求区域合作空间。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在北方较为先进,其五大发展圈框架已基本形成,即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圈、以精细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城郊农业发展圈、以规模化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城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地生态涵养发展圈、与其他城镇横向联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该模式为周边城乡合作和大北京发展趋势提供了机遇,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供了发展平台。我们不应该错过这个机会。
2.3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广泛宣传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使现代农民了解新兴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增强对生态环保养殖的认识。同时,各级有关部门要以优秀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示范基地,建立“有文化、会操作、懂技术”的新一代职业培训体系。此外,地方政府应该就如何规范和合理使用外来农业劳动力制定一些政策,让所有农民都融入到都市农业的发展中。
2.4加强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都市农业提供支持都市农业顺利发展的软硬件,至关重要。在与京津“对接”发展中,廊坊、保定、唐山等地已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高标准规划和资金投入,但在科技投融资渠道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2.5建设城郊休闲都市农业,拓展休闲城乡发展空间。针对京津游客在乡村休闲体验日益增长的趋势,优先引导和培育集采摘、种植、垂钓、农家乐、购物为一体的休闲生态产业链,特别是以特色种植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目前京津冀周边大部分城乡尚未开发,但该产业是发展都市农业的新方向,发展潜力巨大,应提前“错位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在自己的品牌、品质、特色、新颖上做文章,在档次、功能、创意上尽量有独特的风格。
2.6注重维护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实现都市农业和城乡有序和谐发展。
要引导和鼓励推广使用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以休闲现代、绿色环保的理念营造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幸福。
总之,都市农业的本质特征是“包围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具有生产基地、生态屏障、旅游休闲、辐射引导、示范教育等多种功能。因此,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发展都市农业,必将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健康有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数据
[1]廊坊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2011 (1): 12-15.
[2],戴,。论中国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2): 27-32。
[3]李忠新。用现代理念规划现代农业。济南日报2010 (1): 27-28。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