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玉石检验中的翡翠鉴定

在翡翠交易中,翡翠A、B、C的定义已经得到认可。没有经过填充和上色的天然翡翠玉体称为A货。如果是填充的(如填充高分子聚合物等。),就叫B货;B货的矿物成分是天然翡翠,颜色自然,但充胶老化会影响颜色的亮度、透明度和光泽。如果是彩色的,就叫C货,C货的矿物成分是天然翡翠的成分。如果同时有填充和着色处理,则称为B+C货。翡翠B货的标题可能是“漂白&;Polymerimpregnatedjadeite”(漂白和胶合的翡翠)。C货的名称可能来源于“Caleredjadeite”(染色翡翠)的前缀。A、B、C类商品不代表A、B、C的“等级”,一般称为Ajadeite、Bjadeite、Cjadeite用英语;因为翡翠(硬玉)或硬玉(硬玉岩)不等于硬玉(崔飞),建议称之为阿翡翠、b翡翠、c翡翠(A翡翠、b翡翠、c翡翠)。

1,翡翠的矿物组成

翡翠的组成矿物主要是单斜辉石簇中的硬玉或其他辉石矿物(如硬玉、绿辉石等。)与高硬玉分子(NaAlSi206)。翡翠的矿物组成被认为是高压低温变质作用的产物,这一点得到了翡翠合成实验的证实。如翡翠中的NaAl大量被钙、镁、铁、铬等替代。,超出了翡翠成分的范围,成为其他辉石(如硬玉、绿辉石、透辉石、霓石等。).由透辉石和霓石组成的玉也可称为“辉石玉”,但不属于硬玉。国家标准《GB/T16553—1966珠宝玉石鉴定》对翡翠玉石的鉴定做出了更加准确的规定。但是翡翠在商业上的范围比翡翠大。由于翡翠是多晶集合体,确定翡翠和硬玉是否为矿物成分比较准确的方法是电子探针图像成分分析,但受仪器设备限制,成本较高。快速改变的是微粉油浸法。只要用一台普通的偏光显微镜和几瓶折光油,取的样品很小,即使是高档的环面也不会影响它的美观和价值。

2.翡翠的颜色

翠绿色的玉被视为珍宝,据说“色比价高十倍”。因此,绿色添加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除了加上红色和紫色,市面上至少还有四种绿色品种。看起来像天然翠绿色的彩色翡翠,其价值只有A货的1%到1/1000,甚至低于B货。将无色翡翠染成艳绿色翡翠,作为高档翡翠出售,让一些消费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精神负担。早期复盐染色的翡翠经夏科滤光片观察呈红色(天然绿色钙铝石榴石玉也呈红色),美国宝石学院早在1956就发现了一批复盐染色的翡翠环面。现在很多染色翡翠不需要复盐,夏科镜下的特征和天然翡翠相似,稳定性好,夏科滤镜观察只能作为参考。以前着色剂沉积在染色翡翠的网状裂隙中,现在一些染成绿色的翡翠(包括一些B+C的饰品或件)已经看不到这种现象了,所以着色剂沉积在裂隙中不一定是A货。近年来,市场上常见一种浅绿色染色不均匀的翡翠手镯、挂件,作为天然玉石出售。这类首饰,色泽柔和,有一定透明度(水),无注胶,分光镜下437nm处吸收线清晰,有敲击声,紫外荧光特征,查尔斯滤光片观察,与天然翡翠基本一致。这种手串的零售价一般在500-1500元,比较受广大工薪阶层和游客的欢迎。根据多次测试的数据,微孔中填充了一种染料(非抛光复粉),由于光线的反射,染色后的翡翠整体呈浅绿色。有的染料是整体的,有的只是局部染色,有的还伴有紫色(也称“春色”),使得一个手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浅绿色和淡紫色的变化。浸泡在洗涤剂等溶剂中(必要时用超声波清洗)可以洗掉大部分染料,但一般清洗后会留下较浅的绿色。用10倍的放大镜(很明显即使用肉眼也能看到)可以看到微孔中浸渍的深绿色的丝状物。染色水洗,颜色更浅,但更像自然,欺骗性更大;不仅普通消费者难以鉴别,一些有一定经营经验的老板也没有看出其中的疑点,批量进入这类珠宝;即使是从事珠宝检测的专业人士稍有疏忽,也有可能出具检测报告为天然翡翠。

3.翡翠的光学特征是天然的。

天然祖母绿是由少量的复合物造成的。如果翡翠的颜色是天然的或者是加色的,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就是分光镜,但是有些翡翠片透光弱或者颜色浅,吸收线不容易观察到。如有荧光反射,可用紫外荧光仪检查。再者,可以用电子探针仪器检测色体中的色素,但检测成本高,颜色浅的色素含量往往低于检测限。翡翠翡翠一般在分光镜下有437nm的强吸收线。对于铬翡翠,很难看到437nm的吸收线。一些文献认为437nm的吸收线是由铁引起的;但在完全无色的玻璃翡翠中,这种线条也很强烈;因此,437nm谱线的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绿色的祖母绿一般有690(强)、660(中)、630nm(弱)的复杂吸收线。通常形成-690、690-660、660 - 630nm的阶梯状吸收带,依次为强、中、弱;浅绿色,-630波段或线路太弱,看不清楚。用罗盐染成绿色,在660nm处有宽的吸收带;一些有机染料染成绿色、紫色、红色等。,在680 - 630nm区域没有吸收。翡翠的紫外荧光效应是鉴别A、B、C货的重要参考;

(1)天然翡翠一般无荧光,部分“白棉”有淡黄色荧光。

(2)翡翠B货多为有机胶填充,一般有蓝白荧光(填充蜡和蓝白荧光);目前市面上很多“八三玉”手串、吊坠(B货)都有统一的蓝白色荧光。有的B货没有荧光,可能是填充了硅胶等物质。

(3)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染色翡翠没有荧光(与天然翡翠相同);但有些有明显的荧光。有些荧光特征对鉴定有重要意义,如一种翡翠染成绿色,黄绿色荧光强(存放时间短染成绿色,褪绿后变成黄色),一种翡翠染成红色,橙色荧光强。

4.关于“祖母绿”

有专家专著认为天然翡翠的重要特征是“祖母绿”(俗称“飞翼”),是翡翠矿物(011)的闪光。结晶透辉石(如青海翡翠中的透辉石)和角闪石(如缅甸部分“黑乌沙”中的角闪石玉)也有发育解理(011),也可能有“祖母绿”;微晶翡翠一般看不出来,所以不能作为天然翡翠的特征标志。

5.敲击声

敲击声不能作为判断翡翠A、B货的依据。有些卖玉者经常用两个手串轻轻撞击,发出清脆的“钢铁”声,表示是天然玉石,填充明显的玉B撞击声略显沉闷。但发出“钢”音的不一定是天然翡翠,如透辉石(如青海玉)、比玉石长的闪石钠(如缅甸“水磨子”玉)。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一些B货也能发出清脆的钢声。

6.网状

用强酸漂洗过的祖母绿一般具有明显的孔隙和网状结构。天然翡翠中的应力和风化可产生明显的孔隙和网状结构,往往与酸腐蚀产生的网状裂纹难以区分。“观察裂纹、坑、坑的人一定是B货”的观点可能不恰当。翡翠的天然孔隙后期可被沸石和粘土矿物填充;在切割、打磨、抛光的过程中,还可以填充矿粉或抛光粉。这些填充物不算B货,很容易识别。

7.密度

天然翡翠的密度一般为3.25-3.45g/cm3。翡翠B货的密度一般低于3.25g/cm3。孔隙明显的天然翡翠密度可低至3.15g/cm3。目前市场上大量的注胶“八三玉”摆件都是用翡翠原生矿制成的。由于天然的裂纹孔隙和杂质,在加工过程中经过酸洗和胶合,有一些原生孔隙,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网状结构。和翡翠b差不多,有一颗翡翠鸡心(折射率1.66,密度3.313g/cm3)。欧阳秋梅和笔者分别测得的红外吸收光谱显示与典型树脂填充相同的B货吸收峰,但在显微镜和电镜放大500-2000倍的照片中仅显示少量孔隙,孔隙中未发现明显的填充物。这种类型称为“隐形填充”(这是因为注塑材料加工的饰品新形成的表面裂纹没有被填充)。所以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不一定是没有明显填充树脂的商品。

8.翡翠等级的分类

鉴定出来的翡翠玉件肯定是天然翡翠的前提。

,按照5C2T标准的构图(成分)、颜色(净度)、切工(重量)、透明度(透明度)、结构(质地)来划分等级和价格等级(B、C类商品一般不需要划分作品)。在翡翠行业,人们认为翡翠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决定的,因为大多数翡翠C品都是绿色的,而近年来,因为紫色翡翠越来越受欢迎,市场上不仅有翡翠染成绿色,还有染成紫色的C品!

有几点需要鉴别!

(1)目视观察

色彩夸张,反差大,不正确不自然——人工上色。

(2)用肉眼或在显微镜下观察

颜色是在间隙或颗粒结构之间积累的吗?是外深内浅吗?是彩色根吗?扯平了吗?

颜色不夸张的C货典型案例有两个。一种是颜色不均匀,但有堆积在裂隙等疏松组织中的特点,外面较淡。另一种是颜色非常均匀,其颜色为无色丝和色根,与正品的本质区别在于无色头、色尾,甚至更少光。这种现象是注射有色胶造成的。

色根是一种颜色生成现象,呈条状、片状、块状。其深度有渐变,由内向外扩散或逐渐深入翡翠组织。色根是判断翡翠是否为硬玉或硬玉是否经过人工上色的鉴定标准之一。但是,老坑是一种高档翡翠。由于其结构细腻,颜色均匀,很难看到或看到色根。

(3)放大检查

对于颜色不均匀,看起来和实物很像的情况,要注意给颜色添加颜色的现象,也就是真假混色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在颜色重叠的边缘找到真彩色和伪彩色之间的色调差异。

(4)夏科滤波器观察

在白炽灯下观察,颜色显示红色,说明是人工上色;如果颜色不变红,同时存在两种可能:自然色或染色,需要用其他方法进一步鉴定。

(5)识别辐照后的颜色变化。

翠绿色只是在表面,呈环状或斑片状分布。这样的C货翡翠在夏科镜下是紫红色的。乍一看,辐照变色的翡翠是移动的、透明的,但翡翠是蓝色的,表面有轰击的痕迹。与未曝光部分相比,被轰击部分的表面颜色更深。

(6)区分自然色和锔色

锔色是一种热处理方法,使翡翠显现出来。天然红色翡翠透明度好,红色部分有很强的光泽和灵气。锔色造成的红色暗淡、厚重、均匀。以前锔色翡翠属于C货,新国标将其归类为优化处理。

(7)浸泡在沸水中

没想到的是,用无机原料和绿色抛光粉上色的翡翠,在80-100度的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就会变绿。但是高科技染色的翡翠在热水中不会褪色。

(8)化学试剂褪色

在一些染色的翡翠表面滴上稀盐酸,或用棉球蘸“曲子岭”擦洗C级翡翠,其绿色或紫色已褪色、褪色。

(9)紫色翡翠的颜色鉴定

紫色的鉴别主要是通过放大镜来考察,观察颜色与翡翠颗粒的关系,根据色根和色形的特征来做出判断。

鉴定紫色翡翠要注意的是:是白围紫还是紫围白?白色包围紫色——自然的紫色;紫色包围着白色染色。

此外,还可以借助紫外荧光灯进行观察。天然紫色翡翠在紫外光下一般没有荧光反应,而紫染翡翠在紫外光下往往有明显的荧光。

翡翠常见的优化处理方法有:加热处理、漂白、漂白填充处理、蜡油浸泡、染色(着色)处理。

首先,热处理

加热处理的目的是使含铁矿物的黄色、褐色、褐色翡翠变成鲜红色。其基本原理是:选取经过二次氧化后的黄色、黄褐色或棕色赌石壳料,加热制成褐铁矿(Fe2O3?NH2O)脱水转化为赤铁矿,呈红色,俗称“烘红”。在空气中加热即可,温度不需要太高。该方法制造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

加热处理得到的红色与天然翡翠的红色基本一致,一般不需要或不易分辨。从鉴定特征上看,天然红色翡翠略透明,而加热得到的红色翡翠有“干”的感觉。

第二,漂白

目的是去除杂质产生的“脏色”和“黑”以提高透明度,使其更加美观。一般脏色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锰的氧化物;“黑”的主要成分是角闪石、铬铁矿、黄铁矿和磁铁矿。在传统的玉石加工中,最古老的漂白方法是浸泡酸梅汤,这种方法在中国甚至有百年历史,仅用于去除玉石表面的铁、锰等氧化物。现代漂白处理在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体法是将翡翠浸泡在漂白液中,去除裂纹或翡翠矿物颗粒中存在的黑色、褐色、黄色等杂色物质。最常用的漂白剂是盐酸,其次是氢氟酸或其他酸,甚至还有王水。根据翡翠所含“污色”和“黑色”的特点以及所用漂白液的不同,有的只需浸泡数小时,有的则需浸泡数周。

轻度漂白处理不改变翡翠的内部结构,只是去除了样品表面的杂色,但也会轻微破坏翡翠的表面结构,一般不影响翡翠的耐久性,而重度漂白处理对翡翠的结构有明显的破坏。从鉴别特征上来说,光漂白不容易被发现,只在抛光样品表面留下非常细微的裂纹。深度漂白会在玉石表面留下明显的裂纹,纵横交错,因为没有浸蜡和注胶,所以看起来比较苍白干燥。如果翡翠的结构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就需要填充。

第三,漂白和填充处理

经过漂白填充处理的翡翠,在翡翠行业俗称“B”货,这种处理方式已经相当流行。漂白处理是去除黄、黑等杂色,结构一般不会受到严重破坏。后来发现去黄去黑时间延长,可以提高玉石的透明度。但从结构破坏程度来看,在翡翠中的杂色、脏色被溶解的同时,部分翡翠颗粒被溶解,破坏了翡翠特有的致密结构,产生更大、更多的裂纹,有的甚至出现松散的面包屑。这种严重漂白的翡翠,必须经过填充、固结后才能使用。用于固结和填充的水泥有很多种,如有机聚合物(环氧树脂、加拿大树胶、塑料和有机玻璃等。)或聚合物和翡翠粉末的混合物。最近有可能使用折射率与翡翠相近的无机材料(玻璃)进行填充固结。有报道称,部分“B”货被氢氟酸或王水腐蚀,但黄、黑等脏色并未完全去除,具有欺骗性,甚至连黄、黑等杂色也未去除,给人一种不应是“B”货的错觉。

市场上还有一种叫做“B C”的翡翠,其处理方法与“B C”翡翠基本相同。根本区别在于“B C”翡翠使用的填充物是有色物质,即染料或颜料均匀混合成无色填充物,然后固结填充。“B”翡翠是无色的。

用这种方法改进的翡翠的鉴定特征是:无“祖母绿”或“祖母绿”不明显;折射率降低,光泽变暗;大部分比重变小;表面结构以“网格状”、“沟状”裂纹和“橘皮效应”为特征;“B C”货颜色不自然,白,发呆,浮在表面;早期做的这些产品大多有荧光,近几年都没有荧光;红外光谱仪是检测填充有机物(羟基吸收峰)产品的有效方法。由于这种改良方法的不断发展变化,近期对漂白、填充处理过的翡翠的鉴定还比较粗浅。

四、浸泡在蜡和油中

蜡、油浸泡的目的是掩盖翡翠中的裂纹,增加透明度,俗称“藏碎”。这种方法常用于裂纹多、质地差的翡翠原石或成品。具体方法是将待处理的翡翠原石或成品放入油或蜡的液体中,稍加加热浸泡,使油或蜡沿裂纹和微小裂缝渗透并填充在裂缝中,使裂缝不明显。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不能持久,只是暂时遮盖了裂纹,增加了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力,提高了透明度。这种样品遇到酸性溶液会发生变化,遇到高温会溢出油或蜡。浸蜡(或打蜡)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普遍接受。在玉器店被称为A货。但从宝石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天然宝石中添加了其他物质,也算是人工美化产品,并非完全天然的产品。

动词 (verb的缩写)染色处理

经过染色(着色)处理的翡翠,俗称“C”货。处理的目的是使颜色浅或无色的翡翠变成想要的颜色,如绿色、红色或紫色,甚至多种颜色同时出现。目前经常出现分段染色和多次染色的现象,多次染色在业内也被称为“加色”。早期用铬盐染色的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呈红色,批量用铬盐染色的翡翠戒面早在50年代就被发现。现在很多染色翡翠在夏科显微镜下的特征与天然翡翠相似,稳定性也不错。过去染色的翡翠,可以看出染料是沉积在网络裂缝中的。但有些浅绿色不均匀的翡翠手镯、挂件,色泽柔和,有一定的透明度,在分光镜下吸收线清晰,敲击声、紫外荧光反应、查尔斯滤光片观察,与天然翡翠基本一致。这类产品在微小的毛孔中填充了有机染料,染色部分整体呈浅绿色,酷似自然色。

耐久性与鉴别:染色(沾色)翡翠的耐久性较差,长时间暴露在光线或酸性、碱性液体中,颜色会发生变化。染色工作粗糙的翡翠很容易鉴别,但近期染色工作精细的染色品很难鉴别。专业鉴定要靠经验和仪器。染色翡翠的特点是:颜色浮在表面,没有色根,呈丝网状分布,颜色丰富,有大裂纹;利用吸收光谱特征和红外光谱特征;然而,绚丽的染色方法不断出现,使得其鉴定特征不断变化,因此在鉴定过程中经验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至关重要。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添彩”翡翠酷似“色根”,极难鉴别。

六、适用于玉石的其他处理方法。

翡翠的涂层或涂层处理,俗称“涂层”,是通过混合粘结剂和绿色染料,使翡翠表面呈现“绿”和“水”的状态。这种加工品不好鉴别,但业内有经验的人摸摸就能鉴别出来。据介绍,辐照处理技术也应用于翡翠的着色,要求强度高,时间长,整体效果不理想,所以很少使用。拼接的方法也是适用的,比如把水浅颜色好的翡翠用绿色胶黏在绿色的低档翡翠或绿色玻璃上,镶嵌。另外,常见的方法是在裂纹处进行“包金”和“嵌金丝”的处理。这是博客上的。也可以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