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3000多字的小提琴鉴赏论文!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写出了唯一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也被称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它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原本想把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任小提琴演奏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莱奥波德·奥尔(1845-1930)。人们希望它能在俄罗斯首映。然而,就像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尼古拉·鲁宾斯坦拒绝一样,这位伟大的小提琴教授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但同时认为其中许多不适合小提琴演奏,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相违背,因此这部作品被搁置了近三年。

直到188112月4日,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中的一些技术难点,阿道夫·布罗德斯基才第一次与李斯特麾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没想到,作品演出后,差评接踵而至;当时的一位维也纳评论家抨击道:“在某些画面中可以看到气味。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才知道原来也有能闻出味道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和恶毒的攻击!此后,柴可夫斯基再次陷入低谷,但布罗德斯基不屈不挠,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这首曲子。他的锲而不舍不仅赢得了柴的感激,也使这部杰作被世人所接受。因此,柴科夫斯基改了这部作品的标题,献给了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茨基。

奥尔毕竟很棒。后来,他改变了态度,赢得了柴科夫斯基的理解。他在独奏部分稍作修改,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他不仅自己多次出色地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还用它来教授他那些有前途的学生。其中一个是海菲兹。

这部作品融合了俄罗斯民族积极、活泼、进取的风格,以及作曲家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个性。该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后期,是作曲家成熟期的巅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不太了解古典音乐的朋友也可以把这部作品作为学习柴科夫斯基音乐或者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入门选择。

因为这段音乐的灵感来源于拉罗创作的柴科夫斯基的西班牙交响曲,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之间有* * *交流的想法。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欢快、活泼、青春的作品,歌颂了青春和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曲子起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但历史最终证明它是一首独特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经久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在内容上是西贝柳斯最深刻的作品,在技术要求上也更符合现代乐迷的口味。毫无疑问,海菲兹为这首歌的演绎风格树立了一个标准。海菲兹的风度和激动都无法与之相比。他准确的语调和浑厚的神韵,加上冷峻狂野的处理手法,充分发挥了西贝柳斯的特点。

西贝柳斯的小联想最早完成于1903。几经修改,终于在1905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映。这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一。作者热爱芬兰的自然风光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这种感情在这首协奏曲中自然流露出来。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充满芬兰风味。音乐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的创作中也起到了交响的作用。整部作品生动如声画。

音乐欣赏: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奏鸣曲式。宏大的第一乐章展现了生命的快乐。有着俄罗斯民乐的宽广气息,有着清晰悠扬的诗意。在乐队低沉的合奏中,乐章的主题部分由低到高逐渐衬托出来。小提琴独奏部分时而欢快明朗,时而柔情满怀,时而高亢激昂。乐曲进行到中间,重复第一乐章的主题,直到第一部分的高潮,这就引出了优美的小提琴独奏,技术要求很高。最后,乐章以华丽的合奏结束。主体部分的主题感人至深,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博大感人的氛围,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此乐章重在小提琴独奏技巧的表现,其富于思想性的抒情性被称为“小抒情”。主旋律柔和和谐,就像恋人之间的缠绵,真挚感人,略带伤感。远处似乎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让人嗅到了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回旋曲奏鸣曲式。主题让人感觉俄罗斯风在猛烈地冲击,属于俄罗斯民间舞曲《特雷巴克》。节奏强烈,欢快地进行着,就像一幅人们欢庆节日的画面。不时出现激动人心的高潮,整个乐章布局随意,抑扬顿挫,最后以一首气势磅礴的协奏曲结束。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分为三个乐章:

D小调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2/2拍。整个乐章就像一幅风景画,展现了阴郁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黄昏降临,岸边燃起篝火,吟游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4/4拍,浪漫。音乐略带忧郁和神秘,像是作者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在旷野和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拉着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感情。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回旋曲。这首曲子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作曲技法华丽多彩。这首曲子的主题叫做“波兰北极熊之舞”。小提琴独奏旋律像火箭一样一次次射向夜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莫扎特的第四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总结

协奏曲的体裁早在巴洛克时期就有了,称为“大协奏曲”,即乐队中少量乐器与其他乐器的比赛。小提琴协奏曲体裁是由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维瓦尔第创造的,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弦乐乐队作品,小提琴部分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是在整个乐队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环节。

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交响乐的迅速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器乐协奏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内容更加深刻,乐队更加丰富多彩,独奏部分更加个性化——就这样,它逐渐形成了古典协奏曲的形式。莫扎特最终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范式:三个乐章,即快-慢-快对比形式,第一乐章采用基于两个主题对立与发展的奏鸣曲式,结尾前应有一段独奏乐器的即兴华彩乐段。莫扎特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通常有两个呈现部分,第一个是由乐队呈现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第二个是呈现独奏乐器的部分。他特别强调独奏声部的作用,广泛发展独奏乐器的技术表现。他把独奏乐器放在与乐队平等的位置上,独奏声部甚至常常迫使乐队只起伴奏作用,但从不“覆盖”乐队。莫扎特还在乐队中加入了管乐,增加了演奏的力度和色彩变化。

然而,莫扎特对协奏曲体裁的看法仍然是有限的。他认为协奏曲只是为了赏心悦目,演奏起来应该不会太难,当然也不会太容易,因为应该是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都能接受的。所以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找不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激情,与贝多芬紧张的交响乐结构相去甚远。在这里,它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和甜美的意大利声音的结晶。

莫扎特有六首小提琴协奏曲,都与他在萨尔茨堡作为宫廷小提琴家的表现有直接关系。前五个大写是1775这几个月写的,那时候他才19岁。从这些协奏曲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小提琴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对自己的演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他的最后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现在已经家喻户晓,确实达到了“音乐专家和音乐爱好者都能接受”的水平。

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218

产品分析

第一乐章:D大调快板,4/4拍,变奏曲。

这首协奏曲的管弦乐伴奏非常简洁。与其说是回答独奏小提琴,不如说是管弦乐队只在伴奏独奏部分。这部协奏曲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表现在作者努力拓展小提琴独奏的声部,使之具有技巧高明的特点。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以强有力的召唤主题开始,具有军号合奏的特点。在莫扎特的时代,这一合奏常被称为“军队”主题,其优雅的节奏也可见于莫扎特的其他协奏曲。

乐章以变奏曲的形式写成,最大的特点是有大量复杂而精彩的乐句。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技术方面优于音乐本身。当然,这里的手法并不是盲目的滥用,相反,它成为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音乐的发展生动而自然。

第二乐章:行板,A大调,3/4拍,三部曲加变奏曲。

在这个乐章中,小提琴独奏的主导作用最为明显。不同于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它根本不是独奏小提琴与伴奏乐队的“对话”,而是独奏小提琴在乐队背景上的真实“独白”。这纯粹是莫扎特的真情流露。

第三乐章:优雅的行板——快板,但不要太快,D大调,2/4拍,回旋曲。

在这个乐章中,你可以看到由一些重音、装饰音、间奏和刻意倒置的乐句组成的似乎偶尔闪现的五彩缤纷的舞曲旋律。回旋曲的基本主题是轻快优美,第二主题(03: 00: 29)非常活跃,三连音节奏尖锐明亮,接近吉格风格,与上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个主题在乐章前后出现两次,乐章的第三个主题(03段03分25秒)夹在中间,所以这个回旋曲乐章的结构是A+b+ A+b+ C+A+b+ A+b+ A+B。

乐章的第三主题具有民间舞曲的特点:旋律在一段连续的低音(空弦)背景上盘旋,完全模仿了18世纪一种叫做风笛的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模仿风笛的声音是十七和十八世纪法国小提琴家最喜欢使用的技巧之一。他们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奏鸣曲中使用它,莫扎特很可能从他们的奏鸣曲中引用了这种技巧。

莫扎特: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

作品介绍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奏鸣曲式。

第五协奏曲以其独特的结构而闻名。首先,它的第一乐章与一般的奏鸣曲式快板乐章有很大的不同。乐章开始时,乐队演奏了强有力的和弦,这似乎是对音乐的第一次推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颤音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清晰有力的声音带出引子的主题,其进展仅隐含了乐章第一主题的雏形。这个引子主题暂时不自觉地转向优雅俏皮的第二主题(04段,00分38秒)。

但是乐队的介绍突然被一句“诗意的打断”打断了,是小提琴独奏。它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具有朗诵的特点,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以精致的伴奏模式为其伴奏——这是柔板的一个间奏。独奏小提琴在长时间停顿后才演奏出这首乐章热情坚定的第一主题(04段,02分,18秒),乐章本身现在才正式开始。

这部乐章在主题素材的紧张发展和配器的辉煌效果方面预示了这部协奏曲的高超音阶,但莫扎特在这里只停留在“迷人”的风格上,这表现在他的音乐独特的“轻快”特征、清晰的笔触和管弦乐色彩的选择上。

第二乐章:柔板,2/4拍,D大调。

第二乐章中的张力和丰富的感情比之前协奏曲的慢板乐章还要差。在这个柔板乐章中,莫扎特用深刻而有力的器乐旋律表达了精细而多样的内心活动。这是莫扎特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的表现。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A大调快板,3/4拍,回旋曲风格。

乐章的主题由一把小提琴独奏,旋律优雅细腻,带有一种自命不凡、忸怩作态的情绪,这是那个有着假发和箍裙的时代所特有的。这一舞蹈主题的每一次新的呈现都用最精致的旋律模式加以装饰——时而出现在乐队中、时而出现在独奏小提琴中的新新音乐动机丰富了主题的发展。突然,一个快速的插曲——A小调两拍的节奏,像踩了一拍一样激昂的民族舞曲(06: 03: 31秒)——打断了原本的主题,前面那种自命不凡的情绪连一丝都没有了。现在,小提琴似乎已经从舞蹈演员转移到民间即兴演奏者,音乐也从贵族沙龙转移到大众自由世界。

这段话是根据18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写成的,它描绘了民间生活的画面,这也是莫扎特在歌剧和芭蕾舞中做出许多贡献的异国音乐范例之一。但是,这里所谓的东方色彩并不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是使用那些“嘈杂”的打击乐器。根据一些匈牙利音乐家的说法,这一由五个独立旋律组成的间奏是莫扎特从他的芭蕾舞音乐本身中引用的,主旋律是匈牙利城市中流行的舞曲的最早记录之一。

民间舞场景突然被打断,现在出现了小步舞曲的主题,将听者拉回洛可可风格的迷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