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永丰的文化
齐永峰表示,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有国际和国内两大背景: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还包括大幅提高文化软实力、高度发展繁荣文化艺术、丰富健康人民精神生活的目标。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国际背景下,面临国际经济危机的二次探底,出现了高失业率、贸易萎缩等问题。中国已经从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软实力的发展还不够,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秩序重建方面,我们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合文化等,国际影响力有限。中国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单向思维和个人主义的缺陷,通过发挥我们的软实力,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为克服金融危机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永峰认为,衡量一个“文化强国”应该有五个标准:一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和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并且这些作品不断涌现。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经济规模应占GDP的8%至1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对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和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四是文化版权贸易由净进口向净出口转变,竞争力较强,在世界文化贸易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五,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议题,为构建国际新秩序发挥作用。目前国际问题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之后,应该在提出议题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六中全会文化建设的四大亮点和三个高度
1和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命题。
2.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质是建设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新文化。
3.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力军,是一项重要任务。
4.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杨金海指出,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也标志着我们党制定文化战略的提升。
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层次、五个方面。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层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个层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但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我们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这确实需要我们去把握。
严:第一,当前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为什么现在对文化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期待越来越高?第一个关键点是,文化正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严]:第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很多网友谈到综合国力,首先想到的是GDP。当然,现在能创造GDP的不仅仅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文化产业像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早就超过美国GDP的一半了。
[严]:第三,文化发展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和价值支撑,这一点越来越被大家看到。
[严]:第四,文化发展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所以,你也看到了,为什么黄金周会有那么多人去旅游?我认为许多人正前往一些旅游景点。它有很多文化内涵,他们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大特征:鲜明性、导向性和包容性。
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议题的汇聚,堪比当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1的北京让权威受访专家感觉和1942的延安差不多。在其看来,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议题的汇聚,堪比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此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也是继1996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讨论之后,中央决策层再次聚焦文化问题。
纵观65438年6月+10月18日发布的全会公报,在《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研究者看来,其最大亮点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文化站在时代的前沿。
回顾新时期历届中央全会,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表示,其主题多次涉及经济政治建设包括社会建设的会议。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的情况出现过两三次,但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系统研究和论述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在齐永峰看来,一个“文化强国”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标准:
全社会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广泛传播力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
文化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 ~ 10%,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引领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在世界舆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文化艺术人才数量众多,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流派纷呈、文化发展创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文化贸易,尤其是版权贸易,已经从净进口变成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版权贸易逆差长期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种议题,为构建国际新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上述标准,目前的现实并不乐观。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创意经济报告2010》,近年来中国创意经济产品出口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创意经济服务出口方面未能跻身世界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