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的使用和处理方案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的两大负面影响,对环境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对市容市貌和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中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散落在铁路、河湖两岸以及漫天飞舞或悬挂在树枝上的超薄塑料袋,给人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导致的长期深层次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膜废料大面积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导致作物减产。

2.丢弃在陆地或水中的塑料废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的塑料垃圾重量轻,体积大,处理难度大。如果是掩埋的话,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长期难以降解。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政和技术措施来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首先是加强管理。比如社会关注的铁路两侧“白色污染”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得到明显改善。从1994下半年开始,铁路部门对沿线区段进行分段。部分旅客列车使用袋装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扔垃圾。不像以前,乘务员直接把垃圾扫出窗外,而是在车站卸下垃圾袋集中处理。现在使用袋装垃圾的火车越来越多,随意往车外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2.9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二是禁止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杭州是中国第一个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城市。杭州9月5日1995市容环卫局、工商局、卫生局联合发布《关于禁止使用泡沫塑料快餐盒的通告》,连续三天刊登在《杭州日报》上。管理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个体流动摊贩仍在销售发泡塑料餐具。近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泡沫塑料制成的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违者可罚款500 ~ 5000元。该《规定》将从1997年9月15日起实施。武汉、哈尔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汕头等城市也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当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是,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单纯的取缔很难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所有发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纸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来的耐火泡沫塑料制品。然而,替代品在价格和质量上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考虑经济杠杆的调节,只靠行政命令来操作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强制回收。干净的废塑料包装可以再利用,或者再用于造粒、炼油、制漆、建材等。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还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负荷,节约土地,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方法。但是回收应该是在废塑料包装进入垃圾之前。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包装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废塑料的利用价值很低。由于分类后的废塑料制品太脏,很难按材质分类,质量无法保证。北京市环保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回收为主,替代为辅,区别对待,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1997 6月1日,北京市环保局、市工商局联合发布《废弃塑料餐盒回收处理通告》,要求北京市生产、经销一次性塑料餐具(含托盘、碗、杯)的单位或个人负责回收废弃餐具或委托其他单位回收处理。通知还规定,1998的回收率必须达到30%,1999为50%,2000年为60%。通知发布后,生产、经销单位和个人立即到当地环保部门申请登记,提出自己的回收计划和具体保障措施。这是北京解决“白色污染”的突破口。取得实效后,逐步增加强制回收的废塑料产品种类和比例,最终消除“白色污染”。天津市环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污染”项目的可行性调查报告,提出了一套防治方案,决心通过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目前正在制定回收方案、试点工作运行图、试点工作进展纲要,筹备天津白色污染防治行业协会。

技术方面,一是用纸代替塑料。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很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潜在危害”,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首先,造纸需要大量木材,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其次,造纸过程会带来水污染。此外,纸制品在性能和成本上都无法与塑料制品竞争。目前我国也有以甘蔗秆、秸秆为原料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仍处于试验阶段。

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变性淀粉或其他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添加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使塑料包装制品的稳定性下降,在自然环境中更容易降解。目前,北京有19家单位开发或生产可降解塑料。测试表明,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在暴露于一般环境3个月后开始变薄、失重、强度下降并逐渐碎裂。如果将这些碎片埋在垃圾或土壤中,降解效果并不明显。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个缺点:一是消耗食物多;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视觉污染”;第三,由于技术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并不能完全解决对环境的“潜在危害”;第四,可降解塑料因为含有特殊的添加剂,很难回收。解决白色包围问题的措施

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亟待解决。目前,尚未达成快速解决方案。但是还是有一些措施可以实施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我国用秸秆和干小麦制成的秸秆纤维膜已达到化学标准。埋在土里8个月,可以分解成肥料,没有“遗留”和“好处”。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也开发了一种以乳酸聚合物为原料的新型塑料,这种塑料是由奶酪乳清、玉米等可再生资源制成的。使用后,在空气、水和细菌的作用下,半年内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这些高科技材料用来替代现有的“白色污染”达到利用率,从而减少白色污染。

其次,“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一般可分为化学降解和光降解、生物降解以及光和生物的双重作用。轻质(化学)可降解塑料制造。将特殊配方溶液喷洒在塑料制品表面,使其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塑料逐渐溶解成可以用水冲洗的无害物质,从而大大减少“白色污染”问题。

中国科学家利用纤维素、稻草和干小麦开发出可生物降解的聚乙烯薄膜。日本产业技术院还利用豆干等农作物废弃物制成了可降解的农用地膜,不仅粘合强度高达每平方厘米40公斤,而且成本相对较低。这么好的发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一个可喜的成果,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能有限度的利用。一举两得,多好啊!

以上说明白色污染是可以解决的,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很难解决。但是,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和发达的国民经济,我们将能够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现在,作为公民,我们不仅要从自己做起,还要下大力气宣传,让身边的人知道如何保护环境。不仅我们公民应该努力工作,我们的领导人也应该努力工作。因此,1995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9年5月实施的《北京市限制销售和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管理办法》对白色污染防治作出了具体规定。“消除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成为1999“地球日”环保宣传活动的主题。启动菜篮子计划,发放到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城市的同一个动作。可见中国已经关注到“白色污染”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规定的出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条件。

作为祖国的一员,我们应该大力配合国家解决问题。“治理白色污染”,减少“白色污染”,建立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威胁后代、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文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快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