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艺术欣赏的论文
人们过度地爱她。没完没了地探索她不易察觉、稍纵即逝却永恒的微笑,她那洞察一切、包容一切的眼神,她那端庄从容的体态,她那高贵简约的装束,她那无可挑剔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只有凭借着列奥纳多和上帝的智慧,才能收集到这么多美好的元素,将许多美好的事物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所以,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终极搭配,没有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愿意生活在她的树荫下,吸收滋养的营养;我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来,无数痴迷于绘画事物的人都被这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编造的。神话就像一个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扩大,最后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噬。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的显要位置,透过厚厚的防弹玻璃,以我们每天都熟悉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接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渴望通过这张温柔安静的脸读懂答案,但当他们离开时,却带走了更多的疑问。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与蒙娜丽莎毫无关系。有人可能会问:蒙娜丽莎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的人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莎贝尔公主?这幅画是有真实的模型,还是凭想象画出来的?这幅画中的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的审美时尚,还是有人说的妊娠反应?画中的人是不是刚刚经历了流产的痛苦,穿上了丧服?蒙娜丽莎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瘫引起的吗?蒙娜丽莎是男的还是女的?原型是列奥纳多本人吗?问题越离奇,离画本身就越远,不仅无助于对画的解读,反而把人引入歧途。
事实上,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察觉。蒙娜丽莎是男的还是女的?有必要问吗?有性别意识的人都不应该质疑这一点,但还是有人坚持要问这么荒谬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一种中性的感觉,至少她不会给人一种性的诱惑。请问,只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那么,肖像和色情照片有多大区别呢?毋庸置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的美上,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换句话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连性别都分不清。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对显而易见的事实提出荒谬的问题是非常无聊的。面对明明赏心悦目的画像还说什么面瘫,太离谱了。蒙娜丽莎的表情是僵硬的吗说一个瞬间的表情凝固了就是僵硬的很可笑。笑容难以形容。专注中无意识的微笑,友好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者略带嘲讽的微笑,是每个人在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有些人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完全没有必要下结论说这幅画不是以一个真人为模型,完全是基于想象。人们惊叹于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画中的人,从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衣服,都是那么真实可触,几乎触手可及,超乎想象。如果没有真人作参考,即使他有很大的天赋,达·芬奇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想问,画中人的眼睛和她的笑容那么遥远,不要深意的争辩。那是他独有的吗?为什么现代人模仿不出来?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回答。懂绘画的人都知道,肖像画和人物原型不一样。一幅好的肖像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画家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哲学、精神欲望等等融进画中的人物,观众从画面中读到的肯定会比真实的人物多。在我们了解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生和他在许多领域的非凡成就之后,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这种情况下,画中人的妻子和名字是谁并不重要。她是列奥纳多·达·芬奇所有艺术才华的集合,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越常规极限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精神画像,但说她是模特就太俗了。有人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相似,于是断定这幅画是以他本人为原型的。其实这是在吹毛求疵。相似不代表巧合,当然完全巧合是不可能的,就像画中的人和真人不完全一样;但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相似是主要的,差别却很小;更何况,每个画家在描绘他人时,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入画面,因为画家最熟悉的是自己;我想达芬奇也不会例外。说了这么多,剩下的问题就不用解释了。如果我们多看画,多接触画家,那么不相干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
反驳上述一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围绕《蒙娜丽莎》的研究没有意义。作为世界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作品,必然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供后人探讨。人们对蒙娜丽莎太熟悉了,很难再有新鲜感。但是,对这幅画着迷的人,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的玄机甚至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不仅是卢浮宫的瑰宝,也是法国人的骄傲。当时,蒙娜丽莎被盗,成千上万的人为此感到悲伤。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国家灾难日”;收复之时,举国欢腾,其盛况不亚于国家的重生。法国人忘记了蒙娜丽莎不应该属于他们吗?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大利,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非常遗憾,我们没有拥有蒙娜丽莎。这是世界上粉丝最多的一幅画。艺术界就更不用说了,光是政客们对她的痴迷就让人吃惊:每当著名的戴高乐总统心烦意乱的时候,就会开车去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的时候满脸笑容,原来的烦恼也就没有了;另一方面,蓬皮杜总统公开承认他无法抑制自己对蒙娜丽莎的渴望。世纪伟人丘吉尔已沧海桑田,但晚年有幸亲吻蒙娜丽莎时,却控制不住自己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所以未欣赏原作就收藏了四幅赝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张小小的画像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或震撼力?难道不是被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吗?
有些问题很难回答。先从蒙娜丽莎本身说起。世界公认的原作现在在卢浮宫,有条不紊的流通着。当达芬奇搬到法国时,他带走了这幅画。达芬奇去世后,《蒙娜丽莎》归法国王室所有。卢浮宫完成后,这幅画被永久收藏。然而,人们不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蒙娜丽莎和最初描述的并不一样。有没有被别人篡改过?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和达芬奇画的画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据说拿破仑拿到《蒙娜丽莎》的时候,为了把它装进现成的画框里,他把画面左右各剪掉了三厘米;原画两边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到一点柱基。据说拿破仑对这幅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我们今天并不这样认为。在现代人看来,《蒙娜丽莎》构图完美,人物背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很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也极为突出;反而两边加栏,感觉构图平淡,视野不开阔,人物失去了质朴。拿破仑一生都没有特别重视艺术,却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印记,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不一定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青绿色。色彩素淡恬静,简约端庄。我们以为绘画一直都是这样的,其实不是。根据达芬奇同时代人的描述,当时的画色彩鲜明,色调明快。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当时法国国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清漆;数百年后,清漆变成了深棕色,就像我们目前看到的颜色;这幅画的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蜘蛛网一样的细密纹理。遗憾的是保存条件不好;然而,我们今天宁愿承认蒙娜丽莎。质朴刚健的色调与人物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深色的衣服和雾蒙蒙的背景把人物的脸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均匀的裂痕给人物增添了神秘感,让我们对她更加崇敬和向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去除表面油脂,恢复原有的亮丽色泽;只是担心技术不够,怕损坏画面。其实如果真的修好了,我们会觉得奇怪,难以接受。
临摹名画是爱的表现,《蒙娜丽莎》是世界上临摹最多的。现代人的临摹就更不用说了,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大多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呈现的。有些在原作面前显得笨拙不堪,不堪入目,但也有不少佳作。还有一幅美国新泽西的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很像,但构图略大,露出左右两边的石柱(原作构图原来是这样的)。画中的蒙娜丽莎很美,很纯洁,更有人情味。一位专门研究《蒙娜丽莎》的学者雷特认为这幅画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是原作,表现了人物的青春魅力;卢浮宫收藏的一件,约作于1513。达芬奇的技巧在晚年越来越完善,但多年以后,蒙娜丽莎不再年轻,反而多了一点成熟和深沉。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但毕竟只是推测,很难被证实。大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反对者认为达芬奇一生创作的画作屈指可数,自己的作品也从未重复。然而,这种说法也难以令人信服。达芬奇自己曾经画过两个一模一样的岩石圣母像。那样的话,他留下两幅蒙娜丽莎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据说达芬奇画《蒙娜丽莎》前后花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有可能他在此期间画了一幅或多幅变体画。会有专门的人来考察真伪,把新泽西的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赏,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意思。这两幅画看起来几乎一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风格完全不同。新泽西的蒙娜丽莎,在安静和温柔中,看起来更活泼,更美丽,更清新;人物动态沉稳自然,没有刻意照搬的拘谨和死板;底色反差大,没有原作那么含蓄沉稳,但和画的氛围很和谐。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杰作,但与原作相比就显得单薄了。当我们面对最初的蒙娜丽莎时,不会感到惊艳;那不是美女,看起来也不怎么年轻了。蒙娜丽莎的手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手。
但是,我们会看画面很久,不忍心转移注意力。首先,我们会被奇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晕染的层次感表现出丰富的空间和逼真的质感,无边界的形态过渡和色彩变化领先我们同时代人几个世纪。真正神奇的不是技巧,而是那一瞬间出现又消失的神秘微笑令人着迷。那笑容太浅,再近也看不清楚;但是,只要看到画,无论多远,都能感受到那微笑。微笑不仅体现在上翘的嘴角,还遍布面部的每一个部位,甚至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让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洋溢着微笑。直面原作的感觉在别处是不可替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要被永远保存下来。
蒙娜丽莎就是这样占据了人们的心。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种规则,被无数艺术家遵循。但是,在艺术界,有了规律的创始人,就会有颠覆者。20世纪是艺术走向自由和多元的世纪,很多原本神圣的法律被动摇了。看看蒙娜丽莎百年来的经历:首先,图桑用铅笔在她美丽的脸上画了小胡子和山羊胡,并题写了字母L . h . o . o . q;然后摄影师哈尔斯曼把蒙娜丽莎的脸换成了达利的怪异脸:凸出的眼睛,眉毛上扬的胡子,手里拿满了硬币;然后南美画家波特罗把蒙娜丽莎画得胖胖的,她的脸几乎像充气球一样填满了画面,但是她的手太小了,几乎看不见。此后进化潮流盛行,各种“蒙娜丽莎”纷纷上映。被切割的蒙娜丽莎,被肢解的蒙娜丽莎,被玷污的蒙娜丽莎,甚至被焚烧的蒙娜丽莎,都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还有人把蒙娜丽莎换成了动物头像,让人哭笑不得。随着进化论的普及,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看中了蒙娜丽莎的商业价值,于是蒙娜丽莎摇身一变成了商品推销员。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经过蒙娜丽莎的手,价值翻了一番。蒙娜丽莎手里拿着一只鼠标、一杯饮料、一支香烟、一件泳衣或一件婚纱,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像。不管人们是佩服它独特的想象力,还是鄙视它歪曲名画,广告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商家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与此同时,许多人喜欢打扮蒙娜丽莎,一些国家还举办“蒙娜丽莎模仿大赛”,获胜者总是获得荣誉。正是因为这种活动,一些男性产生了装扮蒙娜丽莎的想法,也有人实际上付诸了实践。男人演的《蒙娜丽莎》让人忍俊不禁。
关于蒙娜丽莎还有另一个传说。公元前817年,古埃及有一个叫哈格布苏的女祭祀,非常美丽,可以预知未来。为了祈祷法老,获得永生,她自愿做了一具木乃伊,葬在胡夫金字塔的石棺里。2003年,考古队打开她的石棺,里面什么都没有!他们还发现墓墙上的古文字是女祭司留下的预言:她将在300年后复活,然后一位来自芬奇的画家列奥纳多会画出她的微笑。这是列奥纳多画中的蒙娜丽莎吗?!这种说法很离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真相会让我们释怀。
这都是近几年的。在这个以文化快餐为主导的快节奏世界里,再神圣的经典也难逃被解构的命运。这一点我们很难判断。也许我们会欣赏设计师天才的创造力,也可能会愤慨于世界玩家的亵渎。但是,这些都是真实的事情,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承认。几百年来,蒙娜丽莎接受了太多的赞美,超过了它自身的承受能力;当人们对它的推崇达到饱和,没有新意的时候,扭曲、嘲讽、调侃就出现了。但是,有专门研究和评价《蒙娜丽莎》的文章或专著,包括各种推论和推测;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很多人愿意花一辈子。未来的科学研究可能会为我们解答很多关于这幅画的问题,但是一旦神秘感消失,一切都会像猜灯谜一样枯燥。蒙娜丽莎毕竟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画像,我们带着虔诚和未解的疑问去欣赏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