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真正作者是谁?

西游记的作者现在认为是吴承恩(1500?1582?)汝忠一词,本名射阳山,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关于《西游记》作者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明清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没有署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时期淮安府的记载和前人的理论,推定《西游记》作者是淮安承恩。民国后期,建国以来,特别是1980以后,对《西游记》作者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仍有学者质疑吴承恩的作者身份。原因是写西游记,吴承恩的诗和朋友的话里从来没有提到过。第二,吴承恩在《淮安府志》中写下《西游记》的事实,并未表明是言情或正史,但一般情况下,地方志中并未记载言情和正史;第三,吴承恩的《西游记》在清代藏书家黄裕基所著的《千庆堂书目》中被列入地理类(即地理范畴)。

所以有人提出《西游记》是丘处机写的,或者是他的弟子后人写的。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西游记》是明代“清词宰相”李春芳所作。但由于论据的稀缺性和牵强性,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另一方面,证明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越来越有说服力。主要是:第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完全符合西游记创作者的特点。二是对各种质疑给出了更合理、更实用的解释。第三,最有说服力的是《西游记》文本中的方言研究。1980之后,这个领域有了突破,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

在我看来,《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结论是不准确的,通过研究《西游记》方言来研究《西游记》作者是不可取的。《西游记》是一部结合了历史事实、民间传说、戏剧、诗歌、评话,同时讲述一个西游记故事的两部相对简短的小说。虽然经过作者的重新整理和再创造,但却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艺术体系。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小地方必然会留下世界各地的方言。况且淮安方言并不是《西游记》中唯一使用的方言,北方方言还有很多。而且在几乎所有关于吴承恩的文献记载中(除了《淮安县志》),都没有关于编撰《西游记》的记载,《淮安县志》中关于《西游记》的记载非常奇怪,因为在那个鄙视官员(小说)的年代,县志和正史中都没有官员的记载,那么《淮安县志》为什么独一无二,有记载呢?恐怕很难解释。

而且仙宫的很多精彩描写也不可能是吴承恩写的,他没去过京城,只当过两次小官,最后隐居在深山。《丘处机》中的丘处机(1148-1227)是一位完全正宗的道教老师,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字,长春子。邓州(今山东)栖霞人。因为他常年在成吉思汗身边见过不少御宅,所以西游记仙宫的精彩一幕就出自他的手笔,能让人信服。此外,《西游记》中的许多战斗场面也不是生于千年的吴承恩所能想象的,他从未见过明朝北伐蒙古的战争场面。他们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而且明显受之前农民起义的影响,闹天宫的那一幕,可都是吴承恩写的,他考了一辈子科举,没见过农民起义。丘处机与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看到了很多英雄的场面,可以作为写《西游记》中战斗场面的现实依据。同时,丘处机时期,南宋多次起义,他所处的时代处于一个动荡的战争时代。如果丘处机写的是大闹天宫的情节,那就有说服力了。

根据以上分析,那么《西游记》的作者应该是丘处机。但邱作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丘处机是一个真正的道士,也是一个道教信徒,在道教界也很有名气,对道教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整个道教史上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方拜师学佛,是佛教的最高神。此外,书中对佛教神话和佛教所使用的术语是恰当的。《西游记》如果不是一个信佛的孩子,至少应该是一个了解佛教的“中间派”写的,说一个道士写这样的作品是不合逻辑的。除此之外,《西游记》中还有很多对道家至尊神——太上老君的描写是对道家的不敬,这就进一步证明了《西游记》绝不会是道家写的,也就是说丘处机不会是《西游记》的作者。

既然《西游记》不是丘处机写的,那么《西游记》作者之谜三论的最后一个可疑对象李春芳是真的吗?根据学者沈承庆的遗作《谈吴承恩——揭秘《西游记》作者问题》,考证李春芳,江苏兴化县人,嘉靖年间状元,因善写“青词”而升任宰辅。年少时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名“华阳洞大师”,又有《西游记》第九十五回的诗句:“五彩芬芳,一座荒山突然吉祥;虹流千年清河海,电绕长春西游唐。花草树木雍容华贵,野花滋润芬芳。古有长辈留遗物,今有明君降宝堂,我为之高兴。”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句暗含“故人留”的意思,卷首“华阳东田师专”的意思是“编西游记”。当然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没有更多的证据。在九十五首诗中,“李春芳老人留下”大概是巧合吧。但是,施德堂新刻的官版《西游记》正面的“华阳洞师院”字样,可能是因为李春芳是同时代的实录,地位很高,而且因为总校已经过了永乐大典,所以施德堂在新刻的官版《西游记》正面印上了“华阳洞师院”字样,很可能是因为施德堂当时弄错了,或者是为了讨好李春芳。

三个可疑人物都排除了,那么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呢?这里还有别人吗?我觉得不太可能。《西游记》问世至今300多年的考证,真正的作者一定包含在这些可疑的候选人里。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几个可疑的人中找出真正的作者。那么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呢?我以为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吴承恩和李春芳。原因如下:

1.江苏兴化和淮安距离很近,两地方言属于同一语系。所以《西游记》中出现的方言,很可能是兴化话和淮安话的混合体,再加上一些民间传说、元杂剧、平话中的地方方言。

第二,《西游记》描写了九个国家之间的人,包括朱紫国和法国人。这些国家的君主比较昏庸放纵,偏爱道士,祈雨炼丹,渴望长生不老,和当时明世宗嘉靖皇帝差不多。写这些,不与当时的皇帝搞好关系是不可想象的,如仆从和宠臣,但李春芳有这个独特的优势。他是当朝宰相,执掌朝政,经常为嘉靖写绿字,供道士们祈福上天。他对嘉靖的腐败生活一定了解和看到很多,还能在小说中写出影射嘉靖的精彩情节,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三,至于吴承恩,他是个普通人,没见过皇宫的豪华,写不出天宫的壮丽。所以李春芳作为宰相,一定是看到了,他一定能够把天宫写得很写实,很华丽。

四、吴承恩和李春芳有书信往来,不排除两人一起写《西游记》的可能。

虽然关于吴承恩和李春芳合写《西游记》的猜测很有逻辑,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更多的证据,只是作为一种假设供后人考证。

特征分析

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西游记》作为小说中的经典,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水平。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每个人物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恨情仇。

a、唐僧:虽然他是排名第一的和尚,但是如果把他们四个看成一个团队的话,那么唐僧就是这个和尚团队的领头人,但是作者对唐僧印象不好。虽然在历史上,唐玄奘百折不挠,意志坚强,走了数万里,自己克服艰难险阻,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了途经国家的君臣,取回了佛经,建立了中西友好关系。回国后,他马不停蹄地翻译佛经,为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有人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始于玄奘(其实是东汉明帝派人到天竺取回)。这虽然是谬论,但足见玄奘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小说中,唐僧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全新形象。他虽然顽强,顽强,慈悲但迷茫,不辨善恶,就像郭沫若诗里说的“人妖混淆是非,对朋友慈悲。”虽然“唐僧肉被剁碎”被毛泽东认为是中间派,但唐僧是佛经集团四人之一。甚至“猪比傻子聪明”,即使是有很多缺点的猪八戒也比唐僧强。在我看来,取经的成功离不开唐僧。西游记里,每次四师徒晚上没地方住,都要找一家人过夜。不过悟空凶神恶煞的样子经常吓到人,恐怕也没人会这样把猪八戒沙僧借给他们。自然,只有唐僧才能调和他们与当地人的关系。没有唐僧,他们取经的路上恐怕会杀的更多。而且每次孙悟空和猪八戒闹矛盾,如果没有唐僧,恐怕早就分手了。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所以唐僧的领导地位虽然是名义上的,但实际上也起到了维护佛经集团内部团结的作用。只有唐僧在这里,才能象征佛经群体的团结。所以每次唐僧被抓,孙悟空他们三个都不知所措,没有统一的意见。妖怪一骗他们吃了唐僧,猪八戒立马起了解散的念头。可见唐僧在佛经群体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b、孙悟空:这个人物是《西游记》中的一号英雄。他勇敢、坚强、刚毅、果断,热爱自由,富有战斗精神。他是一个积极浪漫的英雄形象。但又不乏猴子的顽皮好动等天性,使神性、物性、人性融为一体,为小说增添趣味。可以说,孙悟空在前七次中扮演了一个叛逆者的角色,向最高统治集团——天宫发起了巨大的冲击,沉重打击了他们的统治基础。当然,孙悟空被降服了,最后跟着唐僧去了西天取经。永远无法用阶级斗争的框架来解释:据说起义集团被消灭,最后被统治集团利用。小说故事第一主角不降服不皈依佛门是真的吗?故事怎么继续下去?孙悟空大闹天宫,并不是单纯的讽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更重要的是为孙悟空取经途中打妖怪时所向披靡,所向披靡做铺垫。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孙悟空:为什么取经途中的孙悟空和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完全不一样?的确,孙悟空面对天庭仙人可以所向披靡,但他在被压制了500年后出来打怪,往往需要天庭仙人的帮助?我的解释是:情况不同。想想吧。天庭大乱,神仙撤退,孙悟空进攻,孙悟空进攻失败。本来他就是一只一无所有的猴子。如果他被打败了,他可以再来。即使他被抓住了,他也会永生。但是神仙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守卫天宫。他们只能赢不能输。如果他们输了,“国家”就会毁了人,所以他们有心理压力。而且神仙们在和孙悟空斗的时候,只能互相斗,不能变,不能定计划,因为要定计划就得先退,后面可是凌霄堂。而打架自然对孙悟空有利。取经路上,妖怪和孙悟空打架,往往便宜不了。有时候妖怪打败了孙悟空,经常玩一个把戏把唐僧带走,然后就在家里呆不下去了。如果他们来挑战,就会出来稍微处理一下。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会躲起来。阿斯加德的神不能这么做。阿斯加德不能待在室内。你就是不出来,他也能进孙悟空,因为天宫不比妖洞强,所以孙悟空能无敌;而且取经途中,孙悟空打妖怪保卫唐僧,自己也被保卫。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孙悟空为了防守打了一场防守战,战术上输了;更何况孙悟空这个妖怪,想要唐僧肉,被打败了,但是吃不到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放下心来打了。俗话说“无惧无敌”,但孙悟空放不下心思,又输了一局。有了这两个损失,就算孙悟空再厉害,也不能轻易做妖怪。

c、猪八戒:他是小说中最有特色的人物。他也是所有角色中缺点最多的。他好色、贪婪、懒惰、懦弱。他爱说闲话,经常漏事情,但是他的心很好,单纯善良。他不好色,不贪婪,也不懦弱...试想谁没有这些缺点?只是这些缺点在他身上更明显,他从不掩饰。这总比那些表面高贵,内心肮脏的上流社会人士要好得多,可爱得多。所以也更受人们欢迎。我觉得猪八戒也是英雄,真正的英雄。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做作,而是豁达深情。与孙悟空相比,他对佛经群体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比孙悟空更真实、更丰满,仿佛他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所以我认为猪八戒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形象(虽然《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

D.沙僧: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作者写的很少。没有他,谁来挑路费和包裹?白,谁来带头?孙悟空挑了一根扁担,怎么玩。八戒懒,挑不了一杆,沙僧就如后勤唐僧的“小和”。众所周知,萧何最终被刘邦认为是开元十八功之首。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沙僧对佛经成功的贡献也应该排在第一位。沙僧吃苦耐劳,对组织安排有很强的认同感。他天生就是做后勤的料。如果孙悟空和猪八戒辛辛苦苦打了妖魔鬼怪,胜利回来连东西都吃不下,肯定不干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沙僧的作用是巨大的。当大哥(孙悟空)和二哥(猪八戒)吵架时,他往往能在他们之间进行调解,以维护佛经集团的内部稳定。每当唐僧决定赶走孙悟空时,总能说服唐僧,保证群体的团结统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沙僧的帮助,小说的故事永远不可能成功。而且,雷音寺授勋时,沙僧是四大师徒中最底层的,但沙僧无怨无悔,精神可嘉!

参考资料:

/s/blog _ 4a 72 b 84 f 010009 rq . html